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劑學案例教學研究

時間:2022-05-07 09:22:09

導語:中藥藥劑學案例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藥劑學案例教學研究

摘要:為了加強中藥藥劑學課程授課中的中醫藥特色,在進行案例教學設計時,可以有針對性地將中醫藥相關知識與專業課程中的知識點相銜接,從而實現中醫藥文化在該專業課程中的傳播。以“表面活性劑”的案例教學設計為例,以甘草中具有表面活性劑作用的甘草酸為基點,橋接表面活性劑理論知識,并籍此擴展中醫藥與表面活性劑的關聯性,成功地將中醫藥文化引入課程的案例教學設計,以期為中醫藥背景下的中藥學專業相關課程的案例教學設計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藥學;案例教學;中醫藥文化;表面活性劑

中藥藥劑學是中藥學專業的專業必修課,課程內容較為繁雜,知識點較多,既體現了中醫藥學各學科的綜合應用,又包含了現代藥劑學的眾多理論與應用內容。因此,對本課程的講授,要求教師具備較為完備、扎實的中醫藥學理論背景,又要掌握現代藥劑學的相關內容。為區別于藥劑學課程,在進行中藥藥劑學教學活動時,將中醫藥思維引入課程教學,尤其針對其中的某些現代藥劑學內容,如何通過教學設計來與中醫藥進行關聯,真正體現“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凸顯本課程的中醫藥內涵,是需要授課教師深入探索、思考的問題[1-2]。我校近年來十分重視將中醫藥文化引入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針對中藥藥劑學課程的特點,任課教師積極將中醫藥思維融入該課程的案例教學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3-4]。現以“表面活性劑”的教學設計為例,介紹中醫藥背景下的中藥藥劑學案例教學設計。

1案例教學設計方法

中藥藥劑學為我校中藥學專業必修課,針對中藥本科三年級學生開設。本實例(表面活性劑)授課學時為1學時。所用教材為國家統編教材,參考書目可適當選擇與表面活性劑相關的國內外著作。另外,還可向學生提供網絡學習資源,如大學的精品課程建設網站、各類文獻檢索數據庫網站,以及世界主要國家的政府藥物管理網站,如美國FDA網站等,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習效果。在中藥藥劑學課程內容中,“表面活性劑”一節與中醫藥知識關聯較少,如何在講授本部分內容時嵌入中醫藥相關知識,是教學設計的難點。筆者與研究團隊從中藥中所含的具有表面活性劑作用的物質入手,較好地解決了中醫藥背景與表面活性劑的銜接。1.1教學內容與目標的設定。根據授課內容設定課時為1學時(40min),具體節點為:導課(2min)、甘草“調和諸藥”的作用(8min)、表面活性劑的含義與分類(15min)、表面活性劑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5min)、表面活性劑在新型給藥系統(自微乳)中的應用(雙語學習)(8min)、小結(2min)。參照授課大綱,分別從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學生主觀認知目標等設定教學目標,其中知識目標設置“掌握”“熟悉”“了解”3個層次,技能目標分別凸顯科研思維與方法技術,主觀認知目標則強調學習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知識目標的設置中,要求掌握表面活性劑的定義、理化特性,熟悉甘草酸銨的增溶原理,了解表面活性劑的發展、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針對技能目標,強調中醫藥背景下中藥藥劑學科研思維的養成培養,即借助表面活性劑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以及甘草“調和諸藥”中的“表面活性劑增溶作用”,闡述表面活性劑在中藥制藥中的重要作用。另需關注科研方法、技術的培養,如在本案例中,低毒的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被廣泛應用于中藥制劑中藥物的增溶,可通過學習體會表面活性劑在中藥增溶中的重要性。在學習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設定上,結合專業特色,提升學生對中醫藥事業的熱愛與信心。在中藥中,有較多的活性成分屬于水難溶性成分,在中藥制劑中多采用加入表面活性劑的方式,以增加其溶解度。表面活性劑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歷史悠久,最著名的例子為甘草在中藥湯劑中的應用,其中所含的甘草酸銨即具有表面活性劑作用,是發揮其“調和諸藥”作用的重要機制之一。通過本案例的學習,引導學生發散性思維,善于將傳統與現代知識相結合,增強對中醫藥“科學性”的認知。1.2教學重點與難點及解決辦法。本案例的重點在于向學生闡釋表面活性劑的增溶機制。教學難點有二:①表面活性劑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表面活性劑種類較多,而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在中藥制劑中有廣泛應用,其主要考量為安全性較好,如在中藥注射劑中的應用,如何能夠達到增溶效果的同時減小其用量,是本實例教學中的難點??赏ㄟ^對表面活性劑增溶作用機制的詳細闡釋,使學生掌握臨界膠束濃度(CMC)的含義,以及在中藥制劑中測定CMC值的重要性,加深學生對表面活性劑在中藥制劑中合理應用的理解。②甘草“調和諸藥”與表面活性劑的關聯性。甘草在中藥復方中應用廣泛,被稱為“國老”?,F代研究發現甘草在中藥復方湯劑中可起到增加難溶性藥物成分溶解度的作用,其主要增溶成分為甘草酸鹽,如何理解甘草酸鹽的“增溶”作用,是本案例教學中的又一難點[5]??山Y合表面活性劑的理化性質,講解甘草酸鹽(甘草酸銨)的結構與功能,參考已發表的相關文獻,系統闡述甘草酸銨作為表面活性劑的特點與應用。1.3學情分析及教學預測。(1)學情分析。結合專業設置、學生情況與培養方向,進行學情分析。①專業培養方向和目標:中藥學專業旨在培養掌握中醫藥傳統理論知識和現代生物醫藥技術,能從事中藥研究等多種崗位工作的高級中藥專門人才。要求學生在知識結構上體現傳統中藥學與現代藥學的結合,中藥學與醫學、化學、生物學的結合,掌握運用現代實驗研究技術、中藥新藥研究技術;中藥藥劑學為中藥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綜合了中藥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等各基礎學科的知識,為中藥學各科專業知識的集成應用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需注意與中藥學各科知識的串聯講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諸如表面活性劑等制劑輔料的應用原理,使學生對中藥制劑知識有較好的掌握。②學生特點及知識基礎:中藥藥劑學課程面向中藥學本科三年級學生開展,學生已儲備有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等中藥學專業知識,以及有機化學、高等物理學等基礎學科內容,有助于理解中藥藥劑學的相關知識點。本例中,表面活性劑的增溶作用及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包含了以上學科的相關知識,如在對甘草“增溶”作用的闡釋時,需要對甘草酸銨的理化性質進行說明,對于具備上述專業知識的高年級學生而言,可以較好地理解和掌握。③學生未來發展方向:學生畢業后,一般選擇繼續深造或者從事與藥物研發、生產、銷售等相關工作??山柚咐虒W的優勢,銜接課堂知識與現實應用,為學生未來就業提供參考。(2)教學預測。甘草為常用中藥,從其“調和諸藥”入手,闡述表面活性劑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表面活性劑為中藥制劑中廣泛應用的一類重要制劑輔料,需要學生較好地掌握。本案例結合甘草酸銨的表面活性劑作用,教授表面活性劑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便于學生掌握表面活性劑的相關知識點。將傳統中藥與現代制劑相結合,有助于在講授中藥藥劑學課程時,對學生中醫藥思維的培養,并可啟發學生主動尋求傳統中醫藥與現代制劑技術的對接,激發其利用現代科技研究闡釋傳統中醫藥理論的動力。1.4教學策略與方法選擇。在教學策略的實施上,堅持由簡入深、問題導向、互動教學等教學理念,并強化雙語教學。具體實施方法為:通過甘草在“調和諸藥”中發揮的表面活性劑作用,引出表面活性劑的概念,并由此展開對表面活性劑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介紹;從“甘草酸銨為什么能起到表面活性劑的作用”“甘草酸銨屬于何種類型的表面活性劑”等問題的設定,引出表面活性劑的增溶機制,及其分類與應用等[6];借鑒PBL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查閱相關文獻,并實現與教師的有機互動[7];表面活性劑為現代引入的詞匯,可從介紹其相關專業英文詞匯入手,實施對該章節知識的中英雙語教學。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利用現有多媒體教學手段,制作教學ppt,引用相關影像資料,注重圖文并茂、言簡意賅,提高學生注意力,提升教學效果;結合板書等傳統教學媒介,將提綱性內容與重點難點的關鍵詞進行板書,便于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程內容,提示學生關注與掌握重點知識。借鑒SSL、三明治教學法等教學理念,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課前查閱文獻,并在課堂中主動與教師互動探討相關授課內容,教師利用PPT做模擬實景的相關展示,使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分別設立課外自主學習與互動教學環節。在自主學習環節中,敦促學生預習表面活性劑的含義,并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查閱相關文獻,完成字數不少于2000字、參考文獻數量不少于15篇(其中英文文獻不少于2篇)的小綜述,鍛煉學生的文獻查閱與總結及綜述論文的規范化書寫能力。在互動教學階段,借鑒PBL教學法,設置課堂互動與課后互動內容,引出問題,啟發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深入討論,教師做適當引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互動環節中,以問題引入(甘草的“調和諸藥”作用)、問題提出(甘草酸銨的“增溶”作用如何實現)、問題擴展(表面活性劑的作用機制)、互動思考(表面活性劑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知識提升(傳統中醫藥知識與現代科技的對接)等節點逐步推進,啟發學生針對表面活性劑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范圍,以及在新型給藥系統中的應用,展開討論,激發其主動學習探索的欲望;在課后互動環節,利用學校教學網絡平臺,布置課前預習題目及課后討論題目,利用課后時間面對面互動。

2結果與討論

為凸顯中藥學專業的中醫藥特色,培養具有鮮明中醫藥背景的藥學人才,滿足當前社會對中藥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在中藥學相關課程授課過程中,需要有針對性地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學習[8]。

本文以中藥藥劑學課程為例,通過對案例教學的精心設計,較好地將現代藥劑學理論知識與中醫藥相關知識銜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經過對中醫藥相關知識的講解,使學生對表面活性劑的知識點有了更好的掌握,提升了本章節的學習效果。同時,激發了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熱情,增強了他們對中醫藥的科學價值內涵的認知與自信。在將中醫藥文化融入中藥學相關課程的案例教學設計時,如何找尋恰當的切入點,能夠有效銜接中醫藥知識與現代知識理論,是教學設計成功的關鍵。在本文中,從甘草的“調和諸藥”入手,引申出其對難溶性中藥成分的增溶作用,然后分析其作用機制,繼而過渡到表面活性劑的知識講解,達到中醫藥文化與現代科學知識的有機銜接。當然,這要求教師既需具備扎實的中醫藥背景知識,又要對中醫藥的現代研究有較好的了解。

作者:張永太 沈嵐 王志 黨蓓蕾 馮年平 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