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畢業生就業環節渠道分析
時間:2022-02-19 09:12:32
導語:優化畢業生就業環節渠道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校和用人單位連接的平臺,是對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拓展和延伸,能夠提高大學生求職成熟度和職業化能力,改善大學生就業創業現狀,對于用人單位準確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態具有十分積極、有效的作用。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
1當前大學生就業市場現狀及訴求
2018年至2019年期間,我們持續對50余家用人單位和700余名大學生進行了調研訪問,在一定程度上窺探了當前高校大學生就業市場情況。受訪的用人單位用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注重學歷的高度,但是學歷已經不再是考驗畢業生的唯一標準,多數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畢業生的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畢業生是否具備實踐經驗也成為是否被錄用的重要考量標準。部分企業的用人策略以實習生和儲備生崗位為主,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用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對初入職場的員工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在企業性質方面,公立單位用人計劃較為平穩,民營企業崗位需求較大,同時流動性也較大。在學生方面,58.9%的學生仍然自持“精英”身段,對未來期望較高,大城市、大企業仍是首要選擇,缺乏從基層崗位做起的心態,這種就業心態與綜合素質不高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多數高校學生通過網絡及各方面渠道了解到了嚴峻的就業形勢,在大三年級,甚至更早就進入了就業的準備期,并產生非常強烈的提高職業能力和個人素質的意愿。部分畢業生存在創業的意愿,但是對于創業的行為存在矛盾的認識,既認為創業“是對人生規劃的實施”,又同時將創業看作是“就業環境造成的無奈”,而且大多數有創業意愿的畢業生并未做好完善的創業準備,普遍缺乏對創業的清晰認識和合理的創業渠道。針對高?,F有的就業、創業教育模式,72.3%的受訪學生認為,盡管當前高校已經開展了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創業指導等課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校的就業、創業教育仍然缺乏較強的針對性,甚至相對于專業課有被邊緣化的傾向。正是這個擺在高校教育培養面前的現實問題,促使高校必須在人才培養中遵循就業市場導向,校企合作的教育培養方式也因此應運而生。
2校企合作———高校畢業生走進職業生涯的前站
校企合作是高校謀求發展、與市場接軌,以及學生與用人單位對接的重要環節,更是用人單位的現代化人力資源發展以及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的必然選擇。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打通了學校和用人單位的合作渠道,既能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當中,促使人才培養價值最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缺乏了解的盲區。通過校企合作讓學生所學的專業理論與用人單位的實際緊密地結合,將教學和生產相結合,實現雙向介入、資源互用、利益共享、優勢互補,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教育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重要的是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生可以盡早地進行職業體驗,增強對職業的認同感,樹立職業觀念,完善社會適應性,更加廣泛地參與社會發展進程、認知社會活動,并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增加未來職業選擇的砝碼。更重要的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動性,轉變大學生的就業理念,制定合理的職業規劃,完善社會適應性,提升對行業的認同感,并樹立明確的就業意識和就業方向,尤其是提高學生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的能力,使學生在就業求職過程中掌握一定的先機。
3校企合作———構建人才培養的多元化格局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把辦學模式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建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的實驗實訓實習設施……將校企合作作為教育改革的基礎,集人才培養、繼續教育、科研創新、科技服務于一體的專業集群”。在這樣的背景下,校企合作為傳統的教育培養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元素,用人單位可以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崗位的需要參與到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的環節當中,堅持社會就業導向,進一步優化課程知識結構和教學流程,進一步增進第一課堂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校與用人單位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和“人才為本”的宗旨,適時開展有益于學生職業發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創新性活動,如就業創業培訓、素質拓展、求職能力大賽、創業計劃大賽、專家講座和論壇沙龍等,共同打造融學術性、知識性、實踐性、創新性于一體的學生教育第二課堂,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拓展學生成長、成才空間,進一步鞏固教育教學成果,進一步鞏固學生專業思想,促進學生樹立奮進向上的良好學風,并使學生在現有教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獲取更多的知識。
4校企合作———用人單位遴選人才的可靠載體
通過校企合作,用人單位按照需求與高校共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戰略,將進一步豐富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儲備,打造屬于用人單位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符合企業人才培養的內在需求,有利于企業實施人才戰略,為用人單位長遠生存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而基于高校、學生和企業之間相互更多的了解和認知,用人單位可以更早地發掘具備一定潛力的人才,并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培養和關注,更有利于用人單位人才隊伍和人力資源結構的提升和穩定,形成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機制,從而成為用人單位可持續性發展的可靠保障。校企合作,不僅不會給企業造成負擔,相反地,學生的定崗實習還會成為企業有效的勞動生產力,降低企業勞動力成本[1],同時通過校企合作,還可以進一步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提高企業品牌形象和無形資產的價值。如果用人單位條件允許,可以與學校制定“訂單式”培養模式,企業基于人才的知識結構、專業能力、職業素養等方面的標準對學生進行培養,并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共同開展教學活動,使企業更加全面地參與到學生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培養中來,這不僅使用人單位更加牢固地把握住人才資源,而且學校的教學目標也有的放矢,減少教學中的盲目性,學生的學習目標也更加明確,更能充分地接受企業的文化和理念,并主動將學習和工作保持一致,從而實現從學校到用人單位的無縫銜接。
5校企合作———高校專業設置和教學改革的風向標
高校專業的設置、調整,以及高校的教學改革進程需要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雖然單從畢業生數量和企業需求上來看,人才市場總體供大于求,但是在具有針對性的專業人才領域卻依然存在很大的缺口:一方面諸多畢業生懷抱著簡歷投送無門。另一方面許多企業傳出招不到適合人才的聲音。這主要是源于高校畢業生與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結構性失衡,因此通過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貼近市場的信息優勢,第一時間掌握市場需求和前沿,并及時反饋給高校,高校再通過教學活動將信息轉化為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結合市場發展趨勢,摸索人才需求規律,及時根據市場人才需求的變化,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同時,校企合作將一定程度上改變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考評模式,構建以市場需求、學生就業為導向的多元化考評體系,完善人才培養理念,使學生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時展的需要。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當前的校企合作過程中仍然存在動力不對稱、運行不如意、制度不健全等問題,但隨著教育制度改革的發展,傳統教育模式將注定被革新,校企合作勢必成為人才教育培養的主流方式。[2]因此,如何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將教育主體由單方變成雙方,建立校企合作的“雙主體”結構,使雙方在合作過程中發揮自身優勢,通過調動各自主觀能動性實現資源共享、相互補充,形成有力的市場競爭力[3],既有利于人才培養、服務社會,又可促進科學研究、經濟收益,從而達成“高校、企業、學生”三贏的局面,是當下教育改革者和高校就業工作者的重點命題。
參考文獻
[1]汪玉奎.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10):158-160.
[2]王永貴.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校企合作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青春歲月,2018(12):41-43.
[3]王秀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科學與財富,2018(36):293.
作者:顧 宇 孫成聰 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
- 上一篇:高職與本科銜接商務英語一體化教學研究
- 下一篇:解析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培養
精品范文
9優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