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應對措施

時間:2022-09-12 10:01:32

導語: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應對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應對措施

在患者臨床治療及診斷過程中,醫學檢驗重要性及重要意義非同小可,可以為疾病診斷、治療提供十分關鍵參考價值和參考意義,因此醫學檢驗準確性直接影響著臨床治療準確性[1]。針對這一特點,采取針對性措施對檢驗質量進行控制十分關鍵,如檢驗質量或檢驗效果出現問題,一定程度上會出現延誤患者病情等不良情況。臨床醫學檢驗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臨床診療效果及質量,作為疾病診斷、療效觀察和不良反應監控重要措施,做好質量控制及影響因素分析十分關鍵[2]。本次報道就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因素探討及應對措施進行研究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在本院進行臨床醫學檢驗的患者5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97例,女203例,年齡6~67歲,平均年齡(39.8±8.9)歲。臨床500例患者中,共計進行1020次臨床檢驗,其中全血細胞分析428例,占比41.96%;生化檢驗412例,占比40.39%;尿常規檢驗102例,占比10.00%;便分析檢驗78例,占比7.64%。所有患者及臨床檢驗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所有患者均嚴格按照臨床規范要求,進行檢驗準備、樣本采集及處理和分析。生化檢驗前,患者抽血前6h避免劇烈有氧運動,前10~12h保持空腹,禁食禁飲[3]。尿常規檢驗采取晨起第一次中段尿,避免污染。嚴格按照標本采集制度及保管制度,進行規范化管理控制,如有避光或溫度要求,則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標本保護措施。1.3觀察指標。觀察500例患者1020例次檢驗結果的失誤情況及誤差情況,當結果與預期不符、樣本丟失或污染、結果差異較大等,均視為檢驗失誤。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次調查研究的500例患者的1020例次臨床醫學檢驗過程中,出現檢驗誤差的患者共計81例,占比7.94%,其中以患者未進行良好檢驗前準備為主要影響因素,與其他影響因素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就臨床實際工作情況來看,影響檢驗工作效果因素相對較多,不管是在準備階段、采集階段還是在檢驗階段,繁雜的樣本及龐大的數目,都給臨床檢驗工作帶來了不小壓力。尤其在檢驗準備階段,受患者綜合影響及采集等影響,導致最終檢驗質量出現問題影響因素相對較多。尤其如果對患者健康宣教較少,患者對檢驗配合程度及重視程度不夠,或這一期間進行靜脈用藥等情況,很容易影響到相關檢驗結果準確性[4]。針對這一特點,臨床檢驗工作開展進行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影響因素及質量控制關鍵點所在,需要加強與完善準備階段、采集階段及檢驗階段三個階段的質量管控措施,做好健康宣教,提前檢查標本采集器皿、部位等,相關專業人員做好專業學習及控制工作。檢驗階段,要嚴格避免混淆問題及數據處理問題,規避標記失誤為檢驗結果帶來影響,有效執行相關操作。

如本次研究報道所述,500例患者1020例次臨床醫學檢驗中,最終結果出現檢驗誤差的患者共計81例,占比7.94%,而失誤影響因素尤以準備階段患者自身準備不當為最多,這證明臨床針對患者的健康宣教等有待進一步提高,而在采集階段、檢驗階段的常見問題,與操作質量及專業性有著密切聯系,需要加強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操作培訓,規避常見問題,尤其要規避樣本污染和丟失等低級錯誤。作為極為關鍵的一部分內容,當檢驗過程中出現設備問題等,要及時進行維修或更換,做好對數據處理工作,提升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劉錄恒,劉燕菲.臨床醫學檢驗中影響血液細胞檢測質量的有關因素及其控制方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4):506-507.

[2]徐淑娟.臨床醫學檢驗中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方法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3):171-172.

作者:余范 陳薛瑾 黃健林 張偉濤 單位:廣東省工傷康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