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的自主性學習研究

時間:2022-04-03 04:29:00

導語:高中語文教學的自主性學習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教學的自主性學習研究

高中語文教育歷來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對于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葉圣陶先生曾經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不用教。學生達到不需老師教的時候,語文教學的任務才算完成了?!焙茱@然,葉老十分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深深體會到:高中生已經到了能獨立思考問題的年齡層次,語文教學應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一、高中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中生的“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它具有選擇性、能動性、獨立性、自控性等特點,能夠對學習者的個性張揚、興趣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高中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是大勢所趨,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1.高中生“自主性學習”是高中語文教學目標的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币虼?,語文教師的著重點不是單方面的傳授知識,而要努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水平。特別要使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有獨立見解,激發他們的能動思考。只有激活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問題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與表現欲,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高中生“自主性學習”是高中語文教學性質的要求

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學需要實施自主學習。《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分析突出強調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要體現這個統一,就應該把學生當做有獨立思維能力的人,立足于他們的個性張揚和拓展。語文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語文學習如果不能調動高中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就只能停留在“八股”的層面上,很難轉化為學生靈活應用的思維交流工具。由此,高中語文教學絕對不能離開學生的自主學習。

3.高中生“自主性學習”是高中語文課程特點的要求

高中語文課程在布局上既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又有強烈的實踐要求。它要求高中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的優秀讀物,與文本開展對話,通過學習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從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這表明:新課程非常重視對高中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把學生的常規學習、繼續學習和終生學習連成一體,與建設學習型社會緊密相連。要實現這個總體目標,高中階段的自主性學習顯得格外重要。

4.高中生“自主性學習”是其生理成熟和所處學習環境的要求

高中生一般都到了16歲以上的年齡,生理和心理的發育都進入了初步成熟期,加之高中階段學校創造的校園人文環境是“培育型”而不是“保姆型”,這就使高中生的自主性學習具備了現實可能性。高中語文新課程實施了選修課和必修課并存的語文課程學習模式,從操作上為高中生的自主性學習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它充分兼顧了高中生的個性差異,給各類興趣愛好者的自主性學習創造了平臺。調查表明,90%的高中生屬于“有引導就能自學”的類型,那種“沒有引導也能自學”和“有了引導仍不能自學”類型者均為極少數。這表明,在高中語文學習階段應當大力提倡自主性學習。

二、高中學生如何實現“自主性學習”

高中生語文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習慣的養成,應該體現在學習內容的自主選擇、學習過程的自主管理、學習手段的自主選擇、學習目標的自我實現等方面。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1.以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為基礎

學什么、怎么學是高中生實現“自主性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在這方面,高中語文新教材為學生的自主選擇創造了條件。新課程教材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每個學期都有兩大部分,并不要求學生每一篇都要精讀,而是可以自主選擇,既可以精讀也可以泛讀。同樣,每一個主題單元的范文都有不同的特點,供高中生在學習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側重面。選修課程部分共有十幾本書,它只要求學生選擇其中的一部分作為重點學習的內容。這就在教學大綱的范圍內為高中生選擇學習內容提供了法規性的保障權利。教材一到,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把全書快速瀏覽一遍,然后在充分民主討論的基礎上決定哪些內容作為教學重點,哪些內容作為精讀范文,哪些內容作為泛讀資料。具體到學習方法時,也可以在充分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比如學習傳記體課文,學生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主人翁的品質風范,這是對的。教師可以通過講述引導學生在自學中理解主人翁的個性特征、品德定位、恰當評價等等。這樣做的效果大大好于單純的“我講你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普遍認為課文的語言非常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全文,充分發表個人的見解,深刻品味重點語句,達到了理解漢語言內蘊、陶冶內心情操的教學目的。筆者深深體會到,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之際,也就是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境界之時。

2.在內容和方法正確的基礎上自主管理

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積極性并不等于讓學生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學生也必須為自己的自主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只有這樣,自主性學習的預定目標才能有效實現,不至于影響教學效果和培養目標的實現。為了保證自主管理目標的正確性,必須使高中生有較強的自律性和高標準理念。自主管理可以根據學生的討論進行量化,形成大家普遍遵守的“班規班紀”。比如:要求大家一律講普通話,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許講方言;發言要大膽,既要有聲音的“響度”,也要有新思維的“亮度”;養成查閱工具書,向“無言老師”請教的習慣;在閱讀中“做資料筆記、留思考痕跡”,保持進取心態;堅持寫日記,練語法、句法、文法;養成大聲朗讀的習慣,朗讀中融入情感,注重語句的抑揚頓挫,增強感染力;認真書寫漢字,講究排版藝術;大膽想象、創新性模仿;把老師作為探究學問的靶子,敢于質疑,多問為什么;注重互助學習、切磋共進,發揮團隊精神。

3.在管理科學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和總結提高

好的自我管理如果不能總結探索出新的思想火花,仍然沒有達到最佳效果。為了讓學生通過自主性學習得到總結提高,必須十分強調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研究能力的培養。在這方面,教師可以扮演“督軍”的角色,即督促學生養成自主研討、總結新經驗的好習慣。為了增加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時間,教師每堂課的講授時間以15分鐘以內為宜,把另外的35分鐘時間交給學生自主性學習和提問。教師對每一篇課文知識點的講解以不超過50%為宜,其余50%的知識點由學生通過自主性學習進行領悟,在探索中得出正確的知識結論。教師的啟發只有在學生無法自我領悟,又在詞典等“啞巴教師”的資料查閱中無法總結出來的時候,才進行干預。教師通過這種“忍、逼”的方法,使高中生無法偷懶,不能事事、處處依賴老師的“明示”獲得結論。學生在這種模式下探索和總結出來的知識將永遠銘記于心,終生受用。

4.在總結提高的基礎上形成創新思維

語文是一個非常實用的科目,它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基本手段和必備條件。高中語文的學習絕不能是機械的學習,而應該融會貫通,強調它的實用性。教師“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學”,而且要學生學得好、學得頂用。所以,學生自身能否創新性地應用所學知識是教學效果好與壞的分水嶺。比如:學生在掌握了詩歌鑒賞的一般規律后,能夠面對他人講解新詩詞;在學習了戲劇理論之后,能夠自己創作小劇本,并且自己排練出來進行演出;學習了常用文體寫作的知識之后,能夠正確無誤地書寫信函、便條、請柬等多種文體的文章;通過各種范文的學習,能夠在實際作文寫作中做到語法準確、文句通順、邏輯合理。筆者曾經多次嘗試學生自主作文,從謀篇布局到勾勒提綱、篩選素材、語言運用,一律由學生自我設定。在作文初稿寫成之后,實行學生交換批改—修改—再交換批改—再修改的“三稿定案法”,收到了錘煉精品、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效果。

三、高中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意義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積極性是搞好語文課程教學的基礎和關鍵?!白灾餍詫W習”雖然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對教師提出了高要求,但是,它帶來的積極效果是十分明顯的。

1.自主性學習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內在潛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創造知識的能力通過三年高中語文的自主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從少年時期的“被動接受教育”轉變為青年時期的“主動接受教育”;變學生在不懂事狀態下“要我學”為學生在初步懂事狀態下的“我要學”。教師“少講、精講”,學生“多練、勤思”,達到了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雖然教師的話“少”了,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了;雖然課堂上的氣氛似乎“亂”了,但學生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卻實實在在地“強”了。從上饒縣第二中學實施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實踐中可以看出:學生普遍養成了自主閱讀和寫讀后感的習慣,內容從科普讀物到專業書籍,平均下來學生每周的寫作量在千字以上;每個學生每學期的閱讀量大約在20萬字左右。學生在作文寫作中由過去的“擠牙膏”式變為現在的“涌泉”式,沒有學生擔心寫不夠字數,反而有一半以上學生常常因寫得很長而時間不夠。在自主性學習模式下的學生“見多思廣”,對他們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

2.自主性學習拓寬了教師的視野,使教師的智慧和才華得到充分運用,為教師提供了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廣闊舞臺作為學科,高中語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特點。作為工具,語文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的紐帶。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過度地關注語文的工具性,強調了它的技能性。這就導致了在教學中的“年復一年,簡單循環,原地踏步”現象。教師一輩子下來只是個“教書匠”,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創新性貢獻。在工作中,教師要么是給學生鞏固字詞,要么是給文章分段,給范文概括中心思想。這種教學模式既累了教師,又束縛了學生。

自主性學習在解放學生的同時也解放了教師,既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又拓寬了教師的視野。高中生自主性學習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師不用再花時間去“炒現飯”、重復地講解。教師完全可以把視野投向更廣闊的知識空間,研究問題、分析問題。這樣,不但可以篩選出更多有價值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可以將自身錘煉成為博古通今的“大教育家”。當每一位教師都能以“教育家”的身份從事教學時,中國的教育事業也就真正實現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