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綜述
時間:2022-04-27 10:22:12
導語: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網絡時代,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微媒體獲得了當代大學生的青睞,微媒體的信息滲透挑戰著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安全防御能力。網絡微媒體具有信息主體的泛化、信息內容的碎片化、信息傳播的即時化、信息方式的生活化等特點。開展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要正視微媒體給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帶來的挑戰。積極開展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活動,密切關注微媒體平臺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努力排查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險情,攜手聯動多部門,共同做好意識形態安全防范工作。
關鍵詞:微媒體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
互聯網+“微媒體”時代,運用智能手機,借助微信、微博等“微媒體”平臺來交流已成為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據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是目前最活躍的微媒體用戶,刷微信、聊QQ已成為他們的生活常態,90%以上的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來自互聯網。“微媒體”的信息傳播對大學生的價值認同帶來了巨大影響。高校是國內外各種思想文化交融、交流、交鋒的重要地帶,也一直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前沿陣地。隨著網絡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西方國家對我國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的滲透和文化殖民,使加強我國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成了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網絡微媒體的內涵與特點
與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微媒體呈現出如下特點:1.泛化的信息主體。網絡微媒體具有“低門檻”的特點,人人都可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不受學識水平、年齡、社會地位等因素影響。在微媒體時代,人們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還可成為信息的參與者或推廣者,可以通過、轉發、評論等多種形式參與其中,比如人們可以隨時在自己注冊的賬號或朋友圈消息,不需要策劃甚至專業指導。2.碎片化的信息內容。與傳統媒體時代的單向傳播方式相比,當前微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模式具有交互性和分眾化的特點,原有的大容量傳播內容失去了市場,現如今各類微媒體傳播形式可能是一張圖片、一段文字甚至是一個表情符號,其呈現出碎片化特征,即簡短的交流方式。人們甚至可以在排隊、候車時登錄微信、微博做簡單評論或留言,無須花很多時間。3.即時化的信息傳播。即時化是指信息傳播速度之快和傳播范圍之廣,在網絡微媒體中,傳播活動呈現出一種網狀結構,比如,微信一鍵轉發式的信息傳播手段,會讓信息在極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網絡。尤其是在某個特定時間點,這一特點在網絡微媒體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比如:娛樂圈出現的各種緋聞會在頃刻間被網民以群聊、微博等形式傳播開來;在微信朋友圈發的旅游的照片,瞬間就會收到朋友的無數點贊和評價。4.生活化的信息方式。微媒體時代,人們關注的事件更多傾向于生活化,被“微媒體”關注的內容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曬”成為了微媒體的一種文化現象,大學生曬自拍、曬美食、曬成績已成為時尚。此外,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們的價值觀趨于多樣化,一些非主流信息充斥微媒體,這便進一步加劇了微媒體內容的生活化。
二、互聯網+微媒體視角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挑戰
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微媒體開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豐富了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手段,也給高校的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1.信息文化多元化挑戰高校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網絡微媒體中,充斥著大量有關普世價值等錯誤思想,關于封建迷信的內容也大肆蔓延,西方文化殖民現象也隱藏在這股網絡洪流中。這極可能致使大學生價值取向產生迷茫與走偏。比如,某個網絡“大V”擁有1000多萬“粉絲”,在微博上質疑某些主流意識形態信息,使得部分網民抱著附和的態度,甚至指使網民分成兩個陣營在網絡上互相攻擊。[4]身在其中的高校大學生群體的主流意識就可能產生極大動搖甚至是被破壞。再比如各種繁復的,好的與壞的價值觀充斥網絡,有些可能披著文化的外衣,在傳播過程中就會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觀產生錯誤的影響。2.信息渠道多樣化挑戰著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方式。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方式主要是通過教師乃至各種書籍和文化作品來塑造的。而當前的大學生對于微媒體上的集音頻、文字、視頻于一體的信息化的教育模式更加易于接受和青睞,這對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流意識形態講授方法還有微媒體的使用能力提出了要求。[1]網絡微媒體的便捷特點和快速傳播方式令高校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難度陡升,如截至2019年5月,排名前十的微信公眾號分別是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環球時報、人民網、共青團中央、參考消息、占豪、中國政府網、十點讀書。在眾多的公眾號中,尤其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關鍵詞搜索到的微信公眾號很少。3.微媒體信息滲透挑戰著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安全防御能力。意識形態領域是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行“和平演變”的聚焦點,而大學生恰是這些敵對勢力滲透的群體。當前,網絡的迅猛發展逐漸取代了傳統媒體的話語權,給西方意識形態在我國高校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域中的蔓延提供了機會,部分西方國家通過互聯網技術,借助網絡微媒體手段,利用各種APP、公眾號等形式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意在歪曲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這使得高校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觀念方面遭遇嚴重挑戰。[4]4.微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加大了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引導的難度泛化的傳播主體給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的排查增加了難度,傳播信息的隱匿性為反動落后思潮的大學生群體創造了機會。如2015年12月,一直比較活躍的“守望教會”在某大學城組建了大學生團契,還建立了40余人的微信群,其中50%以上人員是大學生。2018年6月,一名大學生在微信群中散播消息,謊稱其本人患了艾滋病,并通過性傳播的方式,把艾滋病毒傳給了在校的一名大二女學生,此事件引發了大學生群體的廣泛關注,在社會上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上述現象反應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工作管控的復雜性和重要性。[2]
三、微媒體時代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加強與改進
微媒體對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工作所帶來的挑戰無法避免,而且也絕不能逃避,否則就等于把意識形態的領地拱手相讓以及放棄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引導。微媒體時代,防止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患上“幼稚病、色盲癥、軟骨病、虛弱病”[3],必須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1.積極開展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活動。微媒體發展迅速,高校應該契合學生興趣,掌握其心理需求,借助微媒體平臺、宣揚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傳播主流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充分發揮微媒體的優勢,宣傳符合我國人民實際需要的價值觀。教師應該認真學習微媒體的新觀念和新技術,善于利用微信、微博等微媒體,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中華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陣地,開展的活動不僅需要創新形式,更要豐富載體。第一,要結合相關案例,圖文并茂地講解傳播正確的法律意識與人文觀念,引導其養成文明、守法的一些的基本微媒體習慣;第二,利用微媒體形式新穎的優勢,諸如“法律之星”“文化普選”等微信或者微博投票評選活動;使大學生不停接觸民族文化和社會法律意識,形成主流意識環境。第三,在團建或者黨建工作中滲透意識形態觀,使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養成精神習性。2.密切關注微媒體平臺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微媒體平臺,大學生的人際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各類信息隱蔽在各種層出不窮的文化載體之中。一些大學生受到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影響,加之個人的政治素養不高,導致少數大學生借助微媒體與主流意識形態相悖的不當言論,給校園甚至給國家安全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此,高校要堅持虛功實做,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老師除了要觀察和找這類學生談話外,還要經常登錄學生個人以及各類社團的微博和微信公眾號進行跟蹤調查,特別要跟蹤大學生在網絡上對重大政治熱點事件的反應,確保高校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方向不跑偏,文化制度自信不羸弱。3.努力排查大學生網絡意識安全險情。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工作是高校一項重要任務。高校對大學生意識安全險情進行排查,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干部和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教師要深入學生食宿學習的各場所,耐心細心排查險情、收集輿情并進行研判,把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滅于萌芽狀態;另一方面要對大學生信教問題進行統查,對校園傳教進行制止,對信教學生進行引導,努力轉化灰色地帶,擴大紅色地帶,消除黑色地帶,切實做好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防范工作。4.攜手聯動多部門,共同做好意識形態安全防范工作。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防范工作涉及學工、網宣,黨宣等部門,需要多個部門協同合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網宣部門需做好頂層設計,協助教務等部門積極做好大學生網絡輿情的調研工作,并及時向相關部門上報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等息,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意識形態安全事件的查處工作。切實做好意識形態安全的防范工作,不僅需著力建設一支有為、樂為的思政教師團隊,提升思政課的感召力,通過教師人格魅力,用真理的力量引導學生;還要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網宣隊伍,摒棄居高臨下的說教,將思想動員與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結合,增強興趣、引發共鳴,從而提升高校意識形態宣傳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李林.網絡微媒體環境下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工作中的挑戰與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1).
[2]伍廉松.網絡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研究[J].教育評論,2017(5).
[3]男子造謠“傳播艾滋病毒”被拘15天[OL].
[4]李鴻忠.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要防幼稚病等四種病[N].湖北日報,2013-09-10.
作者:吳俊翔 卞月芳 單位: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
- 上一篇:放射醫學輻射安全教育論文
- 下一篇:農村留守兒童道德品格塑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