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安全教育選修課教學規律研究

時間:2022-03-26 11:20:14

導語:大學生安全教育選修課教學規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安全教育選修課教學規律研究

[摘要]選修課作為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教學的可行模式,在提升學生安全素質、推動課程建設發展方面有積極意義。項目組通過對湘潭大學842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年級、專業、性別影響學生選課,安全教育時間越早效果越好,選修課能有效提升學生安全素質,教學效果能保持整體穩定,教學改進能產生效果等規律特點,并從教育模式、研究方法、教學開展、外部協調等方面提出了改進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安全教育;選修課;教學規律;教學效果;實證

一、問題提出

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近年來,其取得了積極的發展,但教學不規范和研究方法失衡的問題突出,值得重視。一方面,安全教育課當前尚未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和必修課序列,無法成規模、規范化地組織教學,故選修課成為當前課程教學的有益嘗試。但在具體教學中,受學情、校情和授課者個人水平影響,教學系統性、規范性不足,教學效果難以保證,有必要通過加強對選修課教學規律與實效的研究,規范教學、提升質量。另一方面,現有安全教育相關研究中過分依賴主觀分析,理論研究泛化、實證研究稀缺的問題突出。以2006—2016年間我國最具代表性的5種思想政治教育刊物為例分析,10余年來實證研究的數量只占總體研究文獻的5.0%左右,規范研究仍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2]。規范研究基于演繹推理展開,有概括性高、邏輯分析嚴密的優勢,但對研究者個人能力要求較高,且過分倚重定性分析,忽視客觀的量化驗證,容易造成研究失真失準,制約研究取得突破??傊?,選修課作為促進安全教育課程建設、學科發展的積極探索嘗試,需要針對搜集學生選課意愿、素質現狀、學習效果等開展實證研究,通過量化分析指導教學實踐、提升教育成效,推動安全教育課程和學科建設規范發展。因此,筆者以開設安全教育選修課多年的湘潭大學為對象開展了實證研究。

二、研究設計

湘潭大學安全教育選修課程于2008年由學校保衛處申報開設,正式列入學校教學計劃,計32學時、2學分,現有安全意識養成教育等三門安全教育類課程,內容涉及國家安全、消防安全、防盜防騙、網絡安全等,教學團隊成員均有教師資格證和中級職稱,教學組織比較規范,效果良好,能夠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基礎和支撐。(一)研究問題。1.影響學生選修安全教育課的因素及其規律;2.普通學生與選修安全教育課學生安全素質的差異及其特點;3.不同學期安全教育課教學效果的差異及其特點。(二)研究工具。本調查問卷名為《大學生安全素質調查問卷》,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生基本信息調查,包含性別、年級、專業、生源地、獨生、貧困情況及是否選修過學校安全教育類課程;第二部分為西安科技大學張蕓編制的《大學生應急能力測量量表》(2014年),該量表共65個題項,以5點計分,由個人素質、高校環境、社會環境3個分量表組成,量表信度上有較好的穩定性和內部一致性,同質信度為0.882,分半信度為0.928,效度方面總量表和各分量表結構效度內部一致性在0.757—0.834之間,內部區分度在0.209—0.238之間,內容效度有較好的代表性[3]。(三)研究對象。以2017—2018年湘潭大學安全意識養成教育課連續4個學期的選課學生為對象,在各學期課程結束時施測《大學生安全素質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737份,回收有效問卷664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0.09%;另在2017年6月湘潭大學某次校級安全宣講活動現場,向參會學生現場施測《大學生安全素質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213份,回收有效問卷17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3.57%。樣本中,男生258人,女生584人,大一511人,大二295人,大三24人,大四12人,被試學生基本情況統計具體見表1。(四)分析工具。所有數據經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

三、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影響學生選修安全教育課的因素及其規律。1.性別影響選課意愿,女生比男生更積極在全校女生占比較男生多一成的情況下,女生選修安全意識養成教育課的比率高出男生近四成,達69.7%,為男生選課率的兩倍多。這表明女生選課意愿明顯高于男生,女生對內外在安全的關注意識、期望值更高。該結果與黃穎娜(2015)“大學生心理安全狀況存在性別差異顯著,男生好于女生”[4]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女生在先天體格情感和后天社會競爭中,相對男生更多處于劣勢,故更傾向主動尋求外界資源和力量,以提高自我保護和危險識別能力,獲得并建立內心安全感。2.專業影響選課意愿,文科生比工科生更積極在全校文科生占比低于工科生一成的情況下,文科生選修安全意識養成教育課的比率反超工科生近三成,達到57.5%,是工科生的近兩倍。這表明文科生選課意愿更強烈,說明專業對學生選課意愿有影響,文科生對安全感的需求意愿顯著高于工科生。其原因在于不同專業存在性別比差異,及社會發展對不同專業學生思維、氣質、性格等能力需求的側重和選擇性強化。3.低年級階段,選課意愿與年級負相關選修安全意識養成教育課學生中大一新生占比近六成,大二學生為36%,大三大四則共占4%,顯示在低年級階段(大一、大二),學生的年級越低選課意愿越強。原因是低年級學生(特別是大一新生)進入陌生校園后,對新環境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因為缺乏經驗,必定會對擺脫焦慮和恐懼缺乏信心,因此其安全感不足,自然出現較強的安全需求和安全知識學習動機。而絕大多數高年級學生(大三、大四)選修學分已基本修滿,不再有選課剛需,或是出現選課意愿大降的主因,除此之外,年級與選課意愿的關系有待另論。4.貧困、獨生、生源地情況對選課意愿影響不大貧困生、非獨生子女、非農村生源地學生的選課率略高,但程度有限,這表明該三項因素對學生選課意愿影響不大。該結果與危雪婷(2020)“大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并不會顯著影響學生的安全感[5]”、王磊等(2011)“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安全感沒有顯著差異,城市大學生、鄉鎮大學生、農村大學生的安全感也沒有顯著差異[6]”基本一致。(二)普通學生與選修安全教育課學生安全素質的差異及特點。對普通學生與選修安全意識養成教育課學生的安全素質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1.選修安全教育課學生的安全素質明顯高于普通學生。選修安全意識養成教育課學生課后安全素質總量、個人素質和高校環境分量、應急知識等9個因子得分極顯著高于(P<0.01)普通學生,其他因子得分差異不顯著(P>0.05),具體見表2。顯示選修安全教育課后學生的安全素質整體上明顯高于普通學生,這表明系統規范的安全教育選修課教學能有效促進學生安全素質的改善和提升。該結果與李明倫(2019)“規范且有針對性的大學生教育前置效果明顯,對新生安全知識的普及和安全技能的提高具有明顯成效[6]”基本一致,表明安全教育越系統、越規范、越全面,越能有效提升學生安全素質。2.安全教育選修課提升學生各項安全素質呈“校園安全認知>個人自護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特點。選修安全意識養成教育課學生課后的安全素質相較普通學生雖整體提升,但在具體安全素質上有幅度差異,表現為:高校環境分量及其所含因子得分全部差異極顯著(P<0.01),個人素質分量及所含應急知識等2因子差異極顯著(P<0.01)、不安全心理等2因子差異顯著(P<0.05)、生理狀況等2因子差異不顯著(P>0.05),而社會環境分量得分差異臨界顯著(p=0.053)、所含因子僅家庭因素差異顯著(P<0.05)、其他因子差異不顯著(P>0.05)具體見表2。這說明課程提升學生具體安全素質的效果不一,對校園安全認知(即高校環境分量)是整體和部分均極顯著提升,最為有效;對個人自護能力(即個人素質分量)是整體極顯著提升、大部分因子顯著提升,效果次之;對社會適應能力(即社會環境分量)是整體提升有限、個別因子顯著提升,改善有限。0.05。)(三)不同學期安全教育選修課教學效果的差異及特點。1.安全教育課開設時間越早效果越好,最佳是在大學第一學期對2017年至2018年安全意識養成教育課4個學期學生的課后安全素質得分進行單因素方差檢驗,結果顯示,2017年下學期的總量、分量和絕大部分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3個學期,且總量、高校環境和社會環境分量得分差異極顯著(P<0.01),個人素質分量得分差異不顯著(P>0.05),高校應急管理、高校應急教育、不安全心理3個因子得分差異極顯著(P<0.01),生理狀況、家庭因素因子得分差異顯著(P<0.05),其他因子得分差異不顯著(P>0.05)。進一步多重比較發現,2017年下學期學生的安全素質在總量、高校環境和社會環境分量、生理狀況等5個因子維度上,全部或部分顯著高于其他前后學期,除此之外,其他學期之間的顯著性差異非常有限,具體見表3。以上結果表明,2017年下學期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其他前后學期。對此,雖然《安全意識養成教育》選修課有持續開展教學改進,但2017年下學期并未進行重大教學內容和方法調整,出現教學效果畸高情況應另有他因。經反復查找,發現2017年下學期學校教務處曾“面向大一新生開放選修課”(僅該學期),導致該學期選課學生中大一新生占比高達77.3%,學生構成上的差異應是導致2017年下學期教學效果明顯高于其他學期的主要原因。經個體訪談了解到,學生進入大學的第一學期,社會身份轉變、生活環境陌生、人際交往局限等不適和不安,會強烈激發個體的安全需求動機,加上大學知識的新鮮感強,接受安全教育課知識的印象頗為深刻,故而安全素質提升效果明顯好于其他年級階段和學期。由此說明,學生接受安全教育課程越早,安全素質提升效果越好,課程最佳開設時期是大學第一學期。2.安全教育選修課教學效果整體穩定,教學改進能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單獨對2017年上學期與2018年上下學期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我們發現,該三個學期學生安全素質總量、分量和應急意識等11個因子均差異不顯著(P>0.05),僅高校應急管理因子2018年下學期得分極顯著高于(P<0.01)2018年上學期、高校應急教育因子2018年上下學期得分極顯著高于(P<0.01)2017年上學期。該結果表明:正常情況下安全教育課程教學效果整體穩定,而高校應急管理和教育因子呈逐年、逐期顯著提升之勢,顯示持續的課程教學改進,對提升學生校園安全認知有效果,教學改進與教學效果呈一定的正相關。

四、研究不足

(一)研究設計不夠嚴謹本研究選取湘潭大學不同時期學生群體進行比對,存在時空環境變化遷移帶來的數據失準、對比性下降的瑕疵,設計上有一定缺陷,后續可通過進行同一群體選課前后和不同高校學生群體間的比對,提高研究準確性。(二)量表選取受到局限目前,“大學生安全素質”調查量表大多是針對研究個案自行設計,以頻率統計為主的調查問卷,其質量和科學性有限。因缺乏針對性強、信效度高、廣泛使用的安全素質測評量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研究的有效和準確。

五、對策建議

(一)推廣選修課教學推廣選修課教學、加強實證研究。選修課作為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可行有效的實踐模式,應通過積極推廣選修課教學,加強培訓交流,鍛煉師資隊伍,推動課程建設,為推進安全教育成為必修課創造條件。同時,要開展各層次、多層面安全教育相關問題的實證研究和量化分析,指導教學實踐,推動學科發展。(二)規范教學開展規范教學開展、加強效果測評。選修課推廣過程中,一方面要參照必修課標準規范化開展教學,構建包括學分課時、教材教案、課程實踐等在內的課程建設體系;另一方面,大學生作為安全教育的接受主體,要重視對其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內化程度、實踐程度的考評和監督[8],應盡快研發針對性強、信效度高的《大學生安全素質測量量表》,構建教學質量測評體系,指導教學改進。(三)加強家庭引導加強家庭引導、完善社會治理。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一起來關心和支持[9]。只在高校開展安全教育難以使學生安全素質獲得全面提升,安全教育必須將社會和家庭也納入其中,通過家庭和社會整體大環境的不斷改善與高校成長小環境的持續努力,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效果才能更有效和穩固。

[參考文獻]

[1]袁全,賈啟君,王瑩.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5(12):76-78.

[2]譚翀.10余年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實證研究回顧:對5種期刊1399篇論文的內容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9):18-23.

[3]張蕓.大學生應急能力測量量表設計[D].西安科技大學,2014.

[4]黃穎娜.地方高校大學生安全意識現狀及對策:基于遼寧高校的實證調查[J].現代教育管理,2015(8):115-119.

[5]危雪婷.大學生心理安全感的影響因素及提升建議:基于北京高校樣本的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20(2):15-21.

[6]王磊,趙娜,韓仁生.大學生成人依戀、安全感和人際信任關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1(4):79-81.

[7]李明倫.基于推薦算法的大學生安全教育系統的設計與研究[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72-78.

[8]周德貴.大學生安全教育接受機制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6(3):56-58.

[9]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88.

作者:李丹 單位:湘潭大學保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