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
時間:2022-05-21 11:48:04
導語:90后大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2010年2月我國首次在國家層面制定的《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中也明確提出:“家庭教育指導應注重科學性、針對性和適用性。重視兒童學習過程,促進兒童快樂學習?!痹跇嫿ê椭C社會大環境之下,把家庭教育僅僅作為學校教育補充和延伸已無法滿足青少年健康成長需求,只有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青少年教育質量和民族整體素質,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處于主動狀態。為全面了解90后大學生家庭教育狀況,筆者以南京工業大2012級部分新生家長作為調查對象,采取隨機抽樣辦法,發放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60份,有效問卷545份,有效回收率90.8%,在有效問卷中,其中子女為男的有305人,為女的有240人。筆者采用了SPSS11.5統計軟件和Excel對問卷進行統計,通過對調查問卷統計與分析,旨在針對青少年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引起人們重視,促使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時加以針對性的彌補,從而促進青少年更好地全面成長。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筆者設計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家庭基本情況(如家長的年齡、受教育程度,是否為獨生子女,經濟條件,家庭組成結構等)家庭教育觀念、家庭教育模式,親子互動關系,教育關注及對子女期望,教育子女與個人事業上沖突等。
1.家庭基本情況
被調查對象來自城鎮人口占43.9%,(大城市、地級市與縣級市),來自農村人口占56.1%,其中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家庭,子女擁有自己獨立房間的占絕大多數。目前我國家庭成員構成和經濟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家庭結構以獨生子女為主,父母和孩子組成的核心家庭占了多數。孩子少,家長更容易對孩子期望值過高。[1]90后大學生父母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末占到40%多,出生于60年代初占20%左右,他們在童年受到三年自然災害影響,大多數在高度計劃經濟下,與物資匱乏、經濟拮據相伴下完成小學和中學階段學習,他們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趕上了高考,進入了大學,多數與大學無緣。60后做了父母后,感到在競爭激烈時代,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對子女有著過高的期望和自身巨大壓力,容易導致青少年心理產生不良行為,對他們的成長造成極大危害。
2.家庭教育模式
對青少年教育有三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教育各有所側重,都為了青少年健康成長。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課堂,影響著一個人成長的各個發展階段。然后從圖1顯示,不少家長對于家庭教育沒有清醒認識,有6.1%的家長認為孩子身心和諧發展的任務主要由學校完成;僅26.8%的家長認為孩子身心和諧發展需要學校家庭共育,學校與家庭在全面培養基礎上各有側重。香港商人蕭百佑以“棍棒式”教育將三個兒女打入了北大,并將教育的“成功經驗”編寫了《所以,北大兄妹》一書,被大眾媒體稱為“狼爸”。筆者調查2012級學生家長對“狼爸”倡導教育理念“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態度,54.3%的家長持反對態度,認為這是對孩子人權的壓制;6.7%的家長對此表示支持,認為是有效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正確價值觀和生活習慣養成;還有39%的家長保持中立的態度,認為是無奈之舉,在競爭激烈環境下很有必要。孩子犯錯時,被調查家長中,45.2%從不選擇打孩子的方式,46.5%偶爾打孩子,8.3%的家長經常打孩子,說明現在家長大多數舍不得打孩子。按照心理學理論,轉變一個人態度,改變不良習慣,有時與恐懼感存在一定關系??謶指胁荒苓^低或過高,教育過程中如果一點恐懼感沒有,不給孩子一點觸動,態度轉化率很低,當然過高恐懼感也會給孩子帶來嚴重心理問題,同樣不利于態度改變。鮑姆令德認為家庭教育模式分為四類:(1)溺愛型。家長總是盡可能滿足孩子而不對孩子提出任何要求。即使有要求,一看孩子“臉色”,也會放棄或改變要求;(2)專制型。家長是典型的“暴君”,只一味對孩子提出高要求,卻不理會孩子感受。如果孩子有什么不順家長意,就表現為非常粗暴,是絕對“成人中心”的養育方法;(3)權威型。家長對孩子有合理的要求,對孩子的行為也總是做出適當的限制,會為孩子設立一定行為目標,并堅持要求孩子服從并達到這些目標;對孩子成長足夠關愛,能耐心地傾聽孩子,而且懂得恰如其分地激勵孩子自我成長。(4)忽視型。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持漠不關心,既不對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為標準,也不會表現出對孩子關心。筆者通過走訪調查,家庭教育模式屬于權威型的家庭居多,占總數70.4%,專制型15.2%,溺愛型10.5%,忽視型3.9%,說明目前多數家長都能采取一種比較科學的教育模式。
3.家長與子女關系
關于“別人家孩子”微博流傳于網絡,引發眾多網友共鳴“,從小我就有個夙敵叫‘別人家的孩子’。他從來不玩游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只知道學習。長得好看,又聽話又溫順,回回年級第一,還有個有錢又正兒八經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務員都考上了,一個月七千工資。會做飯,會家務,會八門外語。上學在外地一個月只需要400元生活費還嫌多……?!痹诖舜握{查中,11%家長表示經常將別人家孩子與自家孩子做比較,70%家長偶爾拿孩子與其他孩子攀比,在攀比方面位居榜首的是學習成績,占50.1%。在攀比動機上,其中有67%的家長曾經對孩子說過“這都為你好,你長大后就會明白”等。中國家長經??洫剟e的孩子,總是只看到“別人家孩子”優點,把自己孩子放在較低位置上,以此激勵自己孩子。當前我國居民日常生活條件改善,居住面積增大,網絡普及,通訊發達,優越物質條件,在為孩子學習提供便利同時,容易造成孩子與父母溝通越來越少。筆者對家長與子女關系的調查,得知大多數家長感覺子女能夠尊重自己,但不能主動和家長談心里話,仍存在部分家庭子女和家長關系疏遠,甚至出現關系緊張、對立、沖突現象。對于孩子興趣、愛好、朋友圈,22.8%的家長表示不了解,55.1%的家長表示知道一些,而僅有22.1%的家長表示了解(如圖2所示)。即使在提倡素質教育今天,筆者調查發現唯分數至上的家庭教育觀依然普遍存在。當問及家長對于孩子課余興趣、愛好、交朋友,僅29.6%的家長表示全力支持;59%的家長雖然表示支持,但一旦孩子成績下降時,會讓孩子放棄興趣、愛好;還有5.9%的家長表示不支持,他們認為無關學習的都是玩物喪志。家庭教育不應僅僅追求學習成績的高低,而應重視孩子全面、可持續發展,盡量為孩子的全面發展爭取或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盡量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征選擇自己的學習,以充分發揮孩子天資和潛能??荚嚪謹荡娌涣撕⒆拥娜姘l展,不應以考試分數為代價犧牲孩子全面發展的機會和可能。在孩子填報高考志愿時,僅有20.2%的家庭是完全由孩子決定。而77.2%的家庭曾在選擇專業的時候發生分歧,在發生分歧時,30%家庭中孩子選擇服從家長決定。父母與子女之間雖然具有不可磨滅的血緣關系和情感聯系,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子女之間既不是一種人身依附的關系,也不是“命令服從”關系,而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以對等和平等為特征的新型關系,其中父母扮演“引導者”和“指導者”,而不是“命令者”角色。
4.教育關注與期待子女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家長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家長教育孩子水平得到了提高。在眾多家庭教育內容中,家長最關心的按先后順序分別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審美素質和生理。青少年心理發展在不同階段,其需求和對外界事物的認可不同。調查顯示,當前家長已慢慢注意到心理素質教育,但還遠遠不能滿足青少年健康發展需求。勞動教育仍然處于被忽視的地位,調查中,只有25.3%的家長經常讓孩子勞動,66.1%的家長偶爾讓孩子勞動,還有8.6%的家長從來不讓孩子參加勞動。問及“當孩子對您提出的物質需求超出您可以承受的經濟能力”,24.7%的家長選擇“滿足孩子要求,只要是孩子想要的,無論如何都要滿足”。更有12%的家長擔心孩子軍訓,希望學校取消軍訓。陶行知認為以下幾種現象是“學生人格異化”典型:(1)越學越弱的“書呆子”;(2)越學越懶的“少爺”、“小姐”;(3)越學越自私的“守知奴”;(4)越學越假的“偽君子”、“偽知識階級”“、假人”;(5)越學越狂的“人上人”。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但有時家長對孩子的愛會過度或變質,甚至有些家長會走進家庭教育的誤區。[3]對孩子未來,61.9%的家長認為未來生活是孩子自己的,要他們自己努力創造;16.7%的家長認為自己既然有能力,就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美好未來,并已經為孩子規劃好了未來;21.4%的家長表示如果自己有能力,也會為孩子前程鋪路。家長為孩子做的太多,但總有一天,孩子要獨自面對社會的挑戰,到時候沒有了父母,誰還會包辦一切呢?由圖3可見,比起金錢、地位、名譽,家長更期待子女過上幸福的日子。在調查中“您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六個選項中,家長選擇“未來能建立幸福家庭的人”最多,其比例達40%。而11.5%的家長選擇“愿意幫助他人的人”,14.6%的家長選擇“注重興趣愛好,享受生活的人”。家長比較注重孩子人格、興趣方面的發展,期待孩子具有同情心以及未來幸福的家庭生活。
5.教育子女與個人事業上沖突
當代家庭中家長的文化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年輕家長壓力增大,由此而導致的心理問題也明顯表現出來。家庭教育的基石是家長,家長的整體素質是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因此,家長自身文化素養和思想素養的不斷提高顯得尤為重要。研究證明:家長文化素養和思想素養的高低與子女發展的順利程度是成正比的。[4]調查中,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長最大煩惱便是“忙于工作,沒時間教育孩子”(比例為55%),其次,便是“孩子難管教,不知道教育方法”(比例為23.8%),“態度不耐心”(比例為22%),“家長長輩溺愛孫輩”(比例為17.9%),“夫婦意見不一致”(比例為11.3%)。而當父母雙方在工作和教育孩子間發生沖突時,48.2%的家長認為“教育孩子要親力親為,放棄工作”。而多過一半的家長選擇“放棄教育孩子”,將孩子托付給(外)祖父母、保姆、專業家庭教師。
6.家庭學習氛圍
從調查中發現,在學習型家庭構建上令人擔憂,僅8.7%的家長每天看書,經??磿?1.0%,偶爾看書的42.1%,從不看書的8.2%。有專家倡導中國家長應該“持證上崗”,如果有系統“家長課程”,僅34.8%的家長愿意參加,46.4%的家長表示有可能會去,11.9%的家長表示不參加,覺得沒必要,還有6.9%的家長沒有考慮過。家長是家庭的核心人物,家長自身習慣和觀念,會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后代。因此,父母首先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愛學習的人,才能對孩子起到榜樣帶頭作用。[5]綜述以上調查和分析,在大學新生家庭教育上存在著不可忽視問題,這給大學新生教育帶來了不利因素。高校學生工作者要在對新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基礎上,針對不同情況采取差異化教育方式,以彌補家庭教育不足。通過召開新生家長會,通報高校人才培養教育模式和特點,提醒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重要性。建議家長主動與學校、老師聯系,積極配合學校做好育人工作,做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對孩子生涯規劃引導上注意研究和思考,努力營造民主型和學習型家庭氛圍,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本文來自于《黑河學刊》雜志?!逗诤訉W刊》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陳建華1寧瑩瑩2工作單位:1.南京工業大學體育部2.南京工業大學政教院
- 上一篇:計量技術服務新模式的研究
- 下一篇:計量技術在核醫學成像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