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時間:2022-03-04 10:05:40
導語:三本院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15年12月4日是我國第二個國家憲法日暨全國法制宣傳日,國家設定法制宣傳日是為了增強全社會的法治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加強法治實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更應當知法、懂法、守法。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依法治國;法制教育;實效性
大學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部門,為社會提供適應社會發展的各類型人才。在新的社會形勢下,社會需要具備各種素質的人才,而法律素質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實用技能。現代法制社會要求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學法、知法、守法,依照法律從事生產和生活。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綱領性文件,對法制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的法制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當代大學生應具備正確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但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大學生仍存在法律知識水平不高、法律觀點偏差、法制觀念淡薄等現象。許多大學生認同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卻缺乏對法律的認識,明知是違法行為,卻依然以身試法;一些學生擁有一定的法律知識,但在法治觀念上仍存在模糊認識,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不知道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權益。一些大學生的違法犯罪現象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現實問題:大學需要一個系統的法制教育,需要切實增強大學法制教育的實效性,而不僅僅是走形式、走過場。
一大學生法制意識淡薄的原因
法律意識是人們對于法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知識和心理態度的總稱。影響大學生法制意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文化因素、社會因素、教育教學因素和學生自身因素等等。
1.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法制意識的影響
中國歷經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傳統的法律思想強調“德主刑輔”、“明刑弼教”和“出禮入刑”等原則,這種法律思想強調道德教化作用為主,法律強制為輔,主張“禮治”“德治”“人治”,“以和為貴”“無訟”的傳統思想對現在的以法律手段調解糾紛有一定的影響。這種傳統理念與現代法制觀念總體上是相悖的?,F實生活中,一些大學生遇到詐騙中介時,不愿意以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糾紛面前喜歡息事寧人,認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是最佳狀態,寧愿吃虧認栽也不愿意走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由此可見。大學生處理類似問題的態度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2.社會因素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多,一些西方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滲透進來。加之網絡時代的高速發展,大學生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的大軍,一些顛倒是非黑白、真真假假的網絡信息,嚴重地干擾了大學生的判斷力,弱化了他們的法制意識。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大學生眼花繚亂,再加上當今社會上彌漫著諸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風氣,歪曲了許多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一些大學生的心理扭曲,最終喪失底線,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在三本學校中,學生之間相互攀比、相互炫耀現象比較嚴重;有的學生自身家庭條件一般,但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偷盜同學的手表、手機等物品,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監控,舉證困難,這類偷盜案件的破案率較低,從而更加削弱了學生對于法律及權威部門的信心。
3.教育教學因素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影響
中國大學從1986年開始實施法制教育,目前高校除了法學專業有系統的法律學習之外,其余專業的大學生基本都是通過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這門課來學習相關法律知識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修養各占一半課時,短時間的教學難以形成系統的法律教育。此外,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的授課教師基本都是思想政治部的老師,法律專業的教師很少,教師的專業化不足,并且缺乏有效的培訓。這些老師的教學重思想政治教育而輕法律教育,在法制教育授課過程中都是講授一些理論框架,法制教育不夠深入。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主要是講授為主,學生則被動地接受知識,老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學院方面也沒有提供相應的平臺讓學生參與法制實踐。
4.大學生自身因素對法制教育的影響
大學期間,尤其是大一和大二階段,大學生的心理正處在劇烈波動階段,身心發展尚不成熟,對待一些事件容易走極端,缺乏辯證的眼光和思維。在當前中國的教育體制下,大多數大學生在步入大學之前都沒有接受過法制教育,很多學生的父母本身也缺乏對法律的了解,加之傳統文化的影響,使得眾多大學生對法律的態度比較冷淡,甚至根本就不關心,相比其他的專業課程或者藝術類選修課程而言,法律課程不受學生重視,學生對法律課程的興趣度遠不及其他課程。在三本院校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氛圍也是影響法制教育的重要因素。許多大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玩手機、不聽講課的學生比比皆是,加之,法律課程屬于公選課程,學生在思想上本就不太重視法律課程,不端正的學習態度更加影響法律課程的學習效果,這也勢必會加大大學法制教育的難度。
二三本院校大學生法制教育實效性的改善途徑
1.改善學校的法制教育環境
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增強學生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認識。在高校新生開學時期,為新生發放法制宣傳冊,并聘請專業的法律學者和公安人員為學生做普法專題講座,以此來加強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和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警惕。在法律基礎教學環節中,首先要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提高任課教師的法律專業水平,以提高課堂的教學的效果;其次,課堂教學要突破原有的理論教學、大框架教學的思路,結合多種典型案例和社會熱點話題進行分析,開展課堂討論和辯論,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例如,讓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中國式過馬路”話題的探討、醫患矛盾和醫鬧事件的分析、大學校園刑事案件的案例分析,為學生解讀2015年11月1日起實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中針對國家級考試作弊的處罰條例等等。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既要提高學生法制觀念和對法律的信仰,又要教會學生身體力行地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學??梢栽O立法制教育實踐平臺,采取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豐富理論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如開展模擬法庭等活動,加強學生的法律實踐,加深對法律的理解,并以此來評價學校法律教育的效果。優化校園的法制環境,加強監督和管理。貫徹落實國家法律法規和學校的校紀校規,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加強學校白天和夜間巡邏,盡可能減少校園違法事件的發生,塑造良好安定的校園環境。學校要樹立公平公正的法制管理理念,不管是領導、老師還是學生,都要一視同仁,肅清徇私舞弊、走后門靠關系、特權政策等不正之風;規范校紀校規的執行程序,確保校紀校規執行的公平公正性,對違反校紀校規和法律法規的行為,實行發現、取證、及時通報的政策,避免通報不及時等現象,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校紀校規、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公正性,提高學生對法律、校紀校規的信仰。
2.優化法制教育的社會環境
不良的社會風氣會嚴重影響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因此,我們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堅決打擊社會上的不正之風。社會環境的治理需要健全的法律做保障,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完善了對限制人身自由的司法措施和偵察手段的司法監督,健全落實了疑罪從無、罪行法定、非法證據排除等法律原則和法律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權益,有效地防止了冤假錯案的發生,國家加大了對冤假錯案的平反力度,許多怨錯案件得以平反昭雪,這揭示了依法治國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更多的是行動,也讓全社會的民眾看到了國家依法治國的決心?!缎谭ㄐ拚福ň牛返膶嵤┦菄裔槍π碌纳鐣蝿菹虏焕谏鐣捕ǖ男袨檫M行依法打擊,也說明我國司法體系是與時俱進的、不斷完善的。進一步加強對腐敗分子的打擊力度,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加強人民群眾對法律的信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靶叹拧睂χ靥卮筘澪圪V賂犯罪人新增了可以終身監禁的規定:“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边@一修正案加大了對腐敗分子的威懾作用,與當前國家大力反腐的決策不謀而合。國家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一系列舉措,及時糾正了當今社會的不良風氣,主流價值觀念重新受到重視,促進了社會的和諧,有利于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維護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國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社會的法制環境正在進一步好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全民知法、懂法、守法。要加強對法律知識的普及,在各大社區、鄉村組織普法宣傳活動,發放普法宣傳冊,觀看普法視頻等。對民眾明知違法而故犯的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如針對行人闖紅燈的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和處罰,讓他們認識到闖紅燈的危害性。通過宣傳教育的手段加深民眾對法律的認識和對法律的信仰,以此來優化整個社會的法制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于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開展,而進一步加大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力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法制意識,另一方面可以促進社會法制的發展,維護良好的社會環境,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
3.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和社會輿論環境
網絡在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為我們的社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如網絡詐騙和網絡色情等非法行為的滋生、網絡謠言的傳播、網絡語言的低俗化等等,這些經由網絡產生的社會毒瘤會嚴重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一方面我們要凈化網絡環境,加大對非法網站的打擊力度,加大對網絡的監督和管理,加大對傳播非法謠言和不實信息的處罰力度,對于網絡暴力語言要進行有效監管,要求各大網絡運營公司簽訂網絡安全責任書等等;另一方面,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進行主流價值觀念的宣傳,利用網絡平臺傳播正能量,以此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傳播正能量的行列。例如,學院可以利用南方學院的“青春驛站”微信平臺相關正能量的帖子和視頻,并輔以法制宣傳等,以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并形成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我們的電視報紙等社會媒體要有社會責任意識,要自覺承擔向社會傳播積極向上的信息的重任,堅決抵制粗制濫造、低俗化的電視節目。新形勢下社會的各項發展都離不開法律的保護,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加強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重視有利于加快實現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和長治久安。我國的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時期,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要,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作者:張雯霞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南方學院
參考文獻
[1]臧玉嬌.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4
[2]王長征.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教學理論,2010(3)
[3]王洪葉.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內容探析[J].教育探索,2010(9)
- 上一篇:如何在英語語法教學中體現課改要求
- 下一篇:小學數學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