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測評體系創新策略
時間:2022-09-07 11:40:28
導語:高校思政教育測評體系創新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高等院校,要在目前抗擊疫情和未來防控疫情的過程中有所作為,必須建立可以抵御重大突發事件沖擊的思政教育測評體系。文章以重大事件中大學生群體心理特征為研究基礎,分析了重大事件對思想政治教育測評體系構建的影響,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測評體系創新策略,以期實現理論上與時俱進,行動上化危為機。
關鍵詞:重大事件;思想政治教育;測評體系;創新策略
2019年歲末至今,中國經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生危機———肺炎疫情。疫情不僅給人民的生命帶來了巨大威脅,也對人民的思想意識產生了強烈影響。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教育部在《致全國大學生的一封信》中呼吁大學生肩負時代使命和責任,與祖國同命運,與人民共患難,為取得抗擊疫情斗爭勝利作出應有貢獻[1]。指出:“堅定的理想信念,永遠是激勵我們克難致勝的力量源泉。”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會上也提出:要高度重視對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工作體系、創新工作內容和形式,確保青年一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要務的高等院校要在目前抗擊疫情和未來防控疫情的過程中有所作為,必須將“現實背景下的人的思想意識”作為研究起點,針對教育對象和現實問題進行分析[2],做到理論上與時俱進,行動上化危為機。
一、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意識特征
在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人類社會的群體意識出現了短暫的混亂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大學生也不能例外。高校必須以大學生群體心理特征為研究基礎,調查分析疫情對其思想意識造成的影響,圍繞思政教育內涵,加緊開展思政教育測評體系創新建設,尋求社會主導價值觀教育與個人精神世界建構的統一。2020年3月,南京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對本院217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電話訪談。從訪談結果來看,疫情壓力下的大學生群體思想意識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征:(1)動態發展。疫情初期,有關及其影響的相關信息很少,大學生們對于少量“爆料”主要持觀望態度,心理上并未形成較大波動。疫情發展階段,隨著病例數量上升,大學生個體開始產生焦慮心理,開始主動觀察和模仿身邊的群體行為,并接受群體意見領袖的影響。疫情爆發階段,大學生個體心理開始出現兩極分化。一部分個體因自身安全感缺失而產生強烈恐慌,開始受國外媒體宣傳影響,誤傳誤信各種謠言。另一部分個體則體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對我黨我國打贏這場“防疫戰”充滿信心。當疫情進入平穩控制期后,在政府的有力管控和官方媒體的輿論引導下,大學生個體理性漸漸回歸,群體意識整體趨于穩定。(2)成因復雜。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引發群體心理變化的原因較多而且復雜。尤其在重大事件背景下,生命安全感的缺失與大量不確定信息的混雜,讓本就積極活躍的青年更容易產生極端心理。大學生雖然經歷了長期的政治理論教育,但對于理論的吸收和應用還很淺表,容易被各種新論調、新主張吸引。而且大學生缺乏理論聯系實踐的機會,很容易走入歧途。他們雖然在大是大非上能做到立場堅定,但在個體問題的處理上,還是容易犯“個人主義”錯誤。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各種新媒體上未經考證、不夠科學的信息對大學生群體心理形成了一定的消極暗示。在官方媒體和個人媒體的角力過程中,大學生思想意識如風中楊柳,左右搖擺,加上疫情爆發時正逢寒假,各類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宣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滯后,也使部分學生產生心理脫韁。(3)力量強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當群體心理在群體中的顯性領導者或隱性領導者的推動下,可以形成一種輿論導向,以此促成或阻礙群體成員的具體行為[3]。在疫情之初,便定下了“打贏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必須緊緊依靠群眾”的基調,強調“有些情緒宣泄,要理解、寬容、包容。要加強輿論引導,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人心的輿論氛圍”[4]。主流媒體和各大平臺擔當起了群體領導者的重任,通過廣泛宣傳“抗疫”期間的英雄事跡,營造出熱血澎湃的氣氛,令一大批青年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下,堅定信念,以大無畏的精神積極投身志愿者服務行列。各級各類學校也迅速跟進,堅守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引導大學生明確自身在重大疫情壓力下的立場、使命和責任。很多被訪大學生都表示自己會主動以各種方式為社區做貢獻,為疫區籌資源,在和疫情的對抗中磨練意志。(4)方向可控。輿論導向如星星之火,控制好風向就能形成指路的火把,控制不好就會變成燎原野火。被訪大學生都表示這次疫情雖然讓心情起伏不定,但“戰疫”期間那些感人至深的事例,讓大家看到了中國共產黨一心為民的初心,看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看到了沖鋒在前的黨員精神。疫情不僅沒有影響他們對黨和國家的信心,反而更堅定了他們要為社會主義祖國貢獻力量的決心。
二、重大事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測評體系建設的影響
類似于疫情的重大事件雖然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只算一朵浪花,但它對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卻會產生極大影響。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來說,重大事件不僅是危機,也是契機,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測評來說,必須把能對抗重大事件帶來的壓力和能引導學生在重大事件中保持堅定立場作為測評目標,把能利用重大事件作為教學素材和凸顯重大事件育人作用作為測評因素。一般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測評要圍繞思想政治的內涵進行建設,思想政治的內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目的、內容、價值這4個主要方面[5-6],而重大事件也是從這4個主要方面對高校的思政測評產生影響:(1)重大事件對“一切建設要圍繞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掌握人這一工作本質”提出了考驗。在對高校的思政教育進行的評價中,能不能牢牢把握住這個本質,做到重大壓力下不變,艱難國際形勢下不變,是測評最根本的問題。(2)重大事件對“一切建設的目的都是為了培養既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又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一目的提出了考驗。2020年本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的收官之年,但疫情壓力下,全球發展受到巨大影響,我國的各項事業也面臨巨大困難,高校不僅要培養人才,更要培養有理想、有信念而且愿意為祖國奉獻智慧和力量的人才。而這個方向的把控,靠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測評。(3)重大事件對“一切教育的內容要以客觀實際為依據,用大量真實可靠的數據如實反映事物存在和發展的狀況”提出了考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測評要對思政教育素材的合理使用作出評價。面對重大事件,如何用發生在身邊的實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如何客觀分析黨和國家的具體舉措,如何審慎看待身邊的信息流,做到不夸大、不扭曲、不片面、不停滯,因真實而動人,必須由思想政治教育測評來引導。(4)重大事件對“一切建設既要有現實價值又要有歷史價值”提出了考驗。意識形態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改變人的思想就像種下一顆種子,要不斷灌溉才能在未來的某一天看見它開出花來。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不能一蹴而就,對它的評價既要著眼現在,又要放眼未來,既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總結,也要對眼前的問題進行回答,還要對未來的情況進行預判。這一切都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測評體系來引導。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創新策略
通過分析重大疫情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的影響和對高校思政教育測評體系的影響,我們發現,由于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由于各級各類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持續努力,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達到了新的高度[7]。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永葆青春和活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測評體系的改革就得一直走在創新發展的路上。疫情終將過去,但此類重大事件給思想政治建設留下的不能僅僅是教育素材,還應該有深入的思考。(1)高校在建立系統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測評體系過程中要考慮對重大風險的防范和抵御。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對思想工作教學質量和專業建設標準。意見指出,要提升研究回答重大問題的能力,這對在新形勢下建設中國特色德育有重大意義。高校是大學生“拔節孕穗期”的關鍵環節[8],也是大學生走上社會前的最后一站,所以應該以最高的標準、最嚴的要求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確保高校培養出的人才不僅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而且擁有成熟穩健的思辨能力,能自覺地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解決人生中的選擇性問題。(2)要動態性地設計高校思政教育質量測評的指標,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作為一個動態的對象加以研究,設置“活”的評價標準。動態測評的開端是把課程設置和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相結合,把師資配置和課程特點相結合,讓整個大學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流水般自然。動態測評的過程是要鼓勵課程創新,鼓勵教學方法創新,允許教師對課程有一定的自主性。動態測評的結果是要確保在合適的時間開設合適的課程,讓不同性格的教師上符合自身性格特點的課。如:大一學生心理狀態積極活躍,可以由同樣充滿朝氣的青年教師為他們講授“中國革命史”之類的以“講故事”為主的思政課,改變他們覺得思政課沉悶無趣的刻板印象。這一階段的測評標準應以感染力為主。大二學生心理逐漸成熟,可以由中青年教師開設“政治經濟學”之類專業性較強的思政課,幫助學生認識到思政對實際生活的指導作用,引導他們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去分析現實中的困難和挑戰。這一階段的測評標準應以滲透力為主。大三學生開始思考人生的哲理和對未來道路的選擇,這時由年齡較大、沉穩端莊的老師為他們講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課程,可以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在潛移默化下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一階段的測評標準應以影響力為主。到畢業前夕,純理論學生已不太聽得進去,那就要讓“德”外化于“行”,體現實用才是硬道理??梢杂捎猩鐣ぷ鹘涷灥睦蠋熼_設禮儀類課程,幫助學生學會優雅地表達自己,美好地展示自己,增強學生求職過程中的自信心,展現高校的育人風采。這一階段的測評標準應以改造力為主。同時在整個流程中要注意把現實素材的使用作為重要測評指標,這樣課程動態、師資動態、內容動態、教學質量測評動態,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整體的流暢性。(3)設計更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測評辦法。首先,拓寬思政教育評價對象的“面”,把高校里的全體教職員工納入思政教育測評的范圍。因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思想政治教師的任務,而且也是所有教師和所有工作人員共同的任務。德高為師,學高為范,為人師表,“德”字永遠是第一位的。近幾年,國家大力推進“課程思政”,讓思政與其他課程產生互動,讓思政教育如鹽溶于水[9],滲透到所有的課程中,這相比311之前已是一個重大進步,但未來應該把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作為對管理人員和后勤人員的考核指標。思政教育不僅是“言傳”,更要“身教”。在高校,教職工和大學生兩個群體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以教職工為主體的教務、科研、管理、后勤工作做得好,學生更容易從情感上接受學校的教育[10]。尤其是在重大事件發生時,每位教職工各司其職、堅守崗位,本身就會對學生起到榜樣示范作用。所以學生思政建設的良好環境靠全體教職工營造,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其次,明晰思政教育測評的“層次”,對不同類型的對象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模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思政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馬列主義理論功底,還要熟知黨的指導思想和最新的方針政策;專業課教師要有開展“課程思政”的能力;管理、后勤工作者則要以身作則,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因此思政教育測評要做好前期調研,做到有針對性,體現差異性。最后,建設或引進獨立的評價監督機構,或者采用高校之間互相評價的方式,對各種形式、各種類別的思政教學和研究工作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監督??梢圆扇∫詴r間為單位的測評方式,也可以采取以事件為對象的測評方式,重點考察應急管理、失職問責、獎懲措施等機制體制方面的問題,杜絕測評中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4)將思想政治教育測評與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相結合。一方面要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綜合測評中的描述,細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生綜合測評中的指標,通過學生的測評結果來找教育的薄弱點。大學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產品。通過查找產品問題,可以更好地知道生產中的哪個環節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把思政教育測評和大學生綜合測評相結合也對大學生健康發展起到了指引作用。目前,學生綜合測評的結果往往和評獎、評優、發展黨員相結合,所以在綜合測評過程中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考察可以引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更好地達成思政教育評價建設的目標。(5)思想政治教育測評建設要借助最新的信息技術力量。在互聯網、云平臺、大數據和新媒體中尋找發展助力,借助強大的數據庫,通過數據挖掘和云計算來設計和調整測評指標,使思政教育測評的信息流穩定流暢,對大事件、大問題作出快速回應,創建育人大格局,實現全方位育人、精準育人[11]。
作者:周媛媛 張焱 單位:南京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 上一篇:高職繼續教育創新發展模式研究
- 下一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審美能力提升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