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分析
時間:2022-04-13 09:58:47
導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互聯網創業熱潮下,創新創業教育容易出現方向上的誤區。要做到培育出具備創業精神和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帶動地方產業創新發展與經濟發展,產學官聯合互動,豐富創新創業資源,完善創新創業政策,構建信息共享機制平臺是必要的舉措。
關鍵詞:創新創業;大學生;互聯網;教育模式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使互聯網創新發展模式異軍突起。高校如何在這種背景下,培養出具有更強創新創業能力的大學生,完成高水平人才培養工作的歷史使命,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1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劉紅玉在《國家創新戰略演變研究》一文中將我國創新戰略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探索階段(1949-1977年)、科技發展戰略向創新戰略演變階段(1978-2005年)、生態化的自主創新戰略確立(2006年—至今)[1]。對應于我國創新戰略發展的過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際上也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缺失階段(1949-1977年)高校畢業生尚處于上山下鄉的時代命運下。第二,技術創新逐步發展階段(1978-2005年)人才逐步得到重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大,就業率普遍高。第三,創業教育逐步發展階段(2006-2012年),2001年后,大學生就業壓力逐步增加。2010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但創新創業教育并未強制納入高校正式課程。部分高校過于重視創業知識傳授和創業技能訓練,出現采取急功近利措施的現象[2]。第四,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齊頭并進的發展階段(2012—至今),2012年,國家確定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教育部下發了《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的通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始進入調整階段,更多的專家學者提出了更深層次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自主創業不僅要求學生能結合專業特長,根據市場前景和社會需求做出自己的創新成果,而且要直接面向市場,面向社會,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使大學生由知識的擁有者變為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做出貢獻的創業者[3]。創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創業精神[4]。實施創業教育不僅僅是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的權宜之計,更重要的是通過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以及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意識與能力[2]。
2互聯網創新發展模式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廣泛應用和中國網民數量的大幅度增加,互聯網創新不斷涌現,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新發展的案例比比皆是。互聯網創新發展從大的方面來講可以用“互聯網思維”一詞概括,從小的角度來講,可以說是“互聯網+”。互聯網思維的本質其實是利用互聯網的力量,將商業回歸本質。而“互聯網+”的實質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在各個產業內部及產業間的運用,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配套技術的嵌入,在行業間產生反饋、互動與協調,最終出現大量化學反應式的融合與創新。受互聯網創新浪潮的影響,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也開始對互聯網創新創業大力推崇。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容易產生以下幾種誤區。2.1片面追求平臺式創業,意圖簡單復制現有成功模式。在現有的互聯網創新成功案例中,美團、餓了么、滴滴打車等平臺經過資本市場的融資市場估值不斷翻倍,資本投資收益率節節攀升。資本市場在面對互聯網創新創業的浪潮中躍躍欲試,唯恐失去投資的大好機會,而創業者也試圖將現有成功模式簡單復制到其他行業,創立新的行業平臺,進而得到資本市場的垂青。一邊是不斷刷新市場估值的創新平臺不斷涌現,一邊是資本市場的風起云涌和創業者的躍躍欲試,市場泡沫形成。高校大學生在平臺式創新中具備技術與人才優勢,但對平臺雙方的資源極度缺乏,沒有買賣雙方資源的注入,注定了平臺是無根之水。2.2跨界創新卻未進行深度行業調研。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推崇互聯網創業,鼓勵進行跨界創新。這種創新必須基于對傳統產業的深度了解。這些深度了解在目前的高校資源環境中還難以完全實現。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師資力量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由經濟管理學院的教師,很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雖然有少數校外聘請的“實戰派”教師,但難以實施高效的教學。二是輔導員,他們也缺乏創業經歷與體驗,難以把握創業的精髓[2]。2.3片面追求商業模式創新,缺乏高精尖技術創新驅動型人才。國外不少高校都在生態、智慧、創意等領域推出創新創業孵化器[5]。美國青年創業者主要在互聯網、生物制藥、新能源、媒體等領域。我國青年創業扎堆在互聯網、零售等方面,由此可見差別[6]。國外創業者更多注重在技術創新,而我們的青年創業者更注重的是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固然能夠對目前的傳統產業革新找到方向,但并不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最終目的。高校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應當是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養出具備技術創新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市場判斷能力的綜合型創新人才。只有以此為目標,才能夠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進程。2.4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運動化創業無易事,提倡萬民創業并不代表人人適合創業。每個青年所具備的素質能力不同,不能夠片面鼓勵大家都參與到創新創業中來。目前高校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因囿于績效考量,重在參與創新創業培訓的人數,同時不斷建設各種大學生創業園、孵化器,辦各種創業培訓班。這些平臺的建設固然有必要,但也存在了掛空牌子的現象,跟進服務也不到位。創業最重要的主體仍然是人,要認清大學生創業面臨的無資源、無經驗的現狀,不能僅僅是鼓勵他們創辦了企業,送出了校門就完成任務。有些創業青年受到成功案例的鼓舞,打無準備之仗,結果必然不盡人意。另外,互聯網式的創新創業,成功也多為小部分精英分子,這些精英分子也是在經過多年的行業深入和多方資源整合后才能夠做成功的,雖然商業模式的創新在成功之后看來比較簡單,但也是創業者們經過多少年的行業打拼換來的經驗,并非一種模式的變更就能成就的。
3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建議
3.1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團隊建設,合理規劃創新型創業人才的培養方式。創新創業教育的團隊建設作為教育力量的關鍵因素,應進行整合式建設。校方以經濟理論專家老師、技術帶頭人、輔導員老師為主,主要負責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理論學習、技術研發、跟蹤服務三個方面;創新發展產業中聘請企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行業協會專家作為創新發展產業指導老師,帶領創業者深入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及難題;政府部門引入部門產業發展負責人、就業服務部門工作人員、工商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為創業者提供各方面產業政策、就業服務政策、工商管理服務等細節服務。3.2高校與政府合作,完善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及服務。創業者創新項目經過專家評估或系統篩選,可以進行市場化運作后,必須依賴于創業平臺。創業園、孵化器、創客空間作為創業平臺都必不可少。高校可在學校內部設置創業區,對校內產生的優質創業項目給予支持,讓創業團隊有基本的辦公與試驗場地,尤其是技術創新項目,對場地有需求,試驗周期長。政府部門設置創客空間、創業園、孵化器分別針對技術創新產品展示與技術交流、項目團隊初期辦公場地落實、成長期創業團隊扶持場地。三種空間形態分別對應不同階段的創業團隊需求。另外,園區內設置專門的創業服務人員,負責創業政策的宣傳和落實。3.3構建信息共享機制,增強創新創業服務政策支持。在全球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和大數據的運用下,創新環境面臨著比以前更多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創業者所面臨的信息更加繁雜,資源更加分散,主體更多。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服務主體多個主體獨立運作的信息資源配置模式已經難以應對新形勢下的創新發展要求。信息共享機制平臺的建設不但是為了資源的協同配置,更是多部門、多角色的協同創新工作系統。該平臺的建設應基于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的搜集運用,將多部門多角色的信息資源與服務內容進行跨系統的整合,必須涵蓋三個維度八種角色(建議1中所提)各自所能提供的全部信息資源和服務內容;其次,必須能夠實現信息資源提供者和需求方的直接溝通與交流,保障雙方信息數據的及時傳遞;最后,創新創業主體在技術研發、產業調研、生產過程中產生新的動態信息需求,應能得到相關資源提供者的及時準確答復與幫助。信息共享機制平臺促進了信息流的暢通,能夠保障創新創業主體在從一個簡單的創意開始,提供理論支持,將創業資金成本、場地成本、行業資源、政策服務,項目申報等環節具體化、數據化,更有利于創業主體預知項目進展過程中可以得到的支持和可能出現的難題,及時做應對措施,這對他們快速準確做好整體市場可行性報告,降低創業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有著巨大的幫助。
4結束語
對于高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來講,對創新創業的認知應以培育出具有創業精神、創新思維的優秀人才為目標。在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不但要與地方政府合作,制定各種創業創新扶持政策為創新主體保駕護航,深入當地主導產業行業進行創新創業。同時高校還要與企業、政府共同組建具備強大的教育團隊,才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更適合的創業型人才,為創新型國家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劉紅玉,彭福揚.國家創新戰略演變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19):191-195.
[2]羅三桂.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現狀及提升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13(12):7-10.
[3]李敏義.談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02(3):58-59
[4]韓力爭.創業教育的本質和落實關鍵[J].中國高等教育,2013(2):48-50
[5]周祖翼.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3(8):42-43.
[6]魏江.浙大管院魏江批判當下“高校創業教育運動化”,[EB/OL].
作者:范彩彩 單位:浙江海洋大學東??茖W技術學院
- 上一篇:大學創業教育比較研究
- 下一篇:高校創業教育現狀調查及對策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