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創新當前法制教育模式
時間:2022-04-03 04:25:00
導語:職業教育創新當前法制教育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幾年,在校學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趨勢,不論是普通中學、高職院校還是普通高校,各類刑事案件都時有發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目前的法制教育模式。
1.當前高職法制教育的現狀
高職院校學生主要來源于普通中學的畢業生,從普通中學開設的課程中可以看出,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學習重點設置的課程都只有思品課,即使有一些法律基礎知識,也是從屬于思想品德的教育中。1995年12月28日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司法部(教政12號)合文的《加強學校教育的意見》中明確規定:“學校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內容”[1],這從源頭上就明確了學生進入職業教育前,法律知識幾乎為零,進入職業教育后由于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社會所學的應用型、技能型、工藝性“三型”人才,因而對學生的理論要求僅僅滿足于“夠用”,由于市場經濟環境下就業形式的嚴峻,在課程設置和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更多的是關注對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甚至部分學校提出“文化基礎課要為專業課服務、讓路”的口號[2]。由于時間、學制等方面的限制,在過于強調“專業課”的同時,便忽略了文化基礎的全面提高。很多學校限制了文化課基礎課的課時,作為學生知識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法律基礎知識也僅僅以德育教育的形式開設《職業道德與法律基礎》、《思想品德與法律基礎》,把法制教育歸結于德育教育之列,定位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職院法律基礎課形同虛設,無法起到法制教育主陣地作用,學生法制觀念淡漠,對矛盾的解決崇尚武力,觸犯法律渾然不知。
2.改變觀念,改進目前的法制教育模式
2.1改變觀念
同志指出: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高職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學法、懂法、遵法,作為教育工作者,對培養學生法律意識起作非常重要作用,眾所周知,法律的遵守是法的作用得以實現的最高形式,而守法需要公民有良好的法律意識作保證,青年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才會自覺完善自身對法律的認知,自覺的應用法律知識規范自己的行為,應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和履行自己應盡的法律義務。要做到這一點,作為教師必須改變觀念,改變教育教學模式,勇于創新,建立完整的法律知識體系,才能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
2.2修訂教材,使法律教育從德育教育中獨立出來
職業教育的教材倡導教師自行編制,我國的法律已形成了以憲法為母法的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特點,以憲法為依據,編寫包括法律基礎知識、有針對性的法律條文、典型案例分析為主要內容的教材,使學生從理論上獲取法律知識,明確法制教育雖然有思想教育的成分,但絕不等同于思想教育。只有把法律知識從德育教育的學科中獨立出來,教學才會有針對性、獨立性,學生才會明確學習目標,否則,提倡的法制教育形同虛設,流于形式。
2.3強化任課教師的學科獨立意識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法制教育關鍵在教師。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長期以來法制教育多附屬于德育教育,任課教師也沒有把它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重點教學,只有把法制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才會強化任課教師對它的高度關注,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4改進教學方法
目前的法制教學,都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而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對理論性很強的法律教育是很難取得良好效果的,枯燥說教不但不會讓法律意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沒有經過法律實踐是無法真正學好法律的,只有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中感受為什么要遵守和怎樣遵守法律規范,才能讓法制意識根植于心。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引用典型案例,讓學生進行角色的扮演,重現庭審現場,學生根據案情查閱相關的法律條文,收集有效證據,進行法庭辯論,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法律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學到證據的收集手段和怎樣收集有效的證據。教師不但減輕了說、教的繁重工作,還能在指導學生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水平。運用啟發式教學,教師不繼續提出問題,鼓勵學生思考或分析出答案,老師進行提示點評,引導學生發現法律規范、事實材料以及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把零散的知識在頭腦中形成完全的知識體系,讓掌握的知識更完善,更深入,更牢靠。通過這樣的課堂互動,老師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者,而是和他們一起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的同伴益友,不但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能提升教師在學生中的地位。
2.5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法制教育。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學科知識的任教提供了多途徑教學手段。由于受課時的限制,任何學校都不可能安排大量的課時來進行法制教學,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電視這樣的教學來彌補課時的不足,讓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個別或小組的學習,組織學生觀看電視播放的法制教育節目,象CCTV-12的法律講堂,懺悔錄、庭審現場,都是典型的分析和庭審,以及當事人的切身感受,學生不但可以從中學到大量的法律知識,還可以通過節目主人公的案件對自己的行為規范起著警視作用。
2.6通過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把學習法律意識建構成法律素養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要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推進法制建設。法制手段越來越深入的涉足于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對于置身于社會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脫離法律而生存。僅靠學校的教育而讓學生形成的法律意識,只是人們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的一種對法律現象的直觀的、表面的、不系統的認識,這樣感性的認識是以滿足人們的某種利益的需要和對法的體驗為前提的,他僅僅是對法的感覺和愿望,而法律素養不僅培養法律意識還包括培養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對法律的無限信服與崇拜,并以之為行為的最高準測。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歸依,其實質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統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并上升為一種守法精神,守法精神驅動的主體不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內化為道義上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變被迫守法為自愿守法,由強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職教作為培養學生法律素養的一個重要場所,必須努力破除就業至上的評價體制,要科學定位就業與學業、知識與素養的關系,始終將素質教育擺在首位,高度重視包括法律在內的各種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將法律至上的原則融化在職教學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之中,內化為一種素養。法律素養的形成并不是封閉的、單向的,而是平放的交互式的。學生法律素養的形成與整個社會的法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為此要努力優化法律環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法律權限內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拘束。
3.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觀念
沒有什么知識是一勞永逸的,法律知識是一個隨著社會發展而逐漸發展和不斷完善的知識體系、學生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才會根據不同的時期更新自己的知識,適應社會的發展。
- 上一篇:以法制教育主提升管糧質量
- 下一篇:高中語文教學的自主性學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