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對比

時間:2022-07-14 08:22:11

導語:中韓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對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韓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對比

一、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國內隨機發放問卷240份,回收有效問卷208份;韓國隨機發放問卷24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212份。(二)文獻資料法搜集、整理文獻,通過文獻資料的了解,進一步確立研究方向和深度等。(三)專家訪談法對于論文的選題、調查問卷設計、研究對象規劃,以及論文的難點和重點,咨詢了大量的專家學者。(四)數理統計法利用SPSS13.0中文版數據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以求數據的準確嚴謹。

二、數據分析研究

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現階段,中韓在各個領域都有密切的合作。其中,就業問題是兩國現階段共同面臨的難題。影響就業的因素有很多,既有顯性的因素,比如,公司的規模和待遇、工作環境、穩定與否、就業區域、發展空間等,當然也有很多隱性的因素,如就業傾向性、可持續發展、父母的影響、社會的引導和宣傳、就業觀念等。

(一)中韓兩國大學生對當前國內就業形勢預測的對比分析

就業形勢的好壞,一方面取決于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慢,另一方面也取決于大學生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心。本文從大學生自身出發,側重于研究主觀愿望對就業的影響。從表1可以看出,中韓兩國大學生在就業形勢預測上,持不樂觀態度的韓國99人,約占問卷調查人數的一半,遠遠高于中國的30.80%。由此可見,韓國的就業壓力比較大,就業形勢更嚴峻,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韓國大學生對就業的擔心程度比中國大學生嚴重。而在非常樂觀和非常不樂觀兩個方面,中國的大學生要略高于韓國。在問卷調查過程中我們也做了進一步的了解,持非常樂觀態度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這部分學生專業學習能力很強,對就業很有信心。第二,通過假期的學習或者是實習,對就業市場的需求比較了解,就業準備上會更到位。第三,從很早的時候開始,這一部分學生就對自己所學專業有一個非常深刻的了解,家長在這個方面的教育和引導也非常到位。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即使就業的前景不樂觀,但學生就業的決心和信心還是非常好的,大多數學生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會找到一份令人滿意的工作。而持非常不樂觀態度的學生,主要是專業知識的掌握還不夠,對就業前景不太了解,再就是對于所學專業不感興趣等,因此就業會處于一種比較迷茫的狀態。但在比較樂觀和一般樂觀這兩個方面,中韓兩國大學生就業預測上差別不大。

(二)中韓兩國大學生就業側重點的對比分析

當前就是這樣一個“供需矛盾,雙向選擇”的就業環境,因此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的側重點也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從表2可以明顯看出,我國的大學生更側重工作的穩定性,希望可以找到一份比較穩定而長久的工作。而韓國大學生更側重“就業為先”,從工作中學習,從工作中積累經驗,進而解決生活和生存的問題。由此可見,韓國大學生的想法更務實,更能適應目前韓國國內嚴峻就業形勢的需要,這方面2017年3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父母和家庭也是很多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必須重點考慮的一個因素。從表2可以看出,在對我國208名大學生的調查中,關注父母家庭的學生有39名,占總人數的18.8%,高于韓國8.0%,大約高出10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目前這批大學生大部分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雖然大城市的收入和就業空間較大,父母卻不愿意孩子離家太遠,尤其不愿意孩子到離家較遠的大城市工作;另外,由于受中國傳統的“父母在,不遠游”思想的影響,一些生更愿意選擇離家近的地方上班,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工作區域的選擇,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學生。而韓國則不一樣,大部分家庭都不是獨生子女家庭,據韓國1993年的人口調查統計,韓國家庭大都是2個孩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就業區域選擇范圍,增加了就業的成功率。在就業過程中,側重于興趣愛好的,韓國高于我國10.6%,高出9.2個百分點。韓國高等教育發展從二戰結束以來發展很快,在20世紀90年代,就實現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眾化,被世界公認為“教育興國”和“科技立國”的楷模。韓國非常重視人力資源的利用和培訓。所以韓國的大學生無論是從主觀,還是客觀上都愿意從事與專業對口和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梢婍n國雖然就業形式嚴峻,但是對大學生的專業化、職業化要求還是比較高的。而在自主創業、薪資待遇、發展潛力這三個方面,中韓兩國大學生沒有太大的差別。一方面,中韓兩國都鼓勵和提倡創新創業,不僅在政策支持力度上有傾斜,而且資金扶持上都投入很大。另一方面,對于目前面臨的不樂觀的就業形勢,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慢慢趨于理性,就業的薪資待遇、休假制度、培訓升職,都不再視為就業的剛性需求。

(三)中韓兩國大學生對就業渠道的對比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就業渠道也是越來越多,早已改變了以前報紙期刊招聘、現場招聘會的傳統模式,互聯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學生的求職方式,也豐富了大學生的就業渠道,使企業和學生能夠實現雙向選擇。表3中韓兩國大學生畢業生就業渠道數據統計表從表3整體來看,就業渠道呈現出多元化態勢。韓國大學生在兼職實習方面,是所有就業渠道中占據比例最高的,占總數的21.20%,這與韓國政府實施“政府支援青年實習制度”有很大關系,即由政府出資,鼓勵中小企業聘用臨近畢業的大學生進行實習,幫助他們提升工作技能和經驗,這樣既可以解決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緩解國內的就業壓力。另外,韓國政府在企業中大力推廣實施“分享工作”計劃,鼓勵企業雇傭更多新人,來緩解就業壓力。我國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則是網絡求職,占調查總人數的20.10%。隨著網絡技術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求職的方式也越來越深入人心,相比其他求職渠道,網絡求職有其自身的特點:快捷靈活、成本低廉、信息量大、覆蓋面廣、職位明確、成功率高,這是一種占據主導地位的求職渠道,受到了很多大學生的青睞。在上門求職方面,韓國大學生有31人,占總人數的14.6%,而中國只有17人。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很多韓國大學生就開始提前找工作了,這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韓國在這方面做得很好,鼓勵高校聘請大學生擔任助教或者實習研究員,給他們定期進行培訓,幫助他們提升工作能力和經驗。同時,鼓勵他們通過電話訪談的方式去了解企業的現狀和人才需求,為自己的就業做好準備。學校和教師在就業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一直以來都是不可忽視的。我國大學生通過學校這一平臺,實現成功就業的人數占總人數的17.7%,明顯高于韓國的10.3%。高校的根本職責是人才培養,這是高校發展的立足點和落腳點。但是,面對目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在人才輸出方面也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從本次調查的國內高校來看,以下幾個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第一,加強用人單位和學校的聯系與交流,及時掌握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情況。第二,建立用人單位人才需求信息專門網站,及時為學生傳遞就業信息。第三,鼓勵在校教師和畢業校友利用自己的資源,搭建就業平臺,使更多的學生實現就業。第四,鼓勵在校大學生積極主動利用假期到中小企業和基層實習,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條件允許的可以就地工作。在就業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利用社會關系來實現就業是一種有效的實現就業的方式。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利用社會關系可以有效達到就業目的的,我國大學生所占的比重高于韓國,這與各國家庭教育、社會文化有很大的關系。

三、結語

在面對就業壓力時,雖然韓國大學生就業壓力很大,持不樂觀的態度的人數更多一些,但這并不影響韓國大學生就業的信心和決心,這一點值得國內大學生學習和借鑒。在就業側重點方面,韓國的大學生更為務實、靈活,本著“就業為先”的原則。而我國的大學生過分注重穩定性和待遇兩個方面,所以偏向于選擇報考公務員、醫生、國有企業或者合資企業,或者規模較大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和公司,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大學生的就業范圍。韓國的崗位實習幫扶政策落實比較到位,為韓國大學生的就業開拓了一個重要渠道。同時,在畢業之前就具備了很好的工作經驗和技能的大學生,更容易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就業難度也大大降低,這一點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作者:戴麗莉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楊華,鄭夕春.創業人才素質與品質結構探索[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132-133.

[2]譚堅.大學生就業心態的實證分析[J].長沙大學學報,2004(3):107-109.

[3]陳麗影.大學生創業教育探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3):84-86.

[4]韓惠茹.論入世后大學生就業形勢和應對策略[J].河北工業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1):4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