醫學免疫學教學設計與實踐

時間:2022-05-07 09:20:04

導語:醫學免疫學教學設計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免疫學教學設計與實踐

1教學模式的設計

“免疫疾病機制分析”為中心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模擬“任務驅動教學法”[4,5],以創建免疫疾病為情景,讓學生帶著認知疾病的任務,通過“免疫疾病機制分析”,在為了解決問題這一任務的強烈驅動下,在探索中學習,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將傳統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變為以解決問題、探究式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方式(見圖1)。

2教學模式的實施

2.1創設“免疫相關疾病病例”情景。按不同免疫相關疾病將學生分為5組,包括超敏反應組、自身免疫組、腫瘤免疫組、移植免疫組、免疫缺陷組。在各組中分發相關病例,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病例”進入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聯想,喚起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去思考,進而進入對發生機制的探究和本質的分析,發展主動探索能力。2.2進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通過查閱免疫相關疾病的相關文獻,對疾病現象進行分析。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促進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為每一位學生的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了開放空間。2.3課堂引導、啟發思考在對疾病進行了自主學習和團隊討論分析的基礎上,教師針對疾病現象,對免疫學的基本理論進行梳理。使課堂教學過程充滿了分析、探索、個性和民主的氛圍。學生的學習不再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通過新知識和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提升和豐富自身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4各組匯報對疾病的思考和分析。在對疾病自我認知和理論學習基礎上,每組學生用免疫學基礎理論對疾病機制進行再分析,并做課堂匯報。學生從開始對疾病的接觸、了解,到進入自我學習、思考,通過團隊的協作討論和教師的梳理,再上升到對疾病機制的科學分析。使學生完成從現象認識到本質探究的過程。

3效果評價

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是否在該模式下獲得所學知識建構的評價,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對學生臨床思維、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對免疫學基礎知識掌握的評價采用閉卷考核。臨床思維、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采用病例分析報告和課堂匯報的方式。分數分配:閉卷考試70%,自學作業20%,課堂討論10%。從學生的角度說,這種以“免疫疾病機制分析”為中心的方法,從病例情景入手,不僅帶動了對免疫學理論的學習,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一個“疾病的機制分析”完成了,學生就會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從而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自我獲取知識的良性循環。

4結語

綜上,以“免疫疾病機制分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最根本的特點是“以臨床病例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實踐顯示,該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獲取免疫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臨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

作者:楊 巍 付海英 申耀楠 李 一 單位:吉林大學基礎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