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教學融合法制教育思考

時間:2022-02-26 12:36:00

導語:成語教學融合法制教育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成語教學融合法制教育思考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包括健全的法律意識,是語文學科的任務之一??墒?,長期以來,這種應盡的教育責任卻被大多數語文教師所忽略。少數語文教師認識到語文教學中應當滲透法制教育,卻又苦于沒有方法。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筆者發現在成語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簡單易行且效果明顯,不失為一種可以推廣的方法。以下舉出幾例,供大家參考。

1.教學成語“殺人償命”

“殺人償命”見于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折:“可知道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你這般說才是?!币饧粗笟⑷苏唔毜置???勺髻e語、定語,用于處事。

在講解完成語的來源、意思及用法后可以接著指出,盡管“殺人償命”在老百姓心中已是不容置疑的道理,但是現實社會中殺人確實有不償命的。

在刑法上,殺人者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正當防衛、意外事件、緊急避險、過失殺人、有法定從輕情節等都可成為殺人不償命的依據。而在審判實踐中,由于殺人者主觀惡性小,受害人有過錯,以及少殺,慎殺,強調人道主義的觀念在審判中得到認同和由于證據不足而引用的疑罪從無原則,都可成為殺人不償命的理由。

2.教學成語“欠債還錢”

“欠債還錢”也見于同一出處,常與“殺人償命”連用。意思是指欠債者要還錢。例如金庸《鹿鼎記》第四十七回:“咱們也不用欺侮他。只不過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那是天公地道的事?!?/p>

人們似乎也認可這種觀點,而事實上,欠債也有可以不還的。民法通則規定了債權人的訴訟時效,也就是說,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權利是有期限的。一般情況下,期限是2年,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則不予保護。民事訴訟法也規定了申請執行期限,雙方或一方是公民的,申請執行期限為1年,雙方都是單位的,申請執行期限為6個月,這就要求人們,當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時,不要盲目等待債務人還錢,要及時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判決或調解后,債務人不在法律文書確定的期限內償還債務的,不要被其花言巧語所騙,要及時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一旦超過了訴訟時效和申請執行期限,除非債務人自愿償還,否則,法律也愛莫能助。

3.教學成語“法不責眾”

“法不責眾”見于清石玉昆《小五義》第38回“:大家一議論,法不責眾,全走了?!逼渲小柏煛钡囊馑际秦熈P“,眾”的意思是多數人,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某種行為即使應受到法律的懲罰,但很多人都那樣干,也就不好懲罰了。

在講解完成語的出處、意思及用法后,可以接著指出“法不責眾”是人們思想觀念中較為根深蒂固的一種錯誤認識。他們認為,如果違法的人多了,法律的尺度就能放寬,甚至不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而實際上,法律不會因為違法者人數極少而嚴加懲處,也決不會因為違法者人數眾多而放寬尺度,更不可能不予處罰。而且“,眾”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局部來看,他們似乎人多勢眾,但與法律所保護的整個主體相比,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極少數的。因此,任何違法犯罪行為,一經查證屬實,必將受到法律相應的懲罰。

4.教學成語“擅離職守”

“擅離職守”見于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四回:“見面之后,不由分說,拿隨大爺一把辮子,說他擅離職守,捏稱回任,定要扭他到堂翁跟前,請堂翁稟明太尊?!币馑际侵肝唇浽S可即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

在現實法律生活中主要是指行政機關公務員擅自離開正在執行職務的工作崗位的行為。對于造成人身傷亡事故,國家、集體財產損失,不良社會影響等嚴重后果的行為,按照《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件》,要給予記過、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

5.教學成語“父債子還”

“父債子還”見于祝興義《此生此夜》“:我知道自己出身不好,在娘胎就背上父輩罪惡的包袱。就算是‘父債子還’吧。”意思是指父親生前的債務,由子女負責償還,是主謂式結構,可作賓語。

在講解完成語的出處、意思及用法后,可以接著指出“父債子還”是一種陳規陋習。我國繼承法從根本上鏟除了“父債子還”存在的社會經濟根源,規定繼承人可以依自己的意愿自主地決定是接受繼承還是放棄繼承。如果“父”遺留下來的債務超過遺產,“子”完全可以選擇放棄繼承從而不必替“父”償還債務。即使“子”選擇了接受繼承,他也只以繼承的遺產為限對“父”生前所欠債務負償還責任。在“子”用“父”遺留的全部財產來償還債務后,無論債務是否已清償完畢,“子”都沒有法律義務用自己所有的財產來繼續清償,任何人都不能要求繼承人在繼承的遺產的范圍之外用自己的財產償還被繼承人生前所欠的債務。

6.教學熟語“家丑不可外揚”

“家丑不可外揚”見于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僧問:‘化城鑒如何是各尚家風?’曰:‘不欲說’。曰‘:為甚如此?’曰:‘家丑不外揚?!逼渲械摹俺蟆币馑际恰靶邜u”,“揚”的意思是“宣揚、傳播”,意思是指家庭內部不體面的事情不向外人宣揚。

中國人好面子,喜歡往自己臉上貼金,而將所謂的“家丑”藏在自己的心中。正是這種不分具體情況死要面子的傳統,使得一些婦女遭遇了家庭暴力后,在外卻裝作若無其事,甚至強作笑顏,而不是用法律來保護自己“家丑不可外揚”不但會制造家庭悲劇,也會為禍一方,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重大威脅。

由上述幾例成語的講解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在成語教學中滲透法律教育是可行的。只要我們能夠合理嫁接并持之以恒,一定會取得積極的法制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