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益創業志愿服務新常態研究

時間:2022-04-03 04:26:23

導語:青年公益創業志愿服務新常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年公益創業志愿服務新常態研究

摘要:隨著高校志愿服務項目的不斷深入,對志愿服務的專業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社會也需要更加長期、穩定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力量參與和補充到社會服務中來。因此,將高校志愿服務對接青年公益創業,積極構建多元化可持續發展的青年公益創業生態鏈,搭建志愿服務信息平臺,保證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業熱情的青年學生在公益創業這一嶄新領域能夠對社會有積極的貢獻,從而發掘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新常態。

關鍵詞:青年;公益創業;高校志愿服務;新常態

“公益創業”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如何將二者有效結合、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社會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阜陽師范大學處于安徽省的西北部,與安徽省北部各高校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經常會開展一些高校之間的志愿聯盟活動或比賽,從中汲取發展理念與方法,更好地開展志愿服務工作,使參與者追求個人目標,實現了個人的價值。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由當代青年擔當,有效的將志愿服務融入社會大背景中,不僅促進了社區組織建設,城市管理創新,還促進了政府職能轉型。同時將高校志愿服務對接青年公益創業,積極構建多元化的青年公益創業生態鏈,使其可持續的去支撐高校志愿發展,讓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業熱情的青年學生在公益創業領域中對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從而探索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新常態[1]。

一、高校志愿服務與青年公益創業的現實狀況

自1993年鐵路系統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號開展志愿服務以來,高校志愿者作為全國志愿服務中最年輕的一支隊伍,在各個領域發揮著自己獨有的作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高校志愿服務的構建使得共青團更好地開展了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了青年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意識,青年學生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與個人技能應用于社會,在社會實踐與服務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融入社會,奉獻自己,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也正是因為高校是青年學生、有志之士的聚集地,因此將高校志愿服務工作對接青年公益創業才顯得更為重要。公益創業將商業領域的特性即實現經濟利益和公共領域的價值與社會服務相結合,整合雙重資源,實現經濟目的,創造社會價值,提升社會和諧。同時,在利好公益的社會大環境下,實現公益創業和高校志愿服務有機融合。社會為青年公益創業創造了更多機遇,應不斷激發高校志愿組織活力和青年公益創業內在動力,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社會發展的高校志愿服務嶄新模式。但是,目前我國對這方面的探索還處于初級階段,理論知識的缺乏使得實踐工作開展尚不充分。

二、現階段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創業者特質缺乏。在志愿服務中的高校學生大多處于18—22歲,志愿服務參與率更高。這個階段的青年人對新鮮事物有著極大的熱情,思維活躍,有理想有追求,但是多數青年只是將公益創業作為自己的一個課余生活部分,甚至并未將其列入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中。根據《中國青年公益創業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大多數大學生的創業的計劃只是停留在創業計劃書階段。同時,在公益創業的領域,大學生相較而言社會經驗不足,常常盲目樂觀,心理準備是非常不充分的。創業絕非是一時沖動的主意,而是細致周密的可行性論證與實施計劃,但大多數青年對于挫折與失敗常并不理智,急于求成,激情有余,堅持困難。當然,一個優秀創業項目的成功絕非一人之功,但是現實的情況確實也告訴我們,一群優秀的創業伙伴并不容易尋找,所以骨干的緊缺嚴重影響著團隊的工作進展。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團隊的力量、成功的保障、骨干的聚集確實有著更為強大的實力助力著公益創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優秀伙伴的尋找顯得尤為重要。(二)資源領域不平衡,信息交流不對等。高校志愿服務缺乏志愿服務基地的建設與培育。志愿服務信息都要從志愿服務協會取得,活動安排由協會負責協調,使得志愿者缺乏自發性,相對較僵化,且各高校優勢團隊在實踐中交流頻次較低,極易造成校園公益團隊的“孤島”效應,此類種種原因將會使得高校青年在公益創業中顯得尤為被動。在數字化信息時代的今天,信息永遠是第一手的資源。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市場參與者對于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且其優勢地位也略有差異,大學生志愿者具有知識素養和技術能力,富有激情和創造意識,是公益創業最活躍的群體,但是缺乏實踐機遇和平臺,創業資金籌集較為困難;企業、基金會確實也能解決管理機制、資金支持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但是,其一這個企業對此投資的資金鏈條極度不穩定,環節容易斷裂;其二公益創業項目作為一個新領域,企業中普遍缺乏專業了解公益創業的人才,而這專業人才大多聚集在高校。(三)創業教育認識不足,公眾普及程度較低。高校志愿服務大多還是支教、敬老、助殘等依托社區發展的活動,缺乏創新性,很少開展響應新時代號召的活動,如脫貧幫扶、環境保護等大型活動。志愿服務隊伍管理確實是不夠專業的,大學生進入校園后通過加入社團或者學生會的方式進入青年志愿者協會、進入志愿服務隊伍前,大多數成員是完全沒有接觸或者較少接觸志愿服務的,學生素質發展不平衡,而且目前高校還沒有足夠的資源能夠給志愿服務提供較為專業且完整的培訓,這種簡易的隊伍構建在開展活動前多半是臨陣磨槍,這影響了志愿服務的質量,以至無法在質和量上保證公益創業人才培養與輸出。同時,對于公益創業團隊的管理缺乏市場意識和商業管理經驗的匱乏,組織管理模式松散,管理機制約束機制欠缺,因而公益創業的發起人對于這種新理念新模式發展如何正確認知正確學習,如何接受再教育,學校對于這方面支持力度也是不夠的。多數高校在公益創業教育上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課程設置都比較缺乏,學校條件受限制,并且作為一種新事物,實踐經驗極少,學生還是不能夠全面了解公益創業,這些教育教學的缺失也制約著公益創業實踐的發展與創新。與此同時,整個社會的公益文化氛圍單薄,社會大眾對于公益創業知之甚少,觀念意識不強,自古以來,企業以營利為目的,那么公眾對企業發展公益創業———“造福社會的行為”保持懷疑態度,做好事社會認同感非常低,公眾不清楚它到底是政府部門、企業,還是非營利組織,所以公益創業的定性至今較為模糊,較多公眾從媒體行業對其宣傳報道上仍認為企業在公益創業領域“假慈善”,致使高校志愿服務在公益創業領域的使命和動機令人質疑。(四)缺乏孵化條件,國家支持不足。和國外相比,我國受歷史條件與發展水平的影響,專項孵化方面的組織少之又少,遠無法滿足青年公益創業的需求。較多的社會組織有當地民政部門主辦,在整個公益創業的過程中,沒有完整的公益創業所需的生態鏈體系,加之教育理論的匱乏,公益創業者在初創期會存在一些需要關鍵化解的問題,比如沒場地、缺少資源、無力雇傭專職者、能力薄弱、無合法身份等,這些問題孵化組織可以很好地幫助創業者解決這些問題。而正是因為我國對于公益創業孵化的重視程度并沒有這么高,發展水平自然較低,使得公益創業的初始就較為艱難。我國有關公益創業的法律法規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明顯不夠,顯而易見的是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使得公益創業門檻過高,對于資金規模和人員要求過于苛刻,創業之初不太可能各方面規模符合高要求,企業是在發展中壯大的。不少政策條件也限制過高,優惠政策也只占所需費用的一小部分。

三、探索青年公益創業視角下高校志愿服務新常態的意義

(一)構建新時代志愿服務新常態。在公益事業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將高校志愿服務對接青年公益創業順應了時代潮流的發展,公益創業將當代大學生志愿服務引入社會,更加關注社會現實存在的問題,在德育層面上對青年發揮了積極的教育作用,使得青年在實踐中減少浮躁,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提升社會責任感。青年在實現個人價值和追求個人理想的同時,抓住機遇,研發出公益時代所需的產品和服務,既保證公益事業的造血功能,又實現了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統一,有利于整合社會各種資源,將企業公益資金功效發揮到最大,在形成循環穩定的公益創業生態鏈同時,高校公益創業得到高效發展,企業的知名度得以擴張,我國慈善事業快速發展,政府精神文明建設與創新加快進程,構建新時代志愿服務新常態,開創“個人、高校、企業、社會、政府”五位一體的多贏局面[3]。(二)激發青年公益創業改革創新內在動力。高校志愿服務與青年公益創業的對接,有利于高校提升重視公益創業發展,完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促使高校對公益創業理論知識教育與實踐應用的結合不斷挖掘,培養出一批有這方面專業技能的創新人才,優化師資團隊結構,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公益創業教育體系[4]。在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新常態的發展下,青年創業者尋求不同創業角度,發揮互聯網在資源配置上的優勢,利用網絡匹配的自我組織能力,自主自發地去解決社會問題,挖掘創新發展空間。從信息分享到成功匹配,青年創業者可以尋求公益伙伴,走出自我空間,融入社會共同體,一起為創業系統注入活力與動力,激發公益創業改革創新,這也與社會所倡導的和諧價值觀相統一,美好中國夢正在不遠的將來。

四、構建青年公益創業視角下高校志愿服務新常態

(一)強化數字化新媒體載體作用,快速凝聚志愿者骨干。運用大數據定量化分析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和特點。通過對服務主體、對象和成效相關的數量特征、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進行數據計算分析,揭示和描述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預測教育的發展趨勢。同時,強化數字化新媒體載體作用,利用平臺推薦,實現各高校優勢團隊頻繁交流資,實現資源互補,將青年骨干快速聚集,公益力量資源整合,極大地增強項目團隊整體實力,實現信息的共享,使得青年公益創業團隊越發強大,解決孤軍奮戰、一人單挑大梁的尷尬局面。(二)有效整合公益資源,實現跨領域融合協同發展。當今中國社會面臨巨大的轉型機遇,越來越多的跨界資源整合應運而生。在青年公益創業中,協同跨區域的各類資源,包括高校優勢專業團隊和媒體、企業、基金會進行有效整合和對接,主動創新、合作眾包、資源共享,將志愿服務的“需求方”與志愿服務的“提供者”有效聯系起來,志愿服務精準對接需求,大幅降低邊際成本,實現與公益企業進行有效整合和對接。同時,通過平臺推薦,實現各高校優勢團隊資源互補,將青年公益力量進行資源整合,極大增強項目團隊整體實力;利用互聯網思維的用戶為中心概念,秉承“柔軟改變中國”的創新服務方法,將傳統公益項目開展得更加貼近社會需求。(三)建立健全公益創業教育教學與實踐體系,傳播公益創業理念。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將公益精神滲透到學校教育管理之中,推進青年公益創業教育,并通過數據模型掌握和分析大學生志愿服務不斷變化發展的情況,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支持高校公益社團發展,帶動大學生參與公益,從而促進青年大學生了解公益慈善,培育現代公益理念,推動中國公益未來的發展。并通過校園社團公益活動的開展,培育出一批有理想、有愛心、有能力的中國未來公益的棟梁之材。國家應鼓勵青年創新實踐,加強文化建設,倡導慈善公益活動,讓文化氛圍更加支持青年公益創業發展。加大對公益創業的宣傳力度,利用合適的方法向公眾推廣公益創業的服務,提升公眾對于創業者投身公益的社會形象,走出傳統觀念。(四)積極搭建支持性孵化培育平臺,推進青年公益創業。我國應該鼓勵企業支持公益創業孵化器建立,或和政府部門合作建立公益創業孵化器,以帶動非營利組織、公益事業的起步和發展。例如,積極搭建平臺,通過創業課程教育、綜合創業孵化等服務為優秀創新創業人才提升自身素質,促進企業發展。平臺可以在各地建設公益孵化器,創業者可以申請公益孵化器的入駐,這樣可以為創業者提供強大的配套資源,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強大的平臺集聚了眾多孵化服務團隊,充分發揮共建雙方各自優勢,以市場為導向、創業扶持為目標,整合優勢資源,形成創新創業孵化鏈條,構建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陸麗青.淺析高校志愿服務對接青年公益創業生態鏈條[J].科技通報,2017,33(10):252-255.

[2]湛軍.全球公益創業現狀分析及我國公益創業發展對策研究[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4):117-130.

[3]夏夏.淺析公益創業將引領高校志愿服務工作走進2.0時代[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8):51-53.

[4]白瑩.現代教育理念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建構[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1.

作者:侯方倩 李陽 單位:阜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