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繼續教育創新發展模式研究
時間:2022-09-07 11:37:00
導語:高職繼續教育創新發展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等職業院校繼續教育的創新發展,應以市場化需求作為發展目標。本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視角,對實現高等職業院校繼續教育創新發展模式的路徑進行研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國家通過改革經濟形式調整產業結構,從根本上提高供給質量與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滿足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所需,促進我國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目前,我國供給側改革已經不僅僅應用于經濟領域,在教育領域的供給側改革也正如日方升。教育行業領域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社會功能,同樣需要協調供給側資源配置。高等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心放在教育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上,即如何優化當前職業教育資源的配置,兼顧教育公平與教學質量,緩解教育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實現教育資源優質化、合理化應用,從而推動職業教育行業的良性協調發展。
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職繼續教育創新發展模式
(一)注重創新和服務,實現精準有效的教育供給。1.增強辦學自主性,方能有效供給。要提高繼續教育的供給質量,首先要從擴大繼續教育的自主性,完善高職院校對繼續教育的監管機制建設,逐步將教育管理行政化為宏觀行政調控,從多個方面擴大教育自主管理權,以校企合作與結合作為實踐平臺,開啟繼續教育的市場化發展道路。保留繼續教育的核心理念,改變教學模式與指導,實現繼續教育供給側改革。例如,福建省在建設我國首個省級高等院校辦學質量監測體系時,提出了“服務政府統籌”“服務院校辦學”“服務社會監督”三個服務目標,就通過提高這三個主要服務的質量,優化頂層設計,推動職業教育管辦評分,提高職業教育綜合發展,體現出辦學質量監測體系的效果。2.注重辦學主體改革,方能提升效能與效益。要提高高職繼續教育的教學質量,必須先從高職院校繼續教育部門有效開展自身制度改革,革新部門原有的管理評價監督體制的架構,構建合理高效的管理組織結構,建立健全績效考核方面建設。高職院校可以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建立繼續教育部門的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根據市場規律和社會要求進行資源整合,應用市場經濟化模式和國家宏觀調控等手段實現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同時,也要根據各高職院校自身辦學要求,不斷完善繼續教育學院的運行機制,建立獨立自主的財務管理和人事制度,明確各部門的崗位職責,提高員工的責任與服務意識[1]。并且不斷優化行政事務辦事流程,提高繼續教育機構的工作效率,建立規范有效的績效獎懲制度,增強部門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逐步提高部門的效能和效益。通過此類自身機構改革可以使原有的繼續教育部門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進而推動職業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3.提高繼續教育教學質量,注重地方經濟創新發展。要想提高高職繼續教育的教學質量,高職院校就必須挖掘自身繼續教育資源,并依托高職院校本身的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持,以差異化學科建設道路為主,根據社會市場需求,結合學校特色,針對成人本科及??茖I要重新設置,重點突出所在學校的專業優勢,并根據開設專業特點因材施教,推動繼續教育良性健康發展。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就是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從專業設置到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有著密不可分地聯系。因此,可以運用其地方產業優勢構建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專業鏈,結合區域特色產業經濟的發展需要,注重創新發展模式,結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搭建平臺,利用高職院校擴招兩百萬的契機,擴大繼續教育的延伸范圍,推動職業教育為社會服務。(二)師資結構優化,實現精準供給。針對高職院校面對的繼續教育學員受眾較廣,包括學生、從業人員、待業人員、退休人員等,不適合廣泛應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因此,必須根據開設專業特點,結合學校的發展以及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優化教師結構,打造一支可以滿足學員需求,實現地方經濟健康發展的師資隊伍。其中,培養“雙師型”師資隊伍尤其重要。這些教師不僅學歷高,具有扎實深厚的專業知識,而且他們通過國家以及省市各類企業的培訓,在行業內積累了豐富的技能和從業經驗,能熟知現在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生需要掌握到什么樣的技能水平,有助于達到企業與學生無縫對接,實現精準供給。
二、豐富繼續教育供給結構,實現多元化供給
高職繼續教育的蓬勃發展,在歷程中與教育服務模式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因此,想要實現繼續教育機制的價值最大化,就必須建立和諧運行教育服務模式,同時不斷促進學員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提高,對原有的教育服務模式進行優化、創新。高職繼續教育運行機制要想在教育市場占有大的比例,就要做好兩個培養,一個是要加強信息化建設的培養,另一個是要加強教師信息化素養的培養。管理人員以及教師應積極學習與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轉變傳統的書寫教學模式,開發更加靈活的網絡課程,幫助學員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干擾,隨時隨地進行在線學習,并且建立網絡便捷服務應用,為學員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務模式。同時,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學員的經濟情況和文化需求,提供多元教育內容以供各類學員個性化選擇。繼續教育的服務質量體系建設要參照高職院校自身的課程標準,并盡量保持一致性,還要均衡學生的期望水平與實際水平,因此可以根據學生水平選擇多種考核方式。(一)行業企業技術技能培訓。隨著各地經濟產業的成功轉型及技術升級,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明顯,導致企業與人才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即企業招不到好人才,而學員找不到好企業。因此,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主體對象要更加明確,應以企業產業轉型升級后的人才需求和職業教育核心內涵作為培訓方向,提高學員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深入了解當地經濟市場的企業需求和個體發展要求,充分利用與企業之間的交流聯系,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同時,利用產教融合方式,共同合作開展高端人才研修培養項目,促進教研科技成果的轉化[2]。繼續教育部門牽頭,企業派出經驗豐富的員工,為企業提供因材施教的定制化培訓課程,大力開展校企融合、產教結合、項目承包合作制等形式,通過多種途徑為企業培養符合崗位要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繼續教育培訓業務。(二)政府服務證書外包式培訓。隨著國家部門實施簡政放權后,原有的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因人數和職業變化等因素,原本承擔的部分社會公共服務逐步轉為行業外包,而繼續教育部門是高職院校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重要渠道。在長期維持其重要功能的同時,必須保持與地方政府部門的聯系與互動。因高職院校的實訓場地和師資隊伍等因素,主動承接政府部門的各種培訓學習及繼續教育,充分發揮繼續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三)學員自身職業技能培訓。當下時展迅速,每個人接受教育的機會不再是學歷教育或職業教育,而是隨著產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出現了許多職業技能的培訓機會。我國職業分工已經逐漸細化,可以通過職業培訓實現個人技能的提升。而高職院??梢岳眯壤^續教育機構為學生、待業人員、退伍軍人等特定群體進行針對性的專項培訓,為應屆生提供就業前后的教育培訓服務。同時,根據高校專業特性深挖學生潛力,以專業技能作為職業技能,結合培訓與鑒定功能,實現在校生“1+X”證書教育的全面應用。通過以證教融通為核心,開放行業準入資格認證、職業技能培訓認證等工作,以此推進繼續教育的發展。
三、結語
高職院校的繼續教育機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帶動下,開始進行創新性發展,即根據市場化需求對目前的繼續教育進行革新。通過“供給側改革”,改善了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質量、效率及創新,同時不斷延伸拓展繼續教育供給側的結構,為社會提供了豐富可選的教育服務模式及教學課程類型。不斷深挖社會學員對繼續教育的需求,以達成良好、持續、協調的目標。不斷探索繼續教育的發展模式,使繼續教育事業在供給側改革模式的推動下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最終推動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良性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2017年全國教育統計公報[EB/OL].(2018-07-19)[2019-06-20].
[2]王靜.供給側改革視閾下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路徑探索[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9):112-113.
作者:彭金海 上官小娉 單位:1.湖南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2.湖南省委機關醫院
- 上一篇:小學音樂教師專業素養研究
- 下一篇:高校思政教育測評體系創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