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成因及對策
時間:2022-01-07 02:52:57
導語:大學生“就業難”成因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高等教育也在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建設與發展,這對我國實現全球一體化經濟建設目標無疑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但同時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日趨激烈化。另外,就相關部門對近幾年來對高等院校的教育調查發現,國內絕大多數高等院校已由原先的‘精英式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模式。由2012年對全國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在校人數調查表明,僅一年內大學生的人數就高達3000萬,這必然會導致大學生畢業人數的增加,從而使就業壓力逐漸加大。另外,造成如今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有多種方面的原因。例如:大學生就業的保障體系不完善以及保障大學生就業的制度不健全;市場上勞動力的供求關系不平衡;國內部分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不完善,或是部分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時沒有使其明確就業目標及意向,從而使大學生畢業后無法適應經濟市場下的就業崗位要求,同時也就造成了大學生畢業后無法選擇合適的職業或是應聘時缺少方向感和目的性。
二、大學生就業的界定標準
一直以來,國家對大學生就業的界定標準就存在著諸多的異議,而什么樣的工作崗位才算是大學生的就業呢?例如:如果一個高等院校的大學生畢業后去工廠做一名普通的生產工人,這樣的工作算是大學生就業嗎?一般來說,每一所高等院校都有幾十個種類的專業,而每個專業都有其對應的就業率。但就目前對國內諸多高校的就業率調查數據發現,許多高等院校的就業率都存在著較大的模糊性。也就是說,目前諸多高等院校所給出的畢業生就業率數據均是指該校畢業生無論從事什么職業、什么崗位,只要擁有一份工作,都可以稱之為就業成功。但真正的大學生就業卻要求畢業生所從事的職業是與其所學的專業相對等的。因此,如果按專業對等來考核大學生就業率的話,國內絕大多數高等院校都是達不到最低的大學生就業標準的。另外,就目前大學生的就業情況來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率是很低的,這主要是由于國內許多用人單位在對人才進行招聘時都將應屆畢業生劃到招聘的范圍之外。換句話說,目前除了國內知名的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還算可以,其它高等院校的就業率均不理想,因此,為更直觀地考核大學生就業率,應對大學生就業率進行一個界定。首先,所謂的大學生就業最起碼的標準是應該大學生在用人單位能夠有一個相對來說較為關鍵的崗位,且薪資標準也要高于所在城市的最低就業標準。例如:如果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是工科類,同時又進入工廠工作,那么,最起碼這個大學生應從事的是工廠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必不可缺的持術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學有所用,也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就業。但相反,如果大學生進入工廠后只從事最普通的工人工作,那么,他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就無法派上用場,同時也就無法界定為該大學生已經成功就業。其次,如果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是偏文科的話,那么,在工作單位從事一份簡單的文員工作也可以算作為一個成功的就業。這主要是由于自從我國教育部門對高等院校大學生入取擴招后,大學生的數量在不斷上漲的同時,國內各大用人單位的招聘門檻也相對地抬高了。諸多普通的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都要求必須具備全日制高等院校畢業證書。這也就是目前為什么有些單位在招聘時如果學歷低的人連最基本的面試機會都沒有的原因。因此也就是說,目前諸多單位中最基層的文員崗位都是大學生。最后,大學生畢業后如果一時間找不到與自己所學專業相符的工作,而找到一份非專業性,但十分體面的工作,也可以界定為大學生的就業率。例如:有些大學生在校期間雖然所學的專業是金融管理或是企業管理類的學科,但本身卻對科研或是機械所有愛好。畢業跟隨自已的喜好找到了一份機械方面的工作,并成功應聘到工程師職位,這種非專業性但體面的工作也算是一個很成功的就業率。也就是說,該大學生雖然畢業后沒有從事所學專業,但卻選擇了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發展,并有機會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三、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
(一)政府就業政策不到位
在諸多影響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中,政府對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制度不到位是其中一個最為主要的原因。首先來講,自從大學生實行自主就業開始,政府對大學生就業問題上給予的關注度就越來越少。同時,自國家對農村學生開放高等教育以來,跟隨農村大學生進城務工的人口也越來越多,從而對市場就業產生了很大的壓力。另外,政府對大學生的就業保護制度十分不完善,這主要體現在沒有在大學生就業競爭中起到一個很好的保護作用。其次,現在的大學生畢業都不包分配,由大學生自主選擇工作。但目前國內的可供大學生自主選擇工作的社會環境還十分的混亂,而且沒有及時地對大學生及市場供求關系進行協調,從而就造成了許多用人單位不知道大學生的基本信息及專業所長,而諸多大學生不知道用人單位的具體要求及招聘時間等問題。再次,大學生自主選擇職業時缺少一定的社會及法律權利,并且法律法規對大學生自主選擇職業的保護措施也十分不健全,這就使大學生在自主選擇職業時缺少了一定的時效性及穩定性。最后,從經濟市場的管理制度上來看,人才市場對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缺乏必要的激勵制度,從而大大減弱了用人單位招聘應屆畢業生的積極性。
(二)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影響大學生就業
總體來說,大學生就業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當時社會經濟整體模式的影響。同時國內的市場經濟結構與勞動力供求關系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最為根本的原因。換句話說,一方面,經濟市場為大學生提供了諸多的就業機會,而這種機會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社會市場經濟的總體發展動向。如果市場經濟在短期時間內發生衰退時,則用人單位會根據自身的發展方面調整招聘人數,從而使為大學生提供的就業崗位有所削減。相反,如果某一段時間內經濟市場發展較快速的話,用人單位則會對人才市場提供更多的崗位,也就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選擇。
(三)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問題
在大學生“就業難”成因中,高校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也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隨著我國高等院校多元化發展,許多高校在設置專業時并沒有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及要求設置,不研究社會需求、缺乏長遠規劃的問題比比旨是。另外,許多學校在設置專業課程時一味地注重數量多、課程新、隨意性等,從而使培訓出的大學生要么出現需大于求的問題,要么出現求大于需的問題。另外,還有些高校對專業的設置太過細化,導致所培訓出來的大學生在經濟市場環境下無法滿足用人單位對多元化人才的要求。以致于出現大學生畢業后適應面小的情況。另外來講,某些國內二類高校為了掙搶生源,在沒有經過市場充分調研的情況下,加設多門市場中較為熱門的專業,從而使一些熱門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在就業中成為被打入‘冷宮’的一批人。最后,某些高校在設置專業時將專業設置的十分細化,從而將學生局限于一小塊視野中,以致于學生一但在專業領域中遇到難題,就會變得無所適從,縮小了大學生的就業范圍。
四、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一)加強政府對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制定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首先是要加強政府對大學生就業的宏觀調控,也就是說政府要將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做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同時堅持大學生自主就業以及市場調節就業體系的建設。另外,政府要積極加強大學生就業的方針制度的建立,為大學生創造一個公平合理的就業環境。就國家2014年對市場就業形式的要求來看,國內所有縣級以上的政府部門都要將大學生就業做為本地經濟建設的重要發展目標來實施,并將其目標納入到全年總體的經濟發展中去。同時要求各地政府根據經濟能力選定出大學生就業具體的規劃及實施政策,并在發展經濟及調控宏觀產業結構中,規范人力資源市場的人才招聘制度、就業服務制度以及職業培訓制度等。另外,政府要實行積極的大學生就業政策,開展多渠道,多元化的就業崗位。同時政府要支持、引導、鼓勵用人單位對大學生進行招聘,并給予工商個體、非公有制企業等可加快其經濟建設發展的一系列有利的服務措施。另外,政府要鼓勵本地商戶開展密集型的多元化產業,以便于加大大學生的就業面。除此之外,對于農村進城務工的人員來講,政府要統籌安排好勞動就業,并同時加強農業畜牧業的發展,以使可以將農村勞動力進行轉移,擴展大學生的就業范圍。
(二)調整市場經濟,保證大學生就業率
針對于社會市場經濟發展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來講,首先要做的就是國家要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的調控,控制市場經濟變化的浮動率。也就是說,當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某一階段性的下滑時,為保證大學生的就業率,國家及政府就要大力發展其它行業來擴充大學生就業的范圍,以彌補市場經濟下滑,用人單位減少招聘崗位給大學生就業帶來的困難。另外,國家要允許中小型企業發展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可以拓展出多種就業崗位,大大滿足了大學生的就業需求。
(三)高校要設置合理的專業課程
高校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中,首先要根據市場的需求及自身的特點,設置合理的專業課程安排。例如:如果現代化經濟市場在近幾年內對某一行業的人才需求量較大,高校就應該有針對性地開展此類的專業課程,并根據崗位的需求設置細化的內容,以培養大學生適應崗位需求為首要目的。另外,高校還應該大力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并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環節進行實施,同時,學校必須學會運用市場營銷的手段來對大學生進行專業培訓,充分發揮出高校大學生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另外,學校要有針對性地建立起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并由專業人員對高校的信息網絡進行組建,同時通過各種渠道對大學生進行就業宣傳。除此之外,高校要加強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聯系,掌握最新的就業動態信息,并將其及時準確地提供給應屆畢業生。另外,高校要幫助學生了解市場中各用人單位的基本信息及需求,同時對大學生進行模擬式應聘的培訓。最后,高校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知自已的專業能力及特長,并通過一系列的形式提高大學生面對困難及挫折的能力及自我調節的能力。同時,高校要對學生展開定期的心理輔導及咨詢工作,并在此基礎上注意調控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連續性及全程性。也就是說,在大學生進入大一開始,高校就應該對其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從而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并能夠使學生從開始就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
五、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在我國全球一體化的經濟建設背景下,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了最為普遍的問題。因此,要想提高大學生就業率,就必須從政府部門、高校、學生幾個方面共同著手,改變原有的就業教育體制,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學生就業率。
作者:符茂 王艷娜 單位: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 上一篇:農村中小學體育開展現狀研究
- 下一篇:大學生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