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

時間:2022-10-13 10:32:52

導語:管理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理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

摘要:時代變遷,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也在發生變化,但一些核心的就業能力并未改變。只有側重對核心就業能力的培養,才能讓學生在就業競爭中取得優勢。本文就管理類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因子分析,發現個人發展潛力因子、社會交往因子和基本技能因子是三大主要就業因子;對于如何培養學生這三方面的能力,本文給出了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因子分析;就業能力;工商管理

1研究背景

就業能力指的是學生邁入社會時具備的企業所需求的能力狀況。就業能力越高,匹配到高質量工作機會的概率越大。就業能力是衡量大學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學生立足社會的核心要素之一。研究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并有目的地開展能力培養,無論對于高校教育還是對于學生,都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各大高校對于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都會重點關注,因為就業情況對于高校人才的培養具有指導性作用。人才輸出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只有充分了解企業對于應屆生就業能力的偏好,才能滲透于大學教育的過程中,最終為社會輸送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很多大學生在面臨畢業季時,都有焦慮的狀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對于自己就業的信念感不強。尤其是一些文科類的學生,感覺自己沒有什么競爭力。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幾種:第一種是確實個人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都較弱,沒有與別人競爭的資本;第二種是根本不了解自己,不能準確判斷和定位自己;第三種是對于企業需求沒有太多概念,不知道企業想要什么類型的人才。對于自己的認知在就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就業軌跡,從而影響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因此,我們要研究大學生的核心就業能力,讓學校和個人為培養這樣的能力而采取一定的措施,為在職場中脫穎而出做好準備。

2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因子分析

本文就管理類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分析,首先選取就業能力因子,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輔導員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最后分析調查結果。2.1就業能力因子的選取。通過參閱就業相關文獻,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劃分為18種能力,分別是:基本技能、自我學習、溝通能力、團隊合作、創新力、解決問題能力、表現力、計劃能力、自我調節能力、誠實守信、責任心、持久力、判斷力、洞察力、人際交往能力、適應力、表現力、說服力。對于這些能力的進一步分類可以更加清楚了解到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主要方面,對深化本科學生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因子分析是一種將眾多指標整理為若干核心指標的方法之一,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核心指標的歸納,選用這種方法是比較適宜的。2.2因子分析結果。調查問卷主要針對就業能力的重要性進行1-5打分,1為非常不重要,5為非常重要,發放問卷100分,回收100份,有效問卷98份。通過對回收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結果如表1。KMO統計量為0.95,大于0.5,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拒絕單位相關陣的原假設,P<0.001,適合做因子分析。主成分列表如表2,結果顯示前3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他們的累計貢獻率達到了68.851%,故選取前3個公共因子。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如表3,經過旋轉,自我學習能力、創新力、解決問題能力、變現力、計劃性、自我調節能力、誠實守信、勤奮吃苦、責任心、持久力、判斷力、洞察力、適應力、說服力在因子1上有較大載荷,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在因子2上有較大載荷,基本技能在因子3上有較大載荷,故因子1可稱為個人發展潛力因子,因子2可稱為協作能力因子,因子3可稱為基本技能因子。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轉方法:凱撒正態化四次冪極大法。a.旋轉在4次迭代后已收斂。

3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

個人發展潛力、協作能力和基本技能是大學生就業的三大核心能力,是高校教育需要重點關注的,也需要大學生自己要有意識地鍛煉和培養。3.1扎實基本技能?;炯寄苁鞘紫葢撘邆涞模ㄓ嬎銠C能力、英語能力、寫作能力、歸納整理能力等。應屆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一般都是一些基礎類崗位,基本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管理類的畢業生,很多從事與人力資源相關的專業,需要制作各種各樣的表格和文檔,更加凸顯計算機能力的必要性。很多同學到畢業都沒有一個扎實的基本技能,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實踐出真知,在大學四年中,實習的過程中是可以充分意識基本能力的重要價值。因此,大學生要提高自我認識,最基本的就業能力要先過硬,學校也要多多開展相關的課程,提供各種各樣的實習機會,提高大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3.2注重團隊協作。人際交往和協作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任何的工作角色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尤其是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因此,團隊協作能力是一種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工作中,無論是項目小組形式還是個人獨立完成,一個封閉自我的應屆畢業生是很難適應企業生活的。應屆畢業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與他人溝通交往、團結合作的能力,很多同學都意識這一點,但是苦于不知道如何去改變和鍛煉。其實,參加一些高校組織是一個很不錯的途徑,例如,高校社團、學生會、老師的課題組等,在這些組織中,個人能夠有一個與他人、外界溝通的機會,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團隊榮譽感,同時也適應和習慣了團體氛圍。很多組織的負責人會比其他同學有更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也說明了只有在組織環境中,才能慢慢建立起自己與他人共事的一套良性系統。3.3挖掘個人潛能。個人潛能因子在就業能力中是最核心的一個。雖然個人的性格和能力不同,但是在大學教育中,如若能較大限度地挖掘個人潛能,對于走上工作崗位,將會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個人潛能因子更多的是一種軟實力,軟實力的培養和鍛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當然有些可能已經在步入大學之前形成了。但是,很多人之所以在大學四年后會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在四年的過程中,認識了自己的短板,向身邊的人學習,努力抓住一切機會改變,個人的能力也就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學校和老師,可以積極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明顯不足,給予引導,學生自己需要主動出擊,去尋求成長,才能實現四年后的蛻變。

參考文獻

[1]肖焰,王亞楠.大學生就業能力維度結構探析[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7(01):23-28.

[2]周輝,王益彬.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8(02):55-63.

[3]梁蕭陽,馮彩玲,李慶山,等.新生代大學生就業能力分析[J].山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19,(06):17-19.

[4]古力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策略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9,32(08):102-104.

作者:葛艾紅 單位:太原工業學院經濟與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