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
時間:2022-08-31 08:36:58
導語: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國外高校的教育模式
各個國家在教育改革道路上都摸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軌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為我國應用轉型、培養學生創業能力提供了一些可以參考的模式。
1.美國有著較靈活的辦學模式和授課方式,其社區學院的蓬勃發展為美國普及高等教育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社區學院集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學歷教育、社區服務等多功能為一體,有收費優惠、學制靈活、實用見效快的特點,也是美國公認的高中后學術和職業教育及培養相結合的成功模式。在授課方面,美國學校著力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通過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對不同學科的學習興趣。在授課過程中,項目式教學貫穿始終。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注重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經濟建設服務。社區學院聘有大量的工作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為兼職老師,主要教授應用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并將社區的人才需求信息、崗位要求信息帶給學生,使學校、學生、社區三方都有收益。
2.加拿大社區學院的教育模式也是以能力培養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授課方法等都與社會需求、崗位需求相掛鉤。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始終將能力培養放在首位,以社會需求為專業設置的風向標。經過市場調研,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來設置專業,聘請專家進行專業分析,確定專業人員所需的教育內容及培訓項目,以此來確定本專業人員應履行的工作職責,并賦予履行每個職責所必備的多種能力,針對能力需求進行教學分析、能力構建并進行教學計劃開發,論證實施教學計劃的可行性、存在的困難及解決辦法。具體的教學任務實施完成后,向社會輸送適應職業需要、滿足職業崗位要求的畢業生,根據用人部門聘用畢業生后反饋的信息調整修改教學計劃。這種以市場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學生培養成果顯著,真正做到學校和企業的無縫連接。
3.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由學校和企業分工合作,以企業為主體,理論教學和實踐應用相結合。企業參與教學計劃的制訂,參與教學過程的管理,教學計劃隨時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調整。強調教師必須具備5年實踐經驗,其中至少3年是企業內的工作經歷。企業培訓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并有一定的企業工作經歷。國家層面也從法律制度上為雙元制教育模式保駕護航,使教師培訓等受法律保護。
4.澳大利亞行業主導型教育模式,以行業為主導,是一種國家框架體系下以產業為推動的綜合性人才培養模式,國家、行業與學校相結合,以學生為中心進行靈活辦學,并與大學有效銜接,相對獨立但層次豐富的一種模式。由政府直接領導,以企業員工組成專家委員履行各種職責,例如向學院提供教學咨詢,協助專業設置和課程設計,把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能力標準、教學模式等方面納入行業需求的軌道,課程的設置采用模塊化的課程結構,以職業能力為中心,按照能力需求來開發課程學習模塊。并將教學效果和實際情況提供給教育專家。同時任何一名新職員的招聘過程必須有專家委員的參與,長期任職教師必須具有3—5年在企業工作的經歷,鼓勵企業員工兼職教師到學校講課,將最新的行業技術傳授給學生。
二、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專業與市場脫軌,從專業設置到課程開設、實踐教學環節等都是在校園內完成,和市場結合不緊密,很少了解市場的需求,對企業崗位能力需求認知不足,特別是市場上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革新較快,課堂教學對市場的變化沒有敏銳的感知,閉門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后企業需要再培訓才能上崗,增加了學生和企業的負擔,而培訓和適應期較長的部分學生還沒適應崗位就轉行了,非常不利于學生專業的持續發展。開設新專業時一些高校缺乏對自身特色的認真衡量、缺乏對周邊市場經濟需求的把握、缺乏對未來市場變化的預知,跟風上新專業的過熱行動較多,用新設備和新老師撐起一個新專業,短平快的成效不利于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
2.理論與實踐脫節,國家教育三個批次的本科辦學層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差異性不大,并不能清晰地體現出差異化,其理論性、研究性的培養比重較大,常規的實踐鍛煉也停留在課堂內,真正在設計崗位上鍛煉的機會非常少。而企業崗位需要實踐性強的能工巧匠,不僅有一定的理論知識,而且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對材料、工藝、效果有足夠的把控能力??此聘叨舜髿馍蠙n次的理論教學,在實踐的檢驗下顯得紙上談兵、蒼白無力。
3.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脫離,高校培養人才方面很大比重傳遞專業知識而忽略綜合素質,從小到大的應試教育中基本素養已逐步形成,在陶冶情操、積極陽光、溝通協調、健康身心方面已粗具雛形。特別是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前,大部分時間完成數理化的知識學習,家長包辦的事情較多,學生為人處世的鍛煉機會非常有限。進入大學后,專業課程學習確定能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而企業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企業選擇人才時通過系統的培養也能將其培訓為具備一技之長的員工,而溝通協調、組織安排、認真細致非一日之功可以練就的。
培養學生創業,需要具備很多的知識和進行綜合訓練,需要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從低年級基礎課程中基本意識的灌輸到高年級專業設計課程中實戰訓練,從創業案例的分析到創業知識的普及,在教學環節中引導學生向著創業目標努力。
1.創業意識的培養
信息化的今天,總理在教育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的發展戰略,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馬云要舉辦全球女性大會,支持女性創業。各省市地區紛紛出臺系列創業扶持政策,在政策、場地、稅收、資金等方面配套了較寬松的創業環境。從國家發展機遇到創業信息的鋪天蓋地,學校借勢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鼓勵學生抓住良好的創業機遇,讓學生理性創業。將本專業創業的各種案例與經驗教訓通過講座、分享會、網絡等多種渠道傳輸給學生,經常性地傳遞相關信息,讓學生形成初步的創業意識。
2.創業知識的普及
創業知識包含學科專業知識、管理知識、法律知識、宣傳知識、溝通協調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資源整合的能力等。綜合性知識,從細的方面來說,大學生創業時機的選擇,創業機遇的尋找,政策、法制、工商、稅務、金融、保險、貸款、人際交流、公共關系等,使其資源配置和社會關系結合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學校培養學生創業過程中逐步普及多方面的知識,為學生創業做知識的儲備。
3.創業技能的滲透
在高校教學環節中滲透一些創業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高等教育應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授課模式、課程內容的調整均能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
(1)校企合作是目前國家教育方針推行的一種良性循環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將企業崗位的需求注入教學活動中,將企業員工的專業知識技術能力等帶給學生,讓學生所學能充分適應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學生借助企業平臺通過認識實習、頂崗實習、見習實習等多種形式,積累實際的行業專業知識,是學生了解市場、了解行業的一個窗口。積極尋求實習單位,擴大并完善實習實訓基地,通過參觀、見習、實操等多種形式開展實踐鍛煉,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有很大幫助。將企業的實際設計項目引入專業課程中,讓學生參與到從前期考察調研、資料整理到設計競標、設計制作的整體流程中,完善“做中學,學中做”的實踐教學模式。邀請企業一線科技人員通過給學生舉辦講座、分享會等多種交流平臺,結合實際案例分析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實行校企合作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以企業崗位要求制訂教學計劃,修訂培養方案,實訓課程以就業為導向,以實用為根本,使學生畢業后能夠直接上崗。
(2)“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學生創業知識積累最直接的影響者,教師具有企業崗位的工作經驗,對行業崗位能力需求非常清楚,又具備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方法,能更好地將企業實踐知識傳遞給學生。出臺“雙師型”標準和政策,培養“雙師型”人才,定期派專業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專業實踐,提高實踐能力,豐富實踐經驗。教師回校后,能把實踐中獲得的豐富的教學案例帶回課堂,補充和更新教學內容,用實際問題開展案例教學,促進教學與實踐的結合,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方面也可借鑒美國的合作教育、日本的產學結合、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工讀交替等校企合作的典范,共同培養“雙師型”教師。鼓勵和支持教師獲得“雙師”的實戰能力,也可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組建專業實驗室、實訓基地來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同時可到社會相關行業中選聘基礎理論扎實、實踐操作經驗豐富、懂得教育理論的專業人員或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專門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這也是引入社會力量發展應用教育、溝通學院與社會的重要渠道,是改善學校師資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促進專業建設的有效途徑。
(3)工作室機制是常規課堂教學的一個很好的補充,對在課堂中共性發展、多數人的需求考慮得更多一些,對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個性需求兼顧得少些,也促進學生從理性知識到實踐能力產生飛躍,為校企互動、師生互動、學生與企業互動搭建了平臺。通過工作室和老師一對一地交流,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更能找到自身的發展方向,也能在某個領域中更加深入地學習,在工作室里提供了更多樣的教學資源,對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夯實專業技能是可行的,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個性的發揮、教學積極性的提高和市場競爭觀念的形成。工作室將“產、學、研”充分結合在一起,師生承接市場項目,模擬或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真實項目的接觸從項目接洽、團隊合作、溝通協調、反饋調整等全方位真槍實彈地練兵,傳幫帶的形式更容易讓學生積累實戰經驗,也為企業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資源的場所,又為企業提供了實訓生產基地,節約了人力物力成本。工作室團隊參與專業比賽,相互交流學習,與其他高校學生同臺競技,能較快地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及專業學習自信心。
(4)創業社團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學生活動團體,大學生獨立思考、敢闖敢沖的拼搏潛力是無限的。在社團中,學生間相互啟發、相互影響也能產生很強的創業激情。通過創業社團組織創業大賽,從項目尋找、市場調研、經營策劃、資金預算、成本控制、收益預期到完整的項目創業計劃書,再到模擬實戰,用成效檢驗創業項目的實施情況,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學生創業實戰的方法。
4.孵化基地的利用
孵化基地是學生創業練兵的搖籃,在政府及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創業孵化基地,將創業政策落到實處。在孵化基地中,由創業成功的學生、教師、管理者共同組建指導專家小組,對申請進入孵化基地的項目計劃書進行系統的可行性評價和風險評估后,對有潛力的創業團隊給予空間及資金的扶持,也是學長學姐帶動、影響一批學生加入創業大軍的平臺。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身邊的創業案例,并通過自己對創業項目實際演練,在一定范圍內減少創業風險。對創業學生的培訓更能針對初入市場的學生創業團隊,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預防創業風險,扶持創業者,堅定創業信心。
作者:劉曉英 單位:湖北大學知行學院
- 上一篇:扶貧辦對口支援工作匯報
- 下一篇:扶貧開發“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