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研究論文3篇
時間:2022-01-08 02:53:22
導語: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研究論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當前大學畢業生數量增加、就業競爭激烈的背景下,相比男大學生而言,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為突出,不僅職業范圍比較狹窄,而且就業過程中受到明顯的性別歧視。文章立足于女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從社會性別視角分析了其就業問題產生的根源,并提出了廣泛提高社會性別意識、在教育中設計社會性別視角、從國家層面制定女性就業政策、完善相關就業法律等解決措施。
[關鍵詞]社會性別女大學生就業
隨著我國高校的大幅度擴招,近些年來每年跨入大學校門的學生數量激增,隨之而來的是每年的大學畢業生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這就直接導致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十分巨大。相比男大學生而言,女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更大,很多用人單位,特別是一些私營企業對女大學生抱有明顯的性別歧視,在選人用人時明確提出男性優先或直接注明只招收男性,使得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更加突出。財經網2014年的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女大學生表示在求職過程中遭遇過性別歧視,1/3的女大學生有過多次因性別歧視而被拒絕的經歷。很多女大學生會在條件相同甚至優于男生的情況下被拒絕,不少女大學生對此憤憤不平但卻無能為力。社會性別作為與生理性別相對的概念,指人們所認識的男性和女性存在的社會性差異與社會性關系,這些差異和關系會隨著社會形態、文化形態、時間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然而,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社會性別歧視仍然是制約女大學生就業的一個突出的問題。
一、女大學生的就業現狀
通過分析麥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2012年畢業生同專業、同層次之間,男女生月收入均值間最大差距可達900元左右;而從就業率高的專業來看,前15個本科專業中,全部為理工類專業,如石油工程、金屬材料工程、航海技術等,此類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后,就業率高達94.6%。此類熱門的專業,畢業生十分搶手,但女生就業形勢仍然很嚴峻,男性就業率顯著高于女性。除此之外,統計結果顯示,女性畢業生的簽約率、專業對口率及簽約薪資等,遠遠低于男性畢業生。截止到2013年3月底,2012屆女性畢業生的簽約率僅為19.3%,而男性為36.9%,兩者之間差距很大,可說明女性畢業生在簽約進展方面明顯落后于男性畢業生。根據人民網2013年的女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顯示,女大學生認為用人單位存在性別歧視的占90%左右,而女大學生認為求職中女性求職機會較少、成功率不高的占62.3%。而男大學生認為受到性別歧視的比例卻只有8%,首次就業成功率也遠遠高于女大學生,足以說明男大學生在就業時的性別優勢。
二、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歷史文化因素
長期以來,我國社會一直處于男性主導的狀態下,因此也就形成了“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歷史文化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點也一直長期存在并被大多數人認可。雖然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行男女平等的政策,并取得了極大成效,極大提升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認同,“婦女能頂半邊天”一度風靡全國,但囿于社會生產力水平和長期的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男女平等并未真正得到實現。受傳統文化及社會角色定位的影響,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種種性別歧視,大多數不得不被迫接受,在求職中承認這種不公平的存在,將性別歧視看作正常現象。也正是由于這種心態的存在,在無形中也抹殺了女大學生獲得更好就業機會的可能性。
(二)就業政策和法律因素
1.就業政策法規缺乏必要的社會性別視角。分析我國現行退休制度,退休年齡與性別有直接的關系。我國的法定退休年齡是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準的,男性為60周歲退休,女性為50周歲。《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規定了公務員的法定退休年齡為男性60周歲,女性55周歲,很多行政事業單位也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執行。這樣的規定致使女性在職業中處于不利地位,因工作年限比男性短而失去不少個人發展機會。而且,住房公積金、退休金及其他福利待遇的高低都和工齡、是否在職等有直接關系。由于女性退休比男性要提前5~10年,女性在退休后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也要比一般男性低很多。受到這種政策的影響,女性在求職中很容易失去強烈的競爭意識,甚至認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2.就業政策法規沒有得到有效執行。我國就業政策法規頒布多年,但卻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很多單位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如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頒布的《勞動保險條例》,明確規定男女勞動要同工同酬。但在實際執行中,卻很少得到落實。很多企事業單位都會有自己的規定,如不允許女性職工結婚、生子等,進而造成“隱婚”現象。此類單位的制度與我國就業政策是不相符的,對就業政策的執行是一種削弱。
3.就業政策可行性低。如我國頒布的《就業促進法》,雖然規定了就業平等的有關內容,但不夠詳細,缺乏可操作性,進而影響了其執行力度。反對就業歧視雖然也做了相關規定,但口號性太強,沒有必要的程序保障與實施機制。例如,對用人單位明確規定,禁止性別歧視,確保就業平等等條款較多,但是在具體落實時,各個單位都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制定單位制度。如此一來,勢必會出現對法律的誤讀、誤解等現象,影響就業政策的有效落實。
(三)教育層面因素
1.教師隊伍性別組成層面。受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教師隊伍的性別也受到了影響。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女性能夠選擇的職業范圍比較狹窄,且更傾向于選擇安全、穩定、體面的職業,而教師正好符合這一要求,因此大部分女性的職業傾向都是成為教師,這也就直接導致了教師隊伍中男女比例失衡情況嚴重的現象。
2.學校勞動分工層面。由于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人們對性別角色有一定的認識偏差,導致在勞動分工中也出現差異。在教師勞動分工中,管理者一般為男性教師,女性教師通常處于被管理的地位,要服從男性管理者的權威及學校的各類規章制度。
3.教材編寫層面。性別觀念也會對教材內容的編寫產生影響。對于不同的性別群體,性別刻板印象是對其表面特點進行的簡單概括,表現為人們對男性或女性角色固定的、僵化的或表面的評價。相關研究認為,我國學校教材的性別刻板印象十分嚴重,有心理學教授對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進行分析后發現,這本教材分配給兩性扮演主角的數量有很大差異,其中男性是女性的4倍,甚至有幾冊教材都沒有為女性分配角色;而在兩性能力方面,教材描述的男性大部分是知識豐富,而女性則是無知愚昧。而教師受到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也會認可教材中對性別的定位,甚至將這種性別偏見傳遞給學生。
(四)大眾傳媒層面因素
由于千百年來我國社會女性性別歧視的傳統,導致大眾傳媒對女性的宣傳一直存在潛在歧視。在很多生活服務類節目中,女性關注的話題總是集中在時裝、美容、購物、家庭、孩子等方面,似乎女性只關注這些話題。此外,近年來的很多影視作品中,作者或編導為吸引眼球,往往會在劇情中加入第三者插足、女性婚外戀等題材,而且大多情節內容為男人很成功,原配缺乏女人味,第三者比較優秀等,導致社會大眾認為成功男人、漂亮女人出軌是可以被接受的,缺乏女人味的原配被拋棄就是活該,這不僅是誤導社會大眾對這種不道德社會現象的認識,也是對女性形象和女性社會地位赤裸裸的歧視。
三、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措施
(一)廣泛提高社會性別意識
和諧社會的構建,與全社會性別意識的提高具有密切關系。性別意識的提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女大學生遭受更多的性別歧視,進而提高女大學生的就業率。因此,性別研究專家普遍認為,政府要試著提供專業的咨詢服務,讓決策制定者樹立社會性別意識,如此一來,在相關就業政策的制定中,才能更好地利用社會性別視角,平衡就業中的性別問題,創造更加利于女性就職的社會環境。除此之外,還要在全社會開展必要的性別意識宣傳活動,使社會大眾從心理上樹立起男女平等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為就業性別平等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礎與社會心理基礎;只有具備了這樣的文化和社會心理環境,才能改變女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促使用人單位為女大學生提供更多、更廣闊的就業機會,提高女大學生的就業率。
(二)在教育中設計社會性別視角
1.適當改革教育制度。在教育政策制定之初就要考慮到男女的社會性別平等問題。只有在頂層教育制度設計中充分認識到男女平等對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才能在教育思想、教學方式、教材內容等方面徹底根除一些男女不平等的內容,并且適當增加尊重女性、維護女性權益等內容,從而促使社會大眾在思想意識上樹立起男女平等,甚至在未來社會生活中更加尊重女性、愛護女性的觀念。只有形成了這樣的社會氛圍,女性在融入社會時,才能更加自信,更好地認識自我,展現自我,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個人權益。
2.對教師實施社會性別意識培訓。教師是教育教學實施的主體之一,相對于其他社會群體而言,教師群體的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意識更強一些,但仍有不少教師持有傳統的社會性別意識。因此,要讓教師具備正確的社會性別視角,途徑之一便是進行培訓。教師獲得正確的社會性別視角之后,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將其傳達給學生。此種培訓適合在不同層級的各類學校開展,教師和學生耳濡目染,在校園里樹立正確的社會性別觀念,進而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女性、愛護女性、自覺維護女性權益的風氣。
3.有針對性地開展女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F階段,多數大學開設與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但課程的講授主要是從男性視角出發的,沒有考慮到女性職業發展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就業情況,導致課程講授內容與女性職業發展脫節。因此,如何從我國女性文化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女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職業心理、職業能力等進行針對性的授課,使其具備與男性同樣的職業競爭意識、就業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很多高校今后開展大學生就業教育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三)從國家層面制定女性就業政策
從國家層面制定就業政策,消除對女性就業的歧視是促進女性就業的重要措施。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通過了《行動綱領》,主要內容是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決策者的決策過程中,主要目的是讓更多的女性參與到社會政治、國家決策中,用女性的視角對就業政策的內容進行完善。目前,這一方面國外已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鑒,如日本為了促使男女就業實現均等,特別設立了雇傭調整資金,用于女性職工的教育培訓、停產期間的工資以及外派職工的工資補助;20世紀20年代開始,瑞典議會的福利部、家庭部也有了女議員的進入,與此同時,瑞典的女性就業政策得到一定的調整,通過為家庭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服務和完善的社會教育體系,降低或解除婦女過重的家庭負擔,同時通過稅收政策的調整,積極鼓勵已婚女性就業。這些例子說明,國家在社會性別意識的影響下制定就業政策,不僅能肯定女性地位,保障其勞動報酬,而且也增加了女性的就業機會。女大學生在融入社會之初,社會適應能力還相對較弱,更應得到各級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幫助,這樣才能有效解決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四)進一步完善相關就業法律
1.完善現有法律法規。國家要進一步細化相關政策法規中關于反對就業歧視的內容,提高其可執行性與可操作性,避免用人單位鉆法律的空子,為女大學生的就業提供更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如我國《反就業歧視法》中有如下規定“:用人單位有義務禁止在工作場所中一切形式的性騷擾。”此條款內容比較模糊,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很難操作,因而要盡快給出具體的司法解釋,給出“性騷擾”的具體概念、形式、如何禁止以及如何懲處等內容。只有具備了更加細致完善的法律法規,才能為女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堅實的法律保障。
2.建立健全法律救濟機制。為了確保女性在就業中的平等權,我國政府有必要建立起女性在就業中受到性別歧視后的救濟機制。各級政府部門如工會、婦聯、社保部門可建立專門機構,接受女性受害者的申訴,維護女性合法權益。司法部門可建立相應的法律援助制度幫助女性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通過制定舉證責任倒置制度,有效應對隱性性別歧視。總之,女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遭遇性別歧視的困境由來已久,短期內也無法徹底消除,只有通過社會、政府、個人等多個主體層面的共同努力,充分認識社會性別平等對促進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作用,才能確保包括女大學生在內的女性在就業過程中不受性別歧視的影響。除此之外,女大學生要充分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從而在求職過程中揚長避短,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參考文獻]
[1]王亞男,李薇,李永華.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1).
[2]陳衛民.中國城鎮婦女就業模式及相關的社會政策選擇——社會性別視角的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2(1).
[3]張永紅.社會性別視角下女大學生就業歧視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2.
[4]吉朝瓏.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女大學生平等就業平臺搭建[J].河北學刊,2012(4).
[5]張潔.社會性別視角下女大學生擇業意向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6]涂莎莉.社會性別視角下的旅游業女性就業研究——以旅行社為例[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10.職業指導86
作者:沈建新 單位:鹽城工學院學報編輯部
第二篇:女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及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與挑戰,尤其是女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尤為突出。本文就吉林市女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予以剖析,旨在關注這一民生熱點問題,促進吉林市女大學生就業難現狀的改善。
[關鍵詞]女大學生;就業難;現狀
一、正視我市女大學生就業現狀
(一)應從思想認識現狀上高度重視女大學生就業工作
隨著男女平等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女大學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畢業后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但是畢業難以就業的女大學生,對其本人、家庭及社會都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和潛在危機。女大學生就業問題關系到數百萬家庭的民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事實上,有些部門和企業對女大學生就業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解決不力,重點表現在不愿參與、不愿接納、不愿關心方面,工作上不主動、不積極,敷衍了事、浮皮潦草。
(二)應從社會就業現狀上正視女大學生就業工作
就業歧視直接導致男女就業競爭中的不平等現狀的產生。毋庸諱言,目前女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遠不及男生。雖然我國憲法、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相關法律都明確規定了男女平等,但用人單位在錄用大學畢業生的環節中,依然存在一定的性別歧視,部分招聘崗位要求只招聘男生,部分招聘崗位雖然沒有性別要求,也會以體力勞動女生適應不了為由婉言拒之,或只能作為男生的備胎招聘,以致新聞報道中經常出現同學科的女碩士就業反而比不上本科、甚至大專男生的現象。
(三)應從實際情況上正確認識女大學生就業工作
事實勝于雄辯。根據吉林省2012—2014年省內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登記統計情況,近三年共有55408名未就業畢業生做了實名求職登記,其中女大學生35016名,占總人數的63.2%。根據吉林市的統計情況,2012—2014年市內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中,近三年共有8522名未就業畢業生做了實名求職登記,其中女大學生5611名,占總人數的65.8%??梢娸^之男生,女生已成為就業隊伍中的弱勢群體。
二、造成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客觀原因
(一)政策機制不完善
政策機制不健全是造成女大學生就業難的政策性因素。從宏觀角度看,我國相關的法律大多只是做了原則性的規定,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國家已經出臺的各項政策都以保護我國婦女的勞動就業權利為主,更多的是對男女區別對待或照顧,而對平等的機會和平等的責任缺乏具體的規定,致使一些法律、政策流于形式,在實際中難以操作。從吉林市具體情況看,關于專門保護女大學生就業方面的政策機制也沒有出臺,何況已有的一些政策規定在具體執行中也沒有得到有關部門和企業的高度重視,執行不力。因此女大學生就業缺乏強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對相關單位用工過程中的歧視等行為處罰不力。
(二)傳統思想左右市場,需求存在性別歧視
徐進,吉林市人才服務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傳統落后思想是造成女大學生就業難的思想性因素。在我國傳統思想中對男女的角色期待有著不同的劃定,似乎“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早已成定式,雖然法律中早有規定男女平等,但男性相對于女性而言,早已在潛意思中被認定為更有能力、有發展潛力、進取心強、事業心強的形象,因此也在就業機會中會更占上風。此外,任何企業都是以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的,考慮到女大學生將來存在的家庭問題、生育問題,更加造成了對女大學生在就業中的不對等地位,求職更加艱難。
(三)盲目擴招導致市場就業壓力大
高校擴招是造成女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性因素。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全國高校畢業生的總人數從2001年的114萬,到2006年的413萬,2010年更是增長到700萬,到2015年這個數字已經擴到了749萬。高校的盲目擴招,大負荷的增加了社會的就業壓力。在高校擴招的同時卻沒有分析市場對畢業生的專業需求,像經濟管理、計算機等專業遍地開花,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有開設。這些看似萬金油的專業卻是市場里最難就業的專業,而女大學生所選學的專業多是此類專業,這也進一步造成了女大學生就業困難。
(四)女大學生對工作期望過高
定位不準是造成女大學生就業難的自身性因素。女大學生的工作期望本身就限制了她們的求職范圍,增加了就業難度。女大學生普遍存在對自身就業期望過高的問題,把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外資企業作為自己理想的工作單位,不愿到條件差的基層單位、民營企業工作。把大中城市作為理想的就業地區,不愿到邊遠落后地區工作。而男大學生更多能把自身期望放低,基層單位、民營企業也是他們的選擇目標,更能接受地方偏遠、條件差的崗位。另外,從女大學生擇業的行為方式來說,和男性學生相比,女大學生更少會選擇直接去就業單位拜訪,更多會選擇熟人介紹。在遭遇求職失敗后,有更多的女大學生在短期內會表現出消極心態。同時,女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差,更易退縮焦慮、自卑、不切實際,致使女大學生的就業變得更加困難。
作者:徐進 單位:吉林市人才服務中心
第三篇: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社會性別分析
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女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則更加嚴峻。本文從社會性別視角出發,對當前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供求總量和結構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于勞動力市場,隨著高校連年擴招和畢業生就業政策的改革,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女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則更加嚴峻。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僅是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求問題,更是社會性別問題,而且是累積性的社會性別問題。
一、社會性別與社會性別視角
(一)何謂社會性別
社會性別是當代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女性主義認為,社會性別是一種社會建制和文化構造。1949年,法國女權主義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首次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變成的”的觀點,將性別的生物構成與社會文化構成區別開來。1972年,英國的社會學家安奧克利出版《性別、社會性別和社會》,闡釋了生物性別(sex)與文化和心理的社會性別(gender)之間的差異。社會性別概念深刻地揭示了男女兩性不平等的社會文化根源。
(二)何謂社會性別視角
社會性別歷經概念化和理論化,并逐漸獲得了學術界的認同。20世紀60年代后,社會性別視角(genderperspective)逐漸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成為新的研究領域和分析視角。在社會性別視角中,女性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不平等的處境。以社會性別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重點目標在于改善女性的不利處境。作為一種分析方法,社會性別視角首先是一種女性主義的視角:高度關注女性的利益,替女性發聲,充分地肯定女性的歷史、經驗、知識、情感和價值觀;揭示女性的不利處境并探討如何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的平等和諧發展。但它并非將男性作為對立面,而是指向與性別相關的文化、制度或結構;也不是將女性孤立地提取出來,而是將女性問題放在男女兩性的關系結構中進行分析,是以男女兩性平等、全面而自由地發展這一終極目標為導向的。這對分析高等教育中的性別問題具有指導意義。
二、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分析
據調查,很多女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的遭遇驚人的相似,她們的就業公平權益和勞動權益受到了極大的損害。與其說這是勞動力市場上的供求問題,不如說這是社會性別問題。
(一)就業準入中遭遇性別歧視
女大學畢業生遭遇就業準入性別歧視的現象相當普遍。女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要難于男大學畢業生。據有關調查顯示,高學歷女性的就業成功率比同等學力的男性平均低10%。處于20-29歲這個年齡段的女大學生的就業成功率要比男性低14.4%。走進各種人才招聘會的現場,看到很多用人單位在其招聘啟事上用醒目的字體特意注明的“男士優先”、“僅限男生”、“適合男性”等字眼。更有甚者,有些用人單位雖然沒有在招聘啟事中說明只招男生,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直接將女生淘汰出局,其中不乏學業成績以及能力各方面都比錄用的男生更優秀的女生。女性獲得的就業機會明顯少于男性,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生。由于無法順利就業,相當一部分女大學畢業生選擇了繼續求學,待其碩士、博士畢業后又變成了大齡“剩女”;甚至還有部分女大學畢業生把注意力轉移到對自身資源的非正常利用,造成不良后果。女大學畢業生遭遇就業準入性別歧視還體現在用人單位選用女大學畢業生的非制度錄用標準高于男大學畢業生,比如有些用人單位明確要求錄用的女大學畢業生在其規定的時間內不得結婚生育,這也是導致隱婚這種社會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就業崗位遭遇職業“性別隔離”
女大學生的就業結構不合理,在高層次崗位中的就業率偏低,出現職業“性別隔離”和“水平隔離”現象。大部分女性勞動力由于傳統的勞動性別分工模式而只能從事層次低、社會地位低、人力資本要求低、工資低的服務性職業。女大學畢業生在金融、計算機、房地產、信息傳輸、科學研究、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工作收入、穩定性、舒適性、信息化、自動化程度都相對高的行業中就業率偏低,所占比重明顯低于男性,在近乎一半的行業中女性從業比重不到三分之一。2011年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顯示中國的社會性別觀念有所回潮:“認同男人應該以社會為主,女人應該以家庭為主”的男女比例為61.6%和54.8%,比2000年分別上升了7.7%和4.4%。調查數據還顯示,高層次人才所在單位領導為男性的占80.5%,30.8%的高層次人才所在單位存在“同等條件下男性晉升比女性快”的情況。由于性別偏見,女大學畢業生在其職業生涯中要想獲得晉升發展的機會,往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
(三)工資待遇遭遇性別歧視
女大學畢業生收入相對較低,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別歧視現象。世界勞工組織第一號公約《對男女工人同等價值的工作給予同等報酬公約》中明確提出“男女同工同酬”,要求用人單位確定報酬標準時不能以性別歧視為基礎。有些用人單位雖然不拒絕雇傭女性,但由于受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往往會忽視女性在工作中的諸多優勢,使其工資收入明顯低于男生。根據2013年麥克思中國大學生就業藍皮書數據分析,男女大學生的收入存在相當大的差距,男性的薪酬普遍高于女性,即使是在女性略有優勢的行業(藝術類、語言文學類、教育學類、工商管理類、新聞傳播類、旅游類、護理類等),女性的月平均收入仍低于男性。如藝術類,女性月平均收入是2218元,而男性月平均收入為3417元;教育學類,女性月平均收入為2797元,男性月平均收入是3182元;工商管理類,女性月平均收入為3064元,男性月平均收入3448元;在這些行業男女月收入相差400-1200元不等。只有新聞傳播類行業兩性月平均收入比較接近??梢姡髮W畢業生在工資待遇方面普遍不如男大學生,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現象。
三、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
女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求職過程中遭遇的各種性別歧視和性別偏見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后果: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產生消極的示范效應,降低家庭對女孩教育投入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女性整體的社會地位及社會參與。筆者從社會性別視角出發,認為要解決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應該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塑造現代社會性別意識
改變傳統的性別偏見,塑造現代社會性別意識,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性別平等觀念,推動男女平等社會風氣的形成,逐步消除傳統社會性別文化中對女性的性別刻板印象,使人們從思想意識上消除對女性的歧視。要將性別平等意識納入教育體系。社會性別理論認為男女兩性的差異是在后天的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其中教育體制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當代中國的教育是一種“性別中立”的教育,旨在通過保持性別中立的立場反對教育中的性別歧視,但由于忽視男女兩性的性別差異,因此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掩蓋了教育領域中的性別歧視和偏見,這不利于女性的就業。普通高校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時應充分考慮兩性的差別,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方式等方面從女性的角度作出特色設計和安排。在個人社會化過程中,也要逐步建立起平等的社會性別觀念。
(二)完善就業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
要使女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避免遭遇性別歧視,還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就業歧視行為及其判斷標準,使之更具操作性。要建立健全社會生育保障體系,將生育成本社會化,減輕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成本。嘗試建立必要的社會補償制度,對用人單位接受女性就業所帶來的“性別虧損”通過稅收優惠等方式給予合理的補償。
(三)提高女大學畢業生自身的綜合素質
要提高女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女大學畢業生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主體意識,自覺地意識到“我是主體”,明確認識到自己實踐和認識的客體的存在和自己對客體的主導作用;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社會實踐,努力提高自身才能,以出類拔萃的表現贏得社會的認可,切實增強就業競爭力。
作者:林靖云
- 上一篇:提高大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途徑
- 下一篇:鄉鎮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