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法制教育現狀分析2篇

時間:2022-04-19 04:33:58

導語:大學生法制教育現狀分析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法制教育現狀分析2篇

第一篇

一、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對大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的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課程主要分為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大部分,教師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也是根據課程的安排而分開進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案例分析和理論實踐常常是把法律知識和道德教育知識結合起來研究的,這種割裂開來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兩部分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不利于學生有效地掌握理論知識和進行相關的案例分析。同時,由于許多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影響,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常常只注重對學生進行單純的理論知識灌輸,而忽略了對他們進行案例、榜樣和團隊活動等相關的實踐訓練,從而導致了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此外,許多高校領導和教師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并不重視,學校對課程的安排經常為每周一到兩個課時,或者是把多個班級或專業的學生集中在一起進行教學。這種課程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從心理上輕視對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導致他們學習興趣不高,從而也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并沒有做到以人為本,只是注重教學活動的開展和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內心世界的關注和個體差異性的了解,從而影響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一體化教學的有效途徑

高校思想政治課程中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部分的知識內容在學習和實踐中有很大的聯系性。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加強教學理念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創新,通過典型案例和社會熱點的分析把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效的結合起來,以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1、加強教育理念的轉變,促進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當今社會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全面發展,而人們法制觀念的增強和道德素養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動了社會的和諧和全面發展。在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中,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制觀念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具體的實踐中,高校領導和任課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重視,通過合理的課程安排和教學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教師還要加強教學理念的轉變,把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通過案例分析法、情境創設法和自我教育法等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選擇典型案例分析來進行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融合教學

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是把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的有效方式和途徑。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社會的熱點和其它案例中選出貼近學生生活的典型案例來進行研究分析,以增強對學生的感染力,從而讓學生在案例的分析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如2011年10月份發生在廣州佛山的“小悅悅事件”。學生通過對案例的了解和分析可以知道,年僅兩歲的小悅悅在相繼被兩輛車碾壓后,肇事司機卻選擇了逃逸來逃避責任;同時,在事件發生的長達7分鐘里,有18個路人經過卻無人伸出援助之手,從而使得小悅悅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救助而死亡。這個事件包含了人們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在案例的分析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間的聯系和融合,并引發他們的思考,讓學生在案例的分析過程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加強高校內部的法制化管理,提高教師的自身素養,以影響和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

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師自身的素養對于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綜合素養有著重要的影響。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不只是對學生理論知識的灌輸,更重要地在于對學生道德思想的引導,讓學生在課堂外也能切實受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影響,從而提高他們自身的綜合素養。因此,在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體化教學中,學校和任課教師都要從自身方面加強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規范和影響,以提高學生的法制觀念和道德修養。如學??梢酝ㄟ^設置和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來加強學校內部的法制化管理,并通過法制教育和法律宣傳來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讓他們從心理上認識到法律的權威性,從而促使他們養成知法守法的好習慣。同時,各任課教師也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并在平時的教學和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從而以自身的言傳身教來更好地影響和引導學生,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作為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強二者之間的一體化教學,不斷轉變教學理念,通過典型的案例教學法等方式來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同時,還要加強高校內部的法制化管理,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促進自身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作者:李楊工作單位: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第二篇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現狀及原因

(一)教育目標理念不明確

在高校法制教育中“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而在作為實施高校法制教育主要途徑的法律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未做到“以學生為本”,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不注意師生的互動溝通,而僅以完成教學任務,完成課時量為目的,灌輸式地傳授課本知識,照本宣科、枯燥死板,實難肩負起理解人、尊重人、培養人、解放人的重任。[1]

(二)對法制教育的獨立性認識程度不夠

不可否認,在特定的情況下把高校法制教育納入大德育體系是有一定道理的,從理論上也是成立的,然而,筆者從思政課05新課程方案的設置發現,合二為一的教材設置、六二教學課時的不合理分配以及法律教師配備培訓嚴重不足的情況來看,法制教育有過分依附于德育而忽視了其自身的獨立性的現象,教育時數和教育資源嚴重不足。

(三)法制教育過于抽象

課程體系改革以后的高校法制教育雖然改變了長期以來具有知識化的傾向,有利于學生對法律文化和法律精神的學習和掌握,但卻陷入另一個極端,即把法制教育原則化、德育化,這必然導致學生學法興趣的喪失,使法制教育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從根本上來講,這無益于法律精神的培養、法治理念的塑造和法治文化的熏陶。

(四)法制教育途徑單一,方法陳舊,手段落后

在以往的法制教育中,基礎課中的法律部分是推進法制教育的唯一途徑,多學科、多渠道、多團體滲透的一體化教育網絡體系尚未形成;在教育方法上,“滿堂灌”式的講授法比較普遍,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運用不多;在教學手段上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有些高校成為擺設,網絡資源運用不足。

(五)法制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現存的大學法制教育模式基本以學校的法制教育來推進,家庭和社會的力量顯得相對薄弱,法制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隨著社會法治的日益發展,單一的學校法制教育顯然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2]

二、法制教育問題的應對措施

(一)樹立正確的目標理念

在當今時代“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已深入人心?!耙匀藶楸尽本褪且磺泄ぷ饕匀藶槌霭l點,以人為中心,把人作為觀念、制度、行為的主體,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種人性關懷和終極目標。在這種背景下,法律教育的管理者和實施者必須重新界定法制教育的目標和功能,樹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為此,我們不能把法律僅僅作為人們的行為方式,還應把法律作為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備知識和重要技能。不能把法制教育的目的僅僅定位為傳授法律知識、維護現行的法律秩序、服務于經濟建設,更重要的是為了人、為了人自身的全面發展。我們必須調整教育理念,依據教育對象的實際水平和發展規律,把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知學生之所需,想學生之所想,充分挖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與法律實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給他們思考的空間,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只有把培養社會需要的人與滿足自身發展的人統一起來,協調好社會整體的利益和教育個體的需求,在教育過程中實現雙向互動,才能真正完成法制教育的任務,實現法制教育的整體目標。[3]

(二)強調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的區別,突現法制教育的獨立地位

盡管法制教育可以歸屬于大德育范疇,但無論內涵、外延還是功能兩者的差別還是非常明顯。最早的德育概念來自于18世紀七八十年代康德提出的“道德教育”,其外延限指道德教育。我們啟用“德育”術語時,也限指道德教育,與西方德育概念一致。但由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響,在現代化過程中,德育概念被泛化,內涵不斷膨脹,外延不斷擴大,形成了如今“大德育”的格局,內容涵蓋了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社會意識形態的幾乎所有內容。筆者認為這種泛化趨勢的發展在體系的完整和分類上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在法制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如果無視法制教育的獨立性就大不可取了。畢竟“道德人”與“法律人”本質上是有區別的。一個人出于正義感,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流氓兒子,這被稱為“大義滅親”,在道德上是被贊許的,但在法律上卻構成了故意殺人罪。一些道德感缺乏的人,因了解和畏懼法律,不去觸犯法律,或者去鉆法律的空子,雖然做出一些遭人痛恨的事,卻并未觸犯法律。所以在德育概念日益泛化和法治化亟待推進的今天,更應該突現出法制教育的獨立地位,大力開展法制教育。具體來講在課堂的組織上可以獨立成堂,防止學生思想觀念上先入為主的“德育化”印象;在教材的編制上,可以獨立成書,取消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合編的體例,增加法律部分的內容,保證法制教育的課時;在組織管理上,可以建立專門的領導機制和獨立的法制教育科室,做到有領導、有規劃、有經費、有人才、有效率等。

(三)保證法制教育的課時,加強法制教育的師資建設

我國法律知識博大精深、內容繁雜,為了保證法制教育達到良好的效果,充足的課時是一個很重要的保證。筆者認為,在改革教材體系的同時應該大量增加課時,以保證知識講解的深度、廣度和趣味性。在新教師的配備上要適當引進法學功底好的新教師,而不能限于思政類的教師,在原師資基礎上要進行必要的專業學習和高質量的專業培訓,要讓這些教師不僅能夠講清楚“是什么”的問題,還能夠講清楚“為什么”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懂法、愛法、用法。才能真正讓學生理解我國的法治精神、法治理論和法律原則,掌握我國主要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相關規定和精神。

(四)加強法制教育的實踐性,增強法制教育的趣味性

針對當今大學生日益感性化的特點,法制教育內容和形式也要作相應的變化。首先,在內容的選擇上,要把基本理論問題、重點核心問題和大家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有效的結合起來,增加課堂的知識性、時效性和趣味性。要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展開針對性的教育,比如藝術類的學生,可以多講講知識產權類的知識,經濟管理類的學生,可以多涉及一些經濟法、商法類的知識,醫學類的學生,可以多講講醫事類法律的知識等。其次,在法制教育的形式上,應當不拘泥于課堂的理論教學,要把課堂之外的形式引入教育體系當中來。比如開展熱點案例的課堂討論,舉辦全校性的模擬法庭,組織學生觀看法庭審判等等,以增強學生的有效參與度,提高教育效果。

(五)弘揚法律文化,堅定法治信仰,提高法律意識

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形成的“君權專制”和“人治”思想長期影響著中國大地,這種過分強調權力至尊的思維模式,導致人們敬畏權力、崇拜權力進而無視自身的政治權利。這一方面使得一些大學生更習慣于尋求權力或者道德等非法律手段來調整社會關系,嚴重影響著他們法制觀念的培養和健全,另一方面也讓一些大學生陷入“義務本位”、“畏懼權法”、“忽視訴訟”、“權大于法”、“權力至上”的傳統思想中。他們對權力充滿欲望和信心,對法律缺乏忠誠和信仰,他們不會自覺地尋求法律的保護,甚至于有些時候,將逃避法律作為自己的首要選擇。這種傳統觀念嚴重阻礙著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程。針對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加大法制宣傳力度,強調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豐富的法律知識為依托,以簡練概括的法律原則為指導來傳遞法制精神,大力弘揚法律文化,堅定法治信仰,提高法律意識。

(六)改變法制教育觀念,更新法制教育的方法

首先,在教育觀念上提倡師生二元互動、教學相長,克服傳統教育中片面以教育者為主體、忽視教育對象主體性的缺陷,實現從消極被動的灌輸模式向積極主動的二元互動模式的飛躍。其次,在教育途徑上積極擴展各種教育平臺,如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報紙、展牌、網絡、專題講座、選修課等途徑進行法制宣傳和教育,使受教育者感受法治氛圍,明確是非對錯、明辨非法合法,增強法制觀念。再次,在教育方法上要改變以往法制教育呆板的教學方法,要采用能夠促進教育對象自省的方法,促使其學會選擇、學會思考,進而將外在的教化內化為自身的需求和自覺的行動。全球化時代,面對教育對象主體意識的覺醒,法制教育日益與開放的文化背景與國家的法治化建設聯系在一起,其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促使他們思考,引導他們自覺,使之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信息面前,通過外在的引導和內在的覺醒的雙重作用做出正確的選擇。[4]

(七)努力為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創設良好的校園、家庭和社會法治環境

校園法治環境如何,將直接影響生活其中的大學生的法制觀念。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環境,對高校領導和管理服務人員而言,就是必須做到依法管理、依法治校。對高校教師而言,就是必須做到言傳身教、依法施教。對大學生而言,就是必須做到依法生活、依法治學。良好的校園法治教育環境,會使大學生們認識到法律離我們并不遙遠,生活處處有法律,社會時時用法律,進而培養其學習法律的源動力,增強其提升法律素養的緊迫感。同時大學生也是來自于家庭和走向社會的人,其思想觀念的形成和發展無時無刻不受到家庭和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我們既要注重校園內的培養,又要注重家庭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這將使我們的努力和工作事半功倍??上驳氖牵覈耙婪ㄖ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方略的確立,為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外圍條件。但我們同時也應看到,在我國經濟、文化、社會建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權大于法、貪贓枉法等丑惡現象,所有這些,在某種程度上都嚴重影響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甚至出現學校教育相互抵消的現象。為此,我們必須切實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完善立法體系,嚴格依法辦事,嚴格執法,切實保障我國各項事業都真正納入到法治化的軌道,為大學生法制教育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作者:楊用才工作單位:湖北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