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設計課的教學與實施透析

時間:2022-01-06 11:12:50

導語:職校設計課的教學與實施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校設計課的教學與實施透析

本文作者:滿意工作單位:南通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明確教學培養目標,整合、優化課程體系

所謂課程整合,就是按照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有選擇地將原來分屬于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有機地組合成一門新的課程,將原來按學科體系分設的課程轉換為按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而設置的課程。②藝術類學生有較強的藝術感悟能力及造型設計能力,但對工科舾裝技能的理解和領悟能力較弱,因此課程整合須在課程體系的建立上認真進行科學分析,優化課程體系,圍繞能夠“承擔該職業的主要的工作任務”這個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求展開。課程的整合并不是將原有內容簡單混合,而是有機地組合教學內容,要求時刻把握行業發展動態,適時增減教學內容,保持與市場同步。由于國內對該專業建設可供借鑒的現成模式及經驗非常缺乏,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會面臨諸多問題。自開設專業以來,經過四年時間的教學實踐和探索,該專業已初步建立了一個融教學、實踐、市場為一體,以強化創新和實戰能力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船企發展需求和崗位特點設置課程體系,有效實施教學,以培養學生設計能力為核心,以校外船舶設計單位和校內實訓室為載體,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設計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體系設置組織校內外課程專家、船企行業主管領導、藝術系和船舶工程系教師共同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計劃,對船舶艙室內舾裝課程設置進行修改與整合,實現了艙室設計專業主干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畢業設計系統課程的全面整合。(1)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分析作為專業主干課程,船舶艙室內舾裝設計課以艙室空間為母體,以艙內界面為依據,以艙內空間的陳設設計為主體,從而拓展視覺傳達設計、室內設計等幾方面的教學基礎,進行模糊整合。艙室設計專業所涵蓋的面比較廣,整合是為了在交叉學科中培養技術型、技能型、應用型與綜合型人才。這樣就有別于工科類的船舶內舾裝專業的艙室設計,前者所側重的是視覺傳達信息的設計能力,突出人文關懷,設計出適宜人居的艙室內部環境;后者所側重的是工程技術,強調的是邏輯思維能力。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艙室設計專業在以水上室內空間為母體的前提下整合了這兩者的優勢,突出自身學科的特點,把藝術與技術有機融合,在課程設置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主干課程的內容定位船舶艙室內舾裝設計課依靠船舶美學、船體制圖、船舶裝飾材料、計算機輔助艙室設計(二維、三維)等專業基礎課程知識點的前后相承、互相銜接,使學生系統了解和掌握艙室設計的概貌及一定的設計方法。參考室內設計專業教學計劃,在課程設置上采取專題式教學模式。例如,船舶艙室內舾裝設計課程分三段式授課分別為:艙室專題設計一(128學時)針對船艙室中居住艙室展開設計,艙室專題設計二(120學時)針對船艙室中公共活動艙室展開設計,船舶艙室內舾裝課程設計(128學時)主要突出對知識的融會貫通,結合船企實際案例展開設計,為學生在三年級下學期企業頂崗實習做準備。2.圍繞教學目標,優化教學環節選擇適合課程特色的教學模式是課題研究的重要方面。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以實訓室為依托,借鑒船舶裝飾企業的設計項目施工流程,使該課程實現教學流程與實際案例設計流程的統一。在專業課程教學流程中,根據實際案例的設計步驟,將教學流程分成四個階段——理論講解階段、考察分析階段、方案設計階段、具體案例表現階段(二維、三維再現)。通過選定真實空間,根據實際設定虛構的設計命題,在課程中切實地深入空間中思考和研究設計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實性,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空間特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艙室專題設計一”的教學環節設計為例:(1)理論講解階段(48學時)教師采取多媒體教學形式,講解艙內空間規劃、家具造型、陳設設計、燈光配置等的設計原理和方法,并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以企業實際項目作為實例進行分析,創設教學情景,師生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案例問題的能力;學生系統了解和掌握艙室設計基本原理及設計方法,建立基礎理論知識構架,提高理論素養。多媒體的運用使課堂教學圖文并茂、聲像結合。例如,在講到國外舾裝業的發展時,通過對國外豪華游輪內裝設計案例的賞析,以大量可視性、可比性、可聽性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發散性思維,使其建立對艙室內部環境設計的更深層次的思考。該階段學習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可以通過賞析、課堂分組討論增強學習興趣,為后續的設計實踐奠定理論基礎。(2)考察分析階段(16學時)依托校內實訓室(艙室設計實訓室、舾裝專業實訓室)和校外實習基地(船舶內飾企業、船廠舾裝設計部),把教育的課堂從室內移到室外,從教室移到實訓室,移到施工現場,盡可能使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具有審美素養、創造意識的設計工作者。③通過對施工的艙室空間分類別有針對性地考察研究,加深學生對艙室空間理論的感性認識,理論部分內容在實踐環節得到論證。該階段活動以學生為主,教師適當加以引導,學生調研、研究、分析各功能艙室空間的特點與利弊,并通過調查報告和小組討論的形式探究艙室空間設計手法,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為下一階段的具體設計作好鋪墊。(3)方案設計階段(32學時)參照船企設計團隊模式,讓學生以工作小組的形式分工協作。從前期收集資料、計劃制訂、方案選擇、目標實施、信息反饋到成果的評價,使課堂真正動起來,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一位咨詢者或指導者。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積極地討論出不同的觀點,做出不同的決策,激發發散性思維,對方案做出取舍,通過實際案例的設計訓練,強化學生從事艙室空間設計實踐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和設計方法,熟悉設計的流程,掌握艙室專題、專項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任務,因勢利導,如在船長居住艙室設計方案討論課中,引導學生結合船長室的區域位置,從船長的性格、年齡、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分析,要求學生對本組方案討論結果上講臺陳述,讓其他組成員充當船東,對設計風格、造價成本、材料等提出質疑,分析方案利與弊,給出意見,教師最后做出總結。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表現能力以及實際方案的設計能力,同時通過分組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全面提升了學生參與設計實踐的綜合專業素養。(4)具體案例的表現階段(32學時)在計算機機房完成該課程任務。采取計算機輔助設計形式,運用AutoCAD、3dsMax以及Photoshop等設計軟件再現設計方案。當前,許多船企仍主要運用二維CAD,在職業教育領域,三維設計軟件還未真正進入舾裝專業的教育核心體系。為實現真正的虛擬設計和優化設計,學院加強了對三維設計軟件的教學,隨著課程體系的健全,今后還要著重突出對三維CAD、Pro/ENGINEER等軟件的教學,包括對艙室動態場景的展示制作,這也是學院艙室專業發展培育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課程效果考核方式上,采取靈活的評價機制,課程考核的重點不斷向學生能力的整體評價轉移,學生在每個教學環節的表現都被當作平時成績的考核依據,且每位學生的分數勢必會受到整個團隊成績的影響,這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除了單純的教師評價之外,還加入了學生之間的互評。在教材選擇及教案的編寫上,參照藝術專業的適用教材,結合船舶舾裝專業的教材,如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職船舶系列教材《艙室設計》《船舶內裝工程》,圍繞艙室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選擇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刪減,自編教案、制作課件。近幾年的實踐教學證明,這樣的教學模式是適合學生學習特點的,能從藝術生的自身優勢出發,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設計與實踐能力,受到用人單位和學生的認可。3.利用校企合作平臺,推動實踐教學實施的有效性包豪斯所確立的“教育—研究—設計生產”教育體系值得借鑒,教學為研究設計生產服務,研究為教育與設計生產提供理論指導,設計生產為教育與研究提供實驗基礎和可能的經濟支持,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和共同發展。④邀請船企設計部門人員與授課教師共同探討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及教案的編寫;教學實踐環節,安排船企工程師來校實訓室現場施工講解,將企業的設計環境帶進課堂,使企業從單純的人才使用者成為人才培養的共同參與者。⑤學院與企業合作,不僅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還給教師提高專業實踐能力提供了條件,教師到船舶裝飾企業實踐,把最新的設計案例和施工經驗帶回學院,并運用在教學中,不僅為專業教學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資料,更為專業實訓室的建設提供了大量實際、生動的素材,豐富了專業教學資源庫,提高了教學質量。

全方位強化學生素質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為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意識,積極組織學生利用業余時間,結合課堂教學,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教師擔任科技創新活動的指導教師,給學生介紹大量設計網站,使他們接觸學科前沿,對其進行全方位的科技創新能力的指導。如,2008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船舶艙室內裝潢設計》通過立項并順利結題;2010年南通大中專學生社會實踐《船舶艙室設計材料與施工工藝市場調研》獲得市級、院級實踐優秀成果獎、學院優秀集體獎;等等,以此強化對學生綜合素質及應用能力的培養。結語科技創新孕育新的機遇,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將在人才培養方面充分發揮學院濃厚的工科背景和學科優勢,科學合理設置課程體系,不斷地探索教學觀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堅持走特色辦學之路,推動艙室設計專業向高效節能、綠色環保、可持續方向發展,培養融藝術與技術于一體的具有創新實踐和設計實戰能力的艙室設計類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