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時間:2022-03-09 09:35:42

導語:校園文化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園文化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摘要:培養和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增強其創業能力,以創業帶動和促進就業,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有效舉措。支持和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責任和義務。通過研究當前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現狀、瓶頸和問題,從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宣傳教育、導向激勵、陶冶塑造、輻射引領功能等角度出發,探析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路徑:制定政策注重頂層設計;引領創業輿論導向;促進轉變創業觀念;以活動創新帶動思維創新;建構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利用新媒體加強創業典型宣傳和經驗推廣;等。

關鍵詞:校園文化;創新創業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關系到千萬個家庭的利益,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歷來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和關心的工作。2014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對于保持就業形勢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上來,充分認識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聚焦重點難點,繼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擺在就業工作的首要位置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保?]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自主擇業和創業已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將創業作為邁出校園的人生第一步。因此,培育有利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校園文化,鼓勵和幫扶大學生創業,是應對當前經濟“新常態”形勢下就業困境的有效措施。

一、校園文化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關系辨析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幫助大學生豐富知識內涵,完善人格修養,塑造精神氣質,提高綜合素質,對其成長成才產生深遠影響。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靈魂和關鍵,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增強創業能力和創新意識,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的實施手段和工作內容。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意識不會憑空產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物質和文化基礎。在不具備客觀創業環境的情況下,營造有利于學生創業的制度文化氛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大學生創業意識的萌發。創業的關鍵是創新,創新是創業的精髓和內核。當前黨和政府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并先后出臺一系列具體措施鼓勵全社會創新創業,高校更應積極培育和營造有利于學生創業的環境和氛圍,積極營造有利的校園文化氛圍助力助推學生創業。從這個意義上講,支持和鼓勵以創新、創造、創意為主要內容和特征的高校學生創業行為,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和責無旁貸的義務。

二、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現狀與不足

1.師資力量不足,創新創業實踐多為“紙上談兵”

鄧小平說:“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弊鳛楦咝W生創業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創業教育師資力量的強弱將會影響學生創業意識的產生和創業熱情。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起步晚,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創業教育體系。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仍是困擾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瓶頸。合格的創業教育不僅需要教師擁有廣博的創業知識、豐富的創業經驗,還要具備高度的創新思維。由于高校中缺乏專業的創業指導教師,多數高校讓來源于學工部門或招生部門等缺乏創業實踐經驗的教師兼職講授創業教育課程,難以傳授創業經驗以引導大學生培養創業意識,進而淪為“紙上談兵”。當前創業教育在高校教育領域蓬勃興起,在創業教育的發展中,對傳統教師提出更高要求。提高創業教育師資素質,造就一支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乃當務之急[2]。

2.創業成本較高,失敗代價高昂

在大學生的意識中,創業是艱辛困難的,這源于創業過程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創業者必須承擔創業失敗的風險,這導致很多在校大學生對待創業問題舉棋不定,缺乏相應的魄力與勇氣。當前困擾大學生創業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創業成本高,失敗后代價高昂。當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特別是針對大學生創業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措施,這是當前我國培養創業型人才必須面對的現狀。實踐創業計劃不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還需要一定數量的啟動資金。正因如此,許多有創業想法和計劃的學生猶豫不決或裹足不前,不敢冒創業失敗的風險。二是不愿失去應屆畢業生身份。大多數學生不僅擔心創業失敗,而且擔憂失去應屆畢業生身份,造成難以承擔的后果。這種猶豫不決和患得患失是學生中初始創業者較普遍的心態,其歸根結底是學生自信心不足和創業意識不強所致。

3.校園文化社會化及創新型元素缺失

校園文化在創業起步階段起到培育、促進、凝聚和提高的作用。濃厚的創業文化氛圍,對于促進大學生創業意識的產生具有顯而易見的積極作用。當前政府對于大學生創業宣傳和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卻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很多高校的校園文化中社會化元素缺失現象嚴重。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高校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灌輸,沒有將社會環境與校內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造成校園文化相對于社會環境滯后和脫節,不同程度地存在“兩張皮”現象。學生在學校中無法形成完整的社會概念,不懂得探求市場,不能有效利用已學知識創造財富,構建不出真實的社會影像或正確定位自己的社會角色。其次,校園文化中缺少大學生成長所需要的創新型元素。創業是創造更多具有價值的新生事物的過程,創業本身即為創新的過程。校園文化對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極為重要,但現有的校園文化活動多以刻板的書本知識學習或泛娛樂化的文化活動為載體,而且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大多數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缺乏創新思維和元素,阻礙了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

4.學生和家長思想觀念因循守舊,教育主管

部門重視不足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學生家長認為“學而優則仕”,青睞于畢業后考取公務員,進入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獲得所謂的“鐵飯碗”,普遍輕視大學生創業,更有甚者認為創業是不務正業。這些陳舊迂腐的就業觀念嚴重影響和制約高校創業氛圍的形成,使創業學生缺乏自我認同感和社會支持。從就業觀到創業觀的轉變需要政府與社會、用人單位與高校共同做出努力。此外,相對于創業,社會對于高校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的就業率與考研率,這主要是由于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未將創業教育開展情況和創業實踐納入考核范圍。高校作為獨立法人單位和責任行為主體,其行為必然圍繞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指揮棒”。上級主管部門對高校沒有創業方面的考核評估,大部分高校仍將工作重點放在學生就業和考研方面,缺乏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熱情和動力。

三、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對策建議

1.政策制定注重頂層設計,部門協調合作形成合力

校園文化建設和大學生創業是相對獨立又緊密相關的系統工程,單獨依靠某個部門是難以完成的。高校應結合國家相關政策從體制機制、扶持幫扶、環境氛圍等多方面構建校園文化建設和創新創業教育綜合領導的促進機制。為加強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領導和管理,應探索有效的管理和運行機制。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針對大學生就業創業實施“一把手工程”,設立大學生創業辦公室,專門負責大學生創業有關事宜。整合校內資源,將與大學生創業相關的部門,如教務處、學生處、宣傳部、招生就業處、團委等納入這一機構,定期召開部門協調會和聯席會,研討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涉及學生管理和創業的部門之間形成良好的定期磋商和輪崗交流機制,使高校對大學生創業初期的資金、場地等資源配置更為科學合理。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完善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著力于對大學生校內創業的扶持,建立完善的校內創業扶持制度。在涉及創業和創新問題上,要大膽提拔和使用具有創新精神的年輕干部,始終保持對新鮮事物的敏銳洞察力和果敢執行力。

2.發揮校園文化宣傳教育功能,引領學生創業的輿論導向

課堂教學是創業教育的“主渠道”,創業實踐是創業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和創業實踐的作用。高校應采取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創業課程設置,科學論證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宣傳教育功能,促進大學生創業意識的產生。學生在校園或者社會中不斷積累的經歷需要經過專業老師指導和示范,才能將生活經歷提升為創業經驗。師資隊伍建設是高校創業教育中的基礎性環節,教師的自身素質與業務素質將成為高校創業教育順利開展的關鍵[3]。高校應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政策,給創業教師更多的外出學習交流機會,學習借鑒其他高校的優秀經驗和做法,結合本校實際和自身閱歷給學生提供創業指導。高校要開展校外見習培訓、輪訓和校際交流活動,參加國家KAB教育創業指導師培訓,聘請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擔任兼職教師,定期開展有關創業之路和創業經驗分享會、報告會等專題講座,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其經驗和閱歷,為他們順利踏入社會進行創業打下基礎。

3.發揮校園文化導向激勵功能,促進學生轉變創業觀念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協調、內涵發展和推陳出新的原則。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高??蓚戎匦葎摌I典范挖掘,讓學生了解身邊成功的案例,增強創業自信心,讓學生更加真實體會到創業并非遙不可及,感受創業過程給創業者帶來的成長,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創業成功的典型案例,要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在校內舉辦個人作品展、成果展等,營造學校支持創業和創業光榮的校園文化氛圍。此外,可以邀請創業成功的畢業生返校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介紹創業知識和創業經驗,激發大學生創業意識,帶動學生投身創業。高校還可以舉辦一些有關創業的事跡展,讓大學生親身體會和感受到高校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和創業光榮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學生對創業的認同,激發和培養創業意識,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主創業不失為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選擇。

4.發揮校園文化陶冶塑造功能,以活動創新帶動學生思維創新

高校既應注重優化校園環境,整合校內資源形成合力,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陶冶塑造功能,也要著力優化校園環境和氛圍,在高校營造利于學生創業的氛圍。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重要內容,要充分利用共青團的政治、組織、宣傳和干部優勢,圍繞創業精心設計并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創業類活動,如主題征文、創業計劃競賽、創業文化節等,以賽代練,以賽促練。充分利用校內宣傳媒體,如校園網、校報、學報、廣播站、校內宣傳櫥窗、電子顯示屏等軟硬件設施,全方面、多維度宣傳創業和創業事跡,發揮校園文化陶冶塑造功能。各高校還應該重視深入開展年度大學生營銷大賽、電子設計比賽、數學建模比賽、機電產品創新競賽等能夠激發大學生創新意識的競賽,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用和以賽促改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5.發揮校園文化輻射引領功能,建構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

政府和社會應多渠道、寬領域地大力宣傳和支持創業,逐步打破一切有礙于創業的桎梏和藩籬,在全社會營造人人支持創業的良好氛圍。高校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輻射引領功能,樹立和營造“大宣傳”的格局,經常聯系校外報紙、電視臺和廣播臺等媒體,共同為學生創業加油鼓勁、吶喊助威。此外,家長作為學生監護人,對學生創業影響力巨大。高校要采取切實措施打消學生家長的疑慮和擔憂,摒棄落后保守的觀念,促使其積極支持學生創業。對于創業成功學生,可以在校內進行充分宣傳,給予其在學籍管理、學分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舉辦“創業年度風云人物”和“創業之星”評選展示活動。學校應加大與社會企業的聯系與合作,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學生創業機制,創建校外學生創業實習基地,提供創新實踐平臺。政府應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學校與企業、學校與社會的聯合解除大學生創業的后顧之憂,為大學生創業建立“孵化器”和“避風港”。設有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高校,應加大對學生創業的扶持力度,在辦公場地、啟動資金、工作設備等方面給予學生更大優惠和扶持力度,堅持項目化運作,成熟一個,孵化一個,推廣一個,展示學生創業公司。

6.積極利用新媒體,加強創業典型宣傳和經驗推廣

當前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方興未艾,青年學生樂于接受新事物。高校要充分利用好這一新興媒體和平臺,精心設計宣傳形式和內容,將宣傳寓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促進觀念轉變。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實踐的“三貼近”原則,做好有關創業活動的宣傳展示工作。貼近實際,即結合國家經濟發展趨勢和就業形勢,給學生做形勢政策報告,讓學生能夠切實體會創業必要性。貼近生活,即深入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反映客觀情況,把握學生思想動態,注意從學生身邊挖掘創業實例和成功案例,為學生展現創業的前景。貼近實踐,即深入到大學生創業實踐全過程,全程參與指導和提供幫助,實現全過程、無縫隙創業教育。

作者:化磊 焦紅良 單位:青島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EB/OL].[2014-0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5-13/Content_8802.htm.

[2]王靜.淺析高校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19):52-53.

[3]李愛民,趙悅平,嚴學仕.“90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2(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