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心理因素分析

時間:2022-06-12 03:07:29

導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心理因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心理因素分析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727萬人,這就意味著,繼2013年699萬畢業生,獲稱“史上最難就業季”后,2014年又增加了2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形勢嚴峻,“難”字當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明確指出我國大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較弱,是制約其成功就業的關鍵。因此全面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迫在眉睫且勢在必行。傳統觀點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主要有三種影響因素,一是個人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儲備量;二是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三是社會就業政策及就業環境。不可否認,這些皆為大學生成功就業的關鍵因素,但并非全部。心理因素對大學生就業狀況及其就業質量也會產生不可小覷的作用。鑒于此,筆者在閱讀大量文獻,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對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心理因素進行了梳理,以期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發展提供參考。

二、理論基礎

1.就業能力的概念

關于就業能力(Employability)的界定,國內外學者至今還沒有統一和清晰的定義。Lee•Harvey將就業能力定義為:通過學習,個人所具備的獲取工作、維持工作和勝任工作的能力。Mel•Fugate等人認為就業能力是個人意識到就業機會并且能夠獲得就業機會的能力。國內研究業者多數贊同鄭曉明的觀點,他認為就業能力是一種能夠實現自身職業理想、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體現自我價值的本領,而這種本領可以通過在校期間的知識學習和綜合素質提升獲得。陳薇靜認為就業能力就是人們完成某種工作所需要的一種綜合能力。

2.就業能力的結構

就業能力的結構問題,各派學者眾說紛紜。P.T.Knight等人提出了大學生就業能力USEM模型,將就業能力視為學科理解力、技能、元認知和個人特質的有機結合。Mel•Fugate認為就業能力是自我職業生涯規劃、個體適應性、擁有社會和人力資本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國學者鄭曉明將大學生就業能力分為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金宏偉等提出大學生就業能力主要由學習能力、價值觀、核心競爭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四個部分構成。綜上所述,盡管就業能力的內涵和結構在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定論,但心理因素在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中的作用已被各流派學者認可。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心理因素

1.心理資本

心理資本由積極心理學創始人Seligman提出,是指個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態,包括自我效能感(自信)、樂觀、希望和韌性四個要素。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作用已被眾多研究者證實。勵驊、曹杏田針對安徽省7所本科院校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心理資本與自我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計劃組織能力等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還可以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改變有很好的正向預測作用。杜曉靜、李慧娟等人調查了449名“90”后大學生,結果表明心理資本對畢業生就業過程和就業結果均產生了積極影響,心理資本高的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心態和行為更為積極主動,就業速度較快,就業質量較高。

2.積極人格

積極人格作為積極心理學的三大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格中具有積極效用的核心特質,重視人類的性格力量與美德。Norem將積極人格定義為:反應個體思想、情感和行動的積極品質,是個人核心的人格特質和個性特質。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實,那些具有積極人格特質的人具有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更高的幸福感、更好的社會道德。李群、岳曉東主張要以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構建“大學生就業指導”,在就業指導中注重培養學生積極的品質。譚彩云、何昭紅認為可以通過培養積極的人格品質,克服不良心理,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歐少彬研究表明,大學生積極人格總分對大學生群體的就業能力具有較強的預測效力,即具有積極人格的學生簽約速度快、薪資水平高、工作單位好。

3.心理契約

Argyris首次提出“心理契約”的概念,Schein將心理契約的研究不斷深化,他認為心理契約是時刻存在于組織與成員之間的一系列未書面化的期望。針對心理契約的結構和內容,目前主要有二維和三維兩種觀點。一部分學者認為心理契約包括交易型心理契約和關系型心理契約,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心理契約可分為現實維度、關系維度和團隊成員維度。在高校就業指導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心理契約,為其制定符合自身期待的職業生涯規劃方案,采用個性化的培養方式,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形成良好的心理契約對大學生提升自己就業能力大有裨益,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四、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方法

心理因素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是潛在、持久且漸進的。因此,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對提高其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具有深遠的意義。高校應積極探索心理輔導與就業指導的有機結合,拓寬就業指導的內容和途徑,提升就業指導教師的綜合素質,將就業指導課程貫穿學生整個大學生涯,提高就業指導的實效性。

1.拓寬就業指導內容

高校應改變傳統就業指導的課程設置,引入心理學尤其是積極心理學的思想,重視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育。積極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具有無限潛能,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一個優良的環境。因此建議高校在就業指導中,增設就業心理分析課程、潛能開發課程、心理資本培育課程等心理學課程,一方面幫助學生解決就業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提高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為迎接就業做好準備。此外,在就業指導過程中建議增設團體輔導課,對那些存在就業問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2.豐富就業指導形式

傳統就業指導以課堂講授為主,缺乏吸引力,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無心聽、教師不想講,導致很多就業指導課流于形式,不具實效性。因此提出以下有效建議。第一,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增強就業指導課程的吸引性、針對性、實效性。在理論知識講授的基礎上,增加學生討論、自主學習、模擬練習、職業體驗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提升就業能力。第二,將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重要補充。能力在于鍛煉,素質在于磨礪,社會實踐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增強心理資本。同時,通過社會實踐可以讓大學生盡早地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需求,評估自身能力,有利于其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約。第三,就業指導貫穿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就業能力提升是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不是通過一次就業指導課、一場講座就能解決的,因此要將就業指導思想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3.提升就業指導質量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多方的合作與努力。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就業指導課程設置不合理、就業指導形式單一、就業指導教師缺失。究其原因,沒有一個長期有效的制度保障是根本。高等學校應充分認識到就業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出臺相應政策,保障就業指導課程有效實施。高校就業指導教師水平參差不齊也是影響就業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主要是由思想政治教師兼任授課,此類教師大多缺乏專業的就業指導知識和心理學知識,因此建議高校在全校范圍內整合、優化就業指導教師隊伍,提升師資力量,為全面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提供人力保障。

作者:程苗 單位:徐州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