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原因探析

時間:2022-03-01 03:45:44

導語: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原因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原因探析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英語作為“通用語”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接受度。故而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強調其交流功能,積極發展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作為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參與者,中國投入了大量資源來促進英語教學的發展,以幫助學習者們實現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目的。但是在一些地區,尤其是我國的欠發達地區,結果卻不太盡如人意。文章從學習環境入手,通過分析其三要素:人、地、時,來探析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大學英語教學;環境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使用英語,或作為第一語言、或作為附加語言,抑或作為一門外語[1]。人們希望通過學習英語與世界接軌,并且融入這個地球村[2]。鑒于英語作為“通用語”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接受度,[3]它作為一門學習科目在各國教育課程體系中被賦予了極其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并通過不同的教育環境體現其特征。[4]英語作為一門交流工具而興起一定會對相應的英語教學活動產生影響的[5]。例如在亞洲,多國教育部門已經規定,英語的教學目標必須基于發展交際能力這樣一個更加廣闊的目標而設定[6]。作為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參與者,為了幫助國家以及人民從世界層面上做好語言準備、學好英語,中國政府非常期望,同時也投入了大量資源來促進英語教學的發展[7]。英語已經成為我國各階段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但是在一些地區,尤其是我國的欠發達地區,結果卻不太盡如人意。本文將以欠發達地區的大學英語為例來探討這一問題。

一、欠發達地區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概述

國家是在全球化視野下順應了英語作為通用語使用這一趨勢完成了對政策的制定、項目的開展和課程大綱的設計,所以對學生英語的聽說讀寫以及綜合運用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F在用于指導各高等學校開展非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教學主要依據是我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各高等學校參照該要求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制訂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以指導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CECR,2007)。該《課程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盵8]不難看出,“應用”“交際”“國際交流”等這些關鍵詞已經為大學英語教學規定了一個前提,那就是要注重該門語言的交流功能。但“啞巴英語”“分數第一”仍然是欠發達地區英語教學的普遍現象。大學英語課堂上充滿了“不合作”的氛圍。學生在英語課堂上高聲說著漢語,當要求用英語交流或者回答問題時則保持沉默;學生對課堂活動缺乏參與;學習者和教師、同伴之間都缺乏互動;更喜歡傳統意義上聽寫、改寫、造句之類的書面英語作業等等。

二、原因分析

Wedell和Malderez指出應該把語言教學放到具體的環境(context)中去考慮。人、地、時是環境(context)的三個核心組成部分,[4]他們中的任何一個因素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教學。本文將在該理論框架下分析造成欠發達地區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原因。1.人的因素Wedell和Malderez提出,想要對教學環境有一個透徹的理解,就需要夯實整個英語教學行業的基礎,因為參與者們的每一個角色都會最后影響到教室里所發生的事情。[4]認真審視英語教學中的整個過程,不難發現其中的參與者眾多:政策制定者、從國家到地方的各級大綱設計者、測試者、實踐者教師以及學生。第一,由于教師和學生無法完全參與到教學大綱的設計階段,而大綱的設計者們又或多或少地缺乏對教學實踐的調研,因此他們無法理解教師和學生所處的真實的教學環境。一些地方性大綱的設計者通常都不是一線教師,而是一些純行政人員或是曾經從事過英語教學繼而轉至管理崗的人員,所以他們對英語教學可以說是不十分了解的,所以造成了沒有適合欠發達地區的英語教學大綱。第二,欠發達地區人才流失嚴重,教師客觀上個人能力的欠缺導致無法幫助學生有效地實現英語學習的目的。第三,測試者們沒有發展出一套有效的評估學習者英語能力的方法。雖然理論上學生是應該把英語首先當作一門語言和交流工具來學習,可是在考試中更多的仍舊是一些以考察詞匯、語法等具體細節性的語言點的試題。第四,學生自身缺乏學習動機。這些地區的學生,較長一段時間內,不管是當前的學習還是之后的就業環境,日常生活中都不太需要英語,所以在真實環境中是沒有力量推動他們去發展英語交際能力的。2.地域因素因為欠發達地區往往處于我國的地緣劣勢區域,或是少數民族集聚地,或地處山區,或自然氣候惡劣,或資源貧乏等。而且在這些地區,很多學生的第一語言是方言或少數民族語言,他們沒有用英語交流的動機和壓力。就像Hu(2003)在他關于中國英語教育地方差異的研究中發現的那樣:就職業和社會需求方面來說,英語對于地緣劣勢地區的學生來說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學生是缺乏學習英語和用英語交流的內在動機的。而這些地方往往面臨著教學資源不足、競爭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如果學生想獲得機會得到更好的學習機會,似乎只有考出高分這一條途徑。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特別是英語這個在中國幾乎所有的重大升學考試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的科目,學生們尤為重視其考試,強調其分數。國家對英語的重視,也使得英語逐漸成為社會上一些用人單位重要的招聘條件。故而為了提高學生自身的競爭力,欠發達地區的一些高校、或是學生本人都對大學英語等級考試有要求,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他們仍舊會以應試為主,不重視發展英語交際能力。此外,校園文化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欠發達地區的地方高校對自己的定位也更多地是讓自己的學生將來服務本地,服務基層。這無形中營造了一種“自產自銷”的封閉校園文化氛圍。這種文化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自己的定位。大多數學生對自己將來的發展期望值較低,他們下意識地把自己將來的發展圈定在當地,所以不管英語在世界上多么的重要,對他們來說,著實沒有太大影響??偟恼f來,欠發達地區高校大學英語學習者們缺少內在動機,卻又有著考試的壓力。他們自然更多地把英語當做一門應試科目,而不是出于交流的目的。3.時間因素筆者在這里對時間因素的理解是:不是某一點時間,而是時間差的問題。中國的欠發達地區與那些發達地區之間的發展有一個“時間差”。鑒于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們目前來說在他們所活動的區域內確實是沒有必須使用英語交流的壓力,所以從他們對于“英語是一門用于交流的工具”這一觀念的“接收”到“接受”是需要一個時間差的。他們需要一些時間和機遇走出去,然后自己來重新認識這個問題。老師們在教學中也應該隨著時間隨著學生的需求在“交流”和“應試”之間做出調整。此外,欠發達地區高校評估學生英語能力的方式也應該與時俱進,采取多樣化方式。不能提倡的是發展交流能力,而評估卻是傳統的筆試。而事實上,學生一沒有英語語言環境、二缺乏職業和社會需求,但卻不得不面臨著各種類型的英語考試,承受著高強度的備考,所以英語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一門必考科目和必修課。

三、結語

真正的英語教學是不能忽略掉現實環境因素的影響的。希望廣大欠發達地區的同行們能夠產生共鳴,在將來的英語教學中能夠對環境變得更加的敏感,意識到英語教學是需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的。

作者:張以 單位:遵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