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學生就業能力及策略

時間:2022-12-27 09:25:42

導語:試議學生就業能力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學生就業能力及策略

雖然當代大學生擁有較為扎實的專業知識,但在將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也不具備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有一些大學生雖然在工作業績、知識、技能等方面表現的都很出色,但是卻在與他人相處時缺乏溝通與合作的能力,過分考慮自己的得失;有些大學生甚至欠缺與他人相處的基本禮貌。個人基本素質的缺乏,使得大學生在職業發展中缺乏持續性與穩定性。

一、以“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性分析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很多學者就如何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展開了相關研究,一些大學已經將就業能力作為大學生能否合格畢業的一個重要且關鍵的指標。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很多,而如何結合校內外的力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對大學生基本就業能力、核心就業能力、持續就業能力進行培養,則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途徑。采用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對大學生進行培養,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與企業各自的優勢,互補有無,提高培養的針對性。筆者所在學校從2010年開始施行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以地方支柱產業和戰略新型產業的龍頭企業為依托,以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為目標,校企共同設計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以及教學與評價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和質量監控,讓學生在產業背景下進行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針對性,強化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我校實行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載體是“綜合實驗班”,“綜合”包括兩層涵義:一是綜合實驗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專業;二是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各種綜合實踐能力。經過3年的實踐,這種模式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效果顯著。合作企業普遍反映,這種培養模式下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均有大幅提升。

二、構建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改革工作

1.拓寬專業口徑,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適應能力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本著“重視基礎、拓寬知識面、增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原則,采取項目化教學方式,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同一實踐崗位上共同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操作中拓寬學生的專業視域;合理分配學生基礎理論課和實踐課程的課時比例,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專業基礎與綜合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本模式致力于培養專業能力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

2.加強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核心就業能力和持續就業能力學生在企業學習、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實際的工作經驗,會感悟到企業對于員工的忠誠度、工作態度、責任心以及敬業精神是非常重視的,有時候對于這些素質的重視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了學生已有的專業水平。學生在意識到這些素質的重要性后,會有意識地去提高自己,同時不斷加強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職業規劃能力。通過實際經驗的積累,可以使他們盡快地轉換為一個受歡迎的職場人。

(二)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人才培養目標與途徑

1.優化課程設置,扎實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增強其實踐能力在課程設置上,學校通過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突破了當前本科高校與社會、企業脫節的瓶頸,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趨勢,考慮學生自身發展需求,以及行業對人才素質的需求,與企業一起制定課程,并對課程的實施過程進行監管,保證課程的完成質量。通過課程的改革,可以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讓其結合工作實際進一步加深對專業基礎課程的認識與理解,并積極地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工作實際當中,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2.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綜合實驗班打破了原有培養方案在教學時間和地點上的限制,保證學生學習的完整性。一方面,企業指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作為企業的“導師”指導學生實踐;另一方面,學校指定教師,根據新的培養方案對學生的理論課程進行輔導,輔導的時間、地點和方式因專業、企業不同而不同。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采用“雙導師制”,由企業和學校指定人員,共同選定課題、共同指導、共同評價,并在企業實踐中完成畢業論文答辯。在此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能力。由于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授課制度、考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極大改變,校企雙方的“指導教師”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地方高校應結合學校辦學實際,適應區域經濟發展趨勢,與企業、行業合作,圍繞培養學生基本就業能力、核心就業能力和持續就業能力,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楊文芳單位:五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