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農村籍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研究
時間:2022-12-21 03:14:06
導語:高校農村籍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部門對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此情況下,各高校不斷擴大其辦學規模,使招生規模得以擴大,這為農村籍學生提供了更多進入大學深造、提升自我綜合素質的機會。農村籍學生在整個大學生群體中,個體發展特征具有特殊性,所以,如何在新時期下做好農村籍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使學生思政素質得到提升,成為各高校所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將結合《逆流而上:轉型期農村籍大學生的身份認同》一書,分析當下高校農村籍大學生思政教育所存問題,從實際角度探索加強農村學生思政教育發展的創新策略與實踐路徑。廖青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的《逆流而上:轉型期農村籍大學生的身份認同》,將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32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取樣調查的方法,深入探析農村籍大學生在社會轉型階段,自我身份認同感、社會適應力的養成與發展,主題明確、研究基礎堅實穩固。
該書以我國社會在轉型期間的階層分化為背景,積極順應國家對推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應用于農村教育的政策,重點描述寒門出貴人的經歷之路。同時,本書不僅對東西方弱勢階層學生發展理論流派和實證研究的形塑,有具體且全面地敘述與分析,還利用中國經典故事來說明西方相關理論知識,大大增加此書可讀性,讓人們可通過本書,加深對農村學生發展質化研究、研究成果的認識與了解。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間的聯系與交流愈發頻繁,這使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在經濟、文化、政治領域建立了密切的來往關系,文化、經濟、政治融會貫通的國際往來局面因此形成。該局面下,大學生思政素養培育極易受外來文化影響,尤其農村籍學生更甚。
外來文化對農村籍學生思政素質培養的影響,極程度上阻擋了其形成正確三觀意識的培養道路?,F階段,只有準確找出高校農村籍大學生思政教育所存問題,并按照高校實際發展情況制定對應創新改革方案,推進現代化農村籍大學生思政教育實踐模式的構建,才可利于提升農村籍學生思政教育整體水平?,F下,我國高校實施農村籍大學生思政教育時,仍存以下問題: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偏向經濟援助,忽視人文關懷現實意義。因前期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所以大多數農村學生屬于貧困家庭。新時期到來之際,國家日益重視農村教育發展,以提升農村教育水平為目標,所頒布和實施的關懷政策下,農村籍大學生均能順利從高校畢業。但是,部分教師和輔導員在解讀關懷政策時,認為只要實施足夠經濟援助就是對農村學生實施關懷行為,而忽視了人文關懷對提高農村學生思政素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缺少針對性關注,使學生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疏導。由于農村籍學生所處生長環境較為封閉,所以性格多為羞澀靦腆類型,很難與老師、同學進行深層次交流和溝通,害怕參加校園活動。雖然入學后,農村學生很想改變這種狀況,但長期形成的靦腆性格又使其難以快速融入集體,進而在各種壓力之下產生不安、焦慮、憂郁、緊張等情緒。大多輔導員沒有注意到該群體學生特殊性,無法及時提供心理疏導,以至于農村學生出現不良心理現象。此外,高校思政教育還存在強調專業教育,輕視品德教育的問題。根據上述內容,高校若要促進農村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創新與實踐,首要任務是解決其思政教育所存問題,具體可從這幾點入手:第一,明確人文關懷積極作用,促進經濟援助與人文關懷的共同實行。
農村籍學生雖在長期農活鍛煉中形成吃苦耐勞、自強自立的精神,但其思想意識整體上呈現不穩定狀態,波動幅度較大,易受其他思想影響。所以,高校實施經濟援助同時,既要通過科學的方法、手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意識和自信心;也要明確人文關懷重要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活動、班級活動,實現以情育人基礎上,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其自我價值,從而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第二,隨時關注農村學生心理變化情況,有效指引其形成健康心理。輔導員處理日常工作事務時,可加深與農村學生的互動,以便及時發現學生所出現各種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并借助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形式,輔助農村學生有效化解內心困惑,改善其情緒焦慮不安、緊張、恐懼的心理狀態,為實現理想思政教育效果奠定基礎。除此以外,還可以打破學生心理障礙為目標,組織開展有關行為訓練和團體輔導活動,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引導學生構建健康心理。第三,認清思政教育重要性,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高校教師應清楚思政教育對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可或缺性,從思政教育體系構建、教學內容創新及教育團隊建設方面,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專業教育中,在強化農村學生專業知識素養與實踐能力同時,創新思政教育教學實踐形式,達到培養具有良好思政素養的復合型人才的目標。
綜上,農村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創新實踐,是高校提高農村學生思想水平,樹立正確思想理念和三觀意識形態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應在實際教育過程中,認真分析不足之處,參考該書所闡述具體內容前提下,對之加以調整與完善,創新其教育實踐模式,幫助農村籍大學生成長為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高層次人才。
作者:陳彩祥 單位:浙江萬里學院物流與電子商務學院
- 上一篇:鋼琴藝術課程在通識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 下一篇:醫學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思考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