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綜合性大學課外創新教育體系探索
時間:2022-01-22 10:11:42
導語:地方綜合性大學課外創新教育體系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外創新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構建富有地方綜合性大學特色的課外創新教育體系,不僅是一項全新的探索,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構建課外創新教育體系的研究以地方綜合性大學——江漢大學探索課外創新教育體系的實踐為例,介紹了課外創新教育體系的構建,包括學科競賽類、科研訓練類、綜合技能類、專業實踐類、創業教育類五個方面,以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賦予的課外創新學分,同時闡述了落實工作的措施保障。
[關鍵詞]地方綜合性大學;江漢大學;創新教育;課外創新教育體系;課外創新學
創新性人才是一個國家與民族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高等學校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使命。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就指出,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2014年6月9日,在出席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會發表講話,再次強調:“我國要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必須大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戰略是新常態的經濟增長形勢下的國家重大戰略,也是未來中國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強大學創新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完善大學生課外創新教育體系,對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多年來,江漢大學以創新創業教育為主線,圍繞“應用性、創新性、國際性”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建立課外與課內相融合,多學科、多專業相聯系且貫穿本科全過程的課外創新教育培養體系,打造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一、課外創新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作用
創新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創新教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不是研究型大學的專利,地方綜合性大學開展課外創新教育,能有力地促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與實踐能力的提升。
(1)創新教育能有利于大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精神是具有推崇創新、追求卓越的強烈意識和積極探索、思變求異的心理意識,是一種對傳統理論知識敢于懷疑、大膽探索的創造欲望和開拓精神。沒有對未知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沒有對新知識執著的探究興趣,沒有追求新發現和新發明百折不撓的毅力和意志,沒有對新事物價值的準確認識,就不可能有創新。創新教育要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指導學生對未知知識領域大膽探索,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育成為培養創新精神、激發創造能力的源泉。
(2)創新教育有利于增進大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拓展知識視野。有了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大學生在參加課外創新教育活動中,能自覺地結合本領域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激發自我創新潛能。尤其在參加科學研究訓練項目和學科競賽時,多專業學生在一起相互學習與交流,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才能獲得成功。參加課外創新教育活動,大學生不僅明確課堂理論知識的作用,學以致用地鞏固課內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還主動學習相關其他學科的基礎知識,拓寬知識結構,對基礎理論的學習有了新的認識。
(3)創新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大膽實踐,提高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創新活動中表現出的思維能力及各種技能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協作能力等。江漢大學在落實應用性和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中,通過課外創新教育活動,讓學生可充分地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用所學知識和理論,不拘泥原有習慣思維和固定形式進行學習、訓練、實驗、研究,將動手操作和實踐領悟相結合,把所學知識真正消化吸收,內化為自身的能力,把設想、創造、發明變成現實,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和諧發展。
(4)創新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學科之間越來越顯現出融合、交叉、綜合等特點,因此不同學科背景的人相互交流與溝通,精誠團結與合作就十分重要。通過大學生課外創新教育活動,為完成一項共同的學科競賽或科學研究項目,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學生,學會了相互溝通,取長補短,分工合作,以集體榮譽為重,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精神得到了培養。
二、構建課外創新教育體系
為了滿足學生素質教育和個性發展的需要,學校全面推行學分制教學改革,逐漸減少課內講授學時,加強大學生課外創新教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構建了具有多樣性、可操作性和開放性特點的課外創新教育體系,包括學科競賽類、科研訓練類、綜合技能類、專業實踐類、創業教育類五個方面,賦予上述創新教育活動“課外創新學分”,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至少完成5學分,其中科研訓練類至少2學分,創業訓練類至少1學分。
(1)學科競賽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引導學生通過完成競賽任務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及研究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動。將學科競賽內容向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轉化,通過學科競賽的檢驗,從而豐富及完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切實培養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學校將學科競賽進行分類管理,對教育主管部門(教育部、省教育廳)主辦賽事認真組織,廣泛宣傳、鼓勵學院或學生積極積極參加;對課程教指委和學科學會以及行業協會主辦的賽事,聽取相關學院的意見,積極支持參加專業結合緊,參與面廣,影響面大的賽事;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每年主辦多種校內學科競賽,如書法大賽(鋼筆字、毛筆字和粉筆字)、百科知識競賽等。根據學生參加學科競賽訓練情況以及獲得競賽名次,按照賽事等級分別給予“課外創新學分”0.5-4學分。
(2)開展科研訓練是使大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必要手段,是學生創新能力的直接體現。通過科研訓練使其樹立良好的科學研究意識,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和獨立探索的精神,增加理論視野和科學知識,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途徑和方法。通過科研訓練培養大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善于溝通的技巧和團結協作的精神,使高校真正肩負起培養符合時代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的重任。學校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活動,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申報國家級、省市級以及學校大學生創新訓練(科學研究)項目,根據在科學研究活動中公開發表的著作、論文、專利、作品以及參加教師科研項目的具體工作,按照發表的論文級別、作品的水平,專利的類別,參加科研訓練的時間和在項目中所起的作用分別給予“課外創新學分”0.5-4學分。
(3)大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不斷培養和提高自我外國語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語言溝通與表達能力等與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綜合技能。學校在湖北省教育考試院的領導下統一組織全國大學生四、六級外語考試、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普通話水平測試、全國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對于通過考試取得合格證書或者等級證書的學生給予“課外創新學分”1-2學分。
(4)專業實踐是指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參與專業生產和管理的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觀察和感知社會、訓練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學環節,是學生將本專業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運用,通過專業的生產實踐,進一步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逐漸培養學生的操作機能和創新精神。學校各學院結合專業設置了“研究型開放實驗”、專業實訓、社會(企業)調查等多項課外專業實踐內容,根據學生參與的程度給予“課外創新學分”0.5-1學分。同時學校根據湖北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職業鑒定指導中心的要求,積極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或興趣愛好,參加相應職業技能的培訓和職業資格的鑒定測試,對于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學生給予“課外創新學分”1學分。
(5)創業教育實際上是創新教育在職業發展教育上的體現。開展創業教育應在創業觀念、創業知識、創業能力和心理素養等方面全面推進。國際勞工組織KAB項目協調人、創業教育專家克勞斯亦表示,在大學生中推行創業教育,并不意味著讓大學生畢業后都去創業,而是在創業教育實施過程中樹立寬泛創業教育觀念,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開創個性的品德,為學生踏入社會創造性地工作甚至自主創業奠定扎實的基礎。學校大力加強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開設創業理論、創業管理、創業實務等講座,組織學生參加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和全國學聯主辦的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等各類創業項目賽事活動,鼓勵學生積極申報國家和省市級創業訓練項目以及學校設立創業訓練與實踐計劃。對于參加學?!皠摌I營”和創業講座學習達到一定次數的學生給予“課外創新學分”1學分;對于獲得創業大賽獎項的學生分別學生給予“課外創新學分”1-5學分;對于成立創業公司或者獲得風險投資基金的學生給予“課外創新學分”4學分。
三、課外創新教育的保障措施
大學生課外創新教育活動在培養創新性、應用性人才方面越來越受到教育界和全社會的重視。做好大學生課外創新教育工作,要充分發揮廣大師生的積極性,更新教育觀念,上下重視、全員育人,制定積極開展大學生課外創新教育活動的保障措施。
(1)改革觀念,認識到位,高度重視大學生課外創新教育活動。學校通過強化“立德、致用、兼容、創新”的教育理念,大力宣傳大學生課外創新教育活動在培養創新性、應用性人才的積極作用,按照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轉變教育理念,促進學科知識與創新精神有機融合,把鼓勵、支持、組織大學生參與課外創新教育活動作為大學生成才的重要環節和載體。學校堅持育人為本,深入開展大學生課外創新教育活動,充分體現“創新性、應用性、國際性”人才培養目標。
(2)組織得力,措施到位,各部門多方位,多層次促進課外創新教育活動。大學生課外創新教育活動是涉及教學、科研以及學生管理等部門,反映在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等多方面,必須建立適應學生課外創新教育活動開展的組織體制,明確各有關部門在學生課外創新教育活動中的職責,充分利用全校的各方面的力量,促進學生課外創新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學校教務處牽頭構建課外創新教育體系,制定相關政策,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科研活動和學科競賽;學生處、校團委負責大學生學術社團和創業訓練項目的管理,積極開展“校園文化節”;校友基金管理委員撥付??罘e極支持大學生創新訓練與創業訓練項目。各學院負責大學生課外創新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組織教師指導大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創業項目申報和實施。正是這種機制的高效運轉,保證了我校課外創新教育活動持續開展,結出碩果。
(3)科學評價,激勵到位,保護參與學生、教師和相關部門的積極性??茖W的評價體系可以激發老師和學生參加課外創新教育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也能促進相關部門的工作。目前,學校已經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學合理的大學生課外創新教育活動評價體系,建立了相應指導教師、學生、院系以及職能部門的有效激勵機制。對參與課外創新教育活動的指導教師給予相應工作量記載,對優秀指導教師給予獎勵,并在教師教學業務考核和職稱評定中予以體現。對參加課外創新教育活動的學生,教務處建立了“大學生課外創新教育學分管理系統”,按照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的學科競賽類、科研訓練類、綜合技能類、專業實踐類、創業訓練類五個方面,學生如實申報在課外創新教育活動中取得的成績,提供原始支撐材料,學院審核通過后給予相應的“課外創新教育學分”。對學院和相關職能部門,在制定年度目標管理考核機制中,將學生和教師在課外創新教育活動中取得的總成績納入考核體系。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創新教育是培養學生一種思維方式,關鍵在于發揮人的主體性去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課外創新教育活動,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視學生為一個有目的、能夠選擇自己行為并從中得到滿足的人。在大學生課外創新教育活動中,學生不再是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求知者、實踐活動的參與者、未知世界的探索者,而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得以挖掘、培養、延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邴浩.高校課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北京教育•德育,2014(4):27-29.
[2]張葉子,趙康.學分制下引入創新學分,加強創新教育的研究與探討[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4):12-14.
[3]周志強,袁泉.大學生課外創新實踐教育的現實困境與理念重構[J].現代教育管理,2013(5):91-94.
[4]劉允,張雅芳,于華.構筑課外創新教育體系,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70-73.
[5]馬國艷,王金萍.大學生課外創新實踐活動體系構建與實施策略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97-99.
[6]劉獻君.創新教育理念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9(1):18-20.
[7]鄭家茂,潘曉卉.大學創新教育呼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突破[J].江蘇高教,2008(1):83-85.
[8]范純琍.對高校創新教育的內涵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110-112.
作者:鐘守昌 吳瑰 丁玲 吳莉 鐘佳藝 單位:江漢大學教務處 江漢大學教育學院
- 上一篇: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裝設計創新教育研究
- 下一篇:中專電子技術專業實施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