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的思考
時間:2022-09-24 03:07:07
導語: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對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理解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科學發展觀關于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在管理方面的體現,也是現代科學管理的核心和本質。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以人為基礎和核心來實施管理,將這一理念貫徹到學生管理中,就是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管理為中心,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生活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發揮其創造性,促進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在完成組織目標、進行組織活動中的中心作用。
1.傳統學生管理體制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相對滯后,許多管理工作還停留在傳統經驗管理階段,與高職院校應有的管理水平之間存在差距,缺乏科學的學生管理體制。學生的管理工作是學校的基礎,應該總結、制定出相應的制度和規范,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補充、完善。
2.教師員工素質問題
高職院校的老師幾乎是中專學校原班人馬,面對高職院校的膨脹,學生組成的復雜,學生管理工作面對更多難題。而教師缺乏對學生工作研究的主動性,缺乏學生管理理論的指導,缺少對學生進行系統科學管理教育的方法。同時,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普遍面臨著年齡、學歷、技術結構的問題。年齡上,呈現臨近退休的人多,新進人員多,而中青年骨干少。學歷結構上,高低學歷參差不齊,無法優化組合。
3.學校管理機構問題
高職院校存在行政機構設置不合理,管理機構在職能發揮中定位不準,管理效率低下,人財物浪費嚴重等問題,影響了一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高職院校在學校管理中,應轉變管理理念,認清高職學校工作的基本規律、性質和任務,進一步促進高校管理工作的開展。
三、以人為本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的構建
在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中,應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從學校實際出發,協調好學生管理工作的各種人際關系,建立健全相關管理機制,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
1.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調動機制
在傳統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中,學生被視為管理的客體,不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隨著管理理念的發展,學生不僅是管理的客體,也是管理的主體。所以,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管理中去。在管理的權力分配方面,一般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高度集權,依靠嚴格的管理和鐵的紀律,重獎重罰,達到組織目標統一、行動一致,實現工作的高效率;另一種是適度分權,依靠科學管理和員工參與,使個人利益與組織利益相結合,促使員工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工作,達到組織的高效率。在今天的社會中,政治和社會環境比較寬松,學生自我意識提升,所以,適度分權,讓學生積極參與的模式會比較有效。
2.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激勵機制
激勵是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方式之一。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等需要,因此,對人的激勵機制也要具有多樣性。學校管理激勵機制中最常用到的有以下幾種模式:目標激勵模式、典型激勵模式、獎懲激勵模式、自我管理激勵模式。學生管理教育激勵的模式是靈活多樣的,在實際運用中可以使用一種模式,也可以幾種模式交互使用,而且在使用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心理效應的積極作用,合理規避心理效應的消極作用。
3.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組織機制
為了使管理活動高效有序地進行以及組織目標得以實現,必須在組織系統中建立一定的管理層次,設置與各管理層次相適應的管理職責、規范與標準,規定相應的工作任務和權力,構成相對穩定的組織管理結構系統。然后,按照組織管理結構中各成員的個人能力情況,把他們安排在合適的管理層次和管理崗位上,按照能級對應的原則,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能力。管理者必須通過各種有效途徑,構建有效而靈敏的機制,促進班務管理的人本化、班級活動的人本化、以及課業管理和評價機制人本化目標的實現。
四、構建以人為本學生管理模式的對策
1.更新理念,加強現代教育管理理論的學習高職學校從教學到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務中,都要轉變傳統的以學校和教育者為主體的管理模式,創建以人為本的成長環境。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倡導和踐行以人為本的新的教育管理理念。2.提高素養,建立高素質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隊伍意識決定人的行為。因此,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落實必須要依靠高素質高文化高修養的管理者才能執行?,F在,很多高職院校由中專升格而來,在中專時期形成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經不適合教育對象由中專生到大學生的變化,高職院校應該盡快實現學生教育管理隊伍人員和思想的轉變。3.權力分散,人本管理和個性培養相結合,讓學生積極參與自我管理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在自我管理中學會自我調節。學生不再是簡單地接受管理者的要求與規范,而是經過自身的思考和認同自覺地按照規范行事。大學生自主管理,滿足了學生精神上渴望自立的需要,創造出生動活潑的群體心理氣氛,從而激勵學生積極性的發揮,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增強他們參與學校管理的主體意識和使命感。
本文作者:施宇工作單位:菏澤家政職業學院
- 上一篇:高職班級管理教師的改變分析
- 下一篇:關于創新班級管理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