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法制教育探究
時間:2022-02-17 11:40:49
導語:大學生就業法制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前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關系到整個社會穩定和家庭幸福,受到社會多方的關注。為了更好的實現就業,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視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但更多的是體現在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政策解讀、就業應聘技巧等一些如何促進學生增強就業能力,提高就業率的方面,對于就業法制教育則很少涉及。而審視目前的大學生法制教育薄弱的問題,大學生就業中突顯的違法問題恰恰成為大學生法律問題的一個重災區。具體表現在一方面大學生隨意毀約、就業過程中不誠信,隨意隱瞞個人信息或者制造虛假信息,利用不當手段騙取新三方協議,侵害企業利益,造成社會對大學生評價降低;另一方面,用人單位和大學生地位不對等,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用人單位的隨意侵害,學生不懂得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為了得到一紙合約而一味的遷就企業。究其原因來看,大學生就業中凸顯的法律問題不外乎是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一是大學生法制意識淡薄,法律實際應用能力差;二是高校就業教育中,重視就業指導和生涯規劃,鼓勵學生積極就業,忽視學生的就業法制教育;三是整個就業環境中,供需雙方的不對等地位和就業市場的法制環境不佳,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法律問題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梢哉f,目前大學的就業法制教育開展的還不健全,大學生就業是其結束學習生涯,邁入社會的第一步,對其融入社會甚至今后的發展起著非常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他關乎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更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就業的法制教育是一個涉及到學生價值觀、行為方式、資源整合和社會穩定等多個方面的社會問題。因此,將大學生法制教育單純的看作是一個教育問題或者法律問題是不科學的。高校學生是社會變革最敏感的受眾,也是思想觀念最活躍的群體,在現在這樣的深化法治社會改革,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歷史階段,學生的觀念必然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本文將試圖從社會學角度出發,以個體的社會化為視角,以大學生社會化需求為研究內容,剖析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大學生法制教育的路徑,進一步探討如何增強大學生就業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一、個體社會化理論對大學生就業法制教育問題的分析
個體的成長過程可以說就是一個融入社會的過程。要尊重社會規律,接受社會規范對于個體的要求和約束。而法律作為社會最低層面的約束,要求所有的社會個體必須無條件的接受,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培養個體的法律意識,樹立“法治”的理念,完成個體從一個“自然人”向“法律人”轉變是社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而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現狀并不讓人樂觀,大學生違法問題層出不窮,其中大學生就業法律問題、大學生犯罪問題以及貸款違約問題成為了大學生違法問題的“重災區”,而大學生就業過程中違反法律的問題更是頻頻發生,幾乎每年每個高校在就業工作中都會出現大學生違反法律政策規定的現象,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卷入勞動糾紛,供需雙方的合法權益均受到了侵害。因此,重視就業法制教育對于維護校園穩定,構架和諧社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社會化的理論來看法律教育,個體的社會化過程是一個雙向互動辯證統一的過程,一方面,高校學生通過教育和其他途徑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應用技能,獲得法律意識、法律信仰,最終完成由“自然人”到“法律人”轉變的過程;另一方面,又是這種法律意識和法治心理形成后,在社會中積累、傳播、延續、使更多的個體在其社會化過程中接受這種法治信息,法治理念和法律意識,并按照這種共同的模式進行活動。拿就業法制教育來說,在社會化的第一個過程中,高校學生通過大學期間就業法制教育,獲取就業相關的法律知識,最終在就業過程中取得社會認同,順利參與社會活動;在第二個過程中,他們將自己在就業過程中形成的對于就業相關法律的態度、認識、法律意識又作用于社會中,影響更多的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從而形成一種整體的社會環境。從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可以看到,系統的就業法制教育,能夠使學生牢固樹立依法就業、依法簽約的法律意識,掌握就業法律知識,在真正面對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同時也可以有效的扼制部分畢業生在簽約和解約過程中弄虛作假,損害招聘企業的合法權益,維護學校聲譽,保證就業工作長效穩定的發展。而更為重要的是,當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能夠形成依法就業,以法律為準繩的法治精神后,就能夠將這種法制意識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反作用于社會,促使供需雙方能夠自覺的依據法律來完成勞務簽約的過程。根據對實際就業工作的調研,目前來校招聘企業人員絕大多數都有著大學本科以上的學歷,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招聘學校的校友或者與學校有著長期合作的招聘單位,而這其中的部分企業模式法律規章,在簽約過程中設立霸王條款、不簽訂三方就業協議、不遵守口頭協議,甚至公然撕毀已經簽訂好的三方協議。而這些違法違規行為的產生,正是這些招聘人員在本科或者研究生就業時,由“供方”轉變為企業招聘“需方”過程中,對于整個高校就業的法制環境的認識的反映,是在完成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中,塑造的就業法律意識,法律心理反作用于社會招聘活動中,從而形成了這種無視法律規定的招聘習慣和風氣,從而又傳達給了正在完成社會化過程的大學生個體,從而形成了一種循環的過程。如果能夠卡住源頭,在大學生個體在完成社會化過程之初、就通過就業法制教育,向學生灌輸就業簽約過程中的相關法律知識,指導在就業過程中遭遇法律問題的學生,勇于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形成依法簽約、依法就業的法律意識和習慣,凈化就業法制環境,最終當這批學生進入社會后,在其完成社會化的過程后,必然會把法治的意識作用于社會,從而達到凈化就業招聘法制環境的初衷,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個長期的作用過程,但最終必然會對高校的就業工作起到一個良好的推動作用。
二、高校就業法制教育的路徑分析
1、指導大學生牢固樹立“契約精神”,增強大學生就業維權意識
拿就業法制教育來說,首先就是要使大學生牢固樹立“契約精神”的法制意識;從我國民事法律的相關規定來看,明確體現了尊重個體,平等公平,契約自由的私法原則。對于個體來說,勞務、買賣等合同問題會一直伴隨著個體的成長和社會化,可以說契約精神對于其社會化,融入法制社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市場經濟已經日趨完善,使得就業的形式更加多元化,這為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需要法律來規范市場的經濟活動,保證市場契約的法律效力,促進市場經濟的快速有序發展。大學生作為潛在的勞動者,當其在就業時,面臨著自身利益的糾葛時,單純的道德教育要求大學生誠信就業已經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必須要讓大學生樹立依法就業的意識,牢固樹立契約精神,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就業,樹立依法就業的法律意識,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大學生就業的權利保障打下堅實的基礎。大學生要了解勞動協議中關于自己的權利與義務的內容,明確契約是受法律的嚴格保護,要尊重勞動契約,認識到違約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會對個人在社會中的信用產生不良的影響,更可能會對學校和學院的聲譽造成不良的影響;其次則是維權意識,是在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大學生能夠意識到要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不是急于找到工作,一味的妥協、遷就,即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也不會主張自己的權利。大學生維權意識的培養,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在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懂得應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同時也對于規范就業市場秩序,凈化就業市場環境,為大學生順利就業也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2、強化大學生就業法律教育的各種載體,提高大學生就業法律知識的應用能力
從就業法律知識的內容來看,單單依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課堂教育是很難達到完成教育內容以及法律知識的實踐教學環節,因此,只有將就業法律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始終,不斷強化就業法律教育載體,多種載體共同支撐教學內容,建立立體教學形式,才能夠真正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這就要求高校在就業法律教育中,除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外,可以通過建立法律社團、專業法律教師進行法律指導的就業法律咨詢機構、專題就業法律報告、就業法律問題的模擬法庭、實訓活動等多種載體形式,使大學生能夠參與其中,學習知識,培養興趣,增加實踐,鍛煉法律應用能力,幫助大學生在畢業季能夠熟練掌握相關法律知識,正確應對就業中的法律問題。
3、創新新媒體環境下就業法制教育,實現教育的網狀覆蓋
具體到就業法制教育的日常工作,要重視新媒體的實踐應用,創新性的開展工作,特別是對于當下手機網絡的關注和使用,更是工作開展的重要途徑,就其內容來看,要從簡單的信息通知形式轉向豐富多彩、圖文并茂、音視齊驅的就業法制教育形式,使得就業法制教育能夠貼近受眾心理,增加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鼓勵學生訪問、參與、建設就業法制教育網絡平臺。根據本校的專業特色和就業特點,有針對性建立校園網絡、手機報等新媒體手段,特別是要充分利用當下大學生廣泛關注的微博、微信平臺,開辟就業法制教育網絡陣地,通過大學生喜歡的方式,把法律知識傳授給他們,使大學就業法制教育從被動接受逐漸轉變為主動吸取,由被動接受成為積極的參與者,最終實現教育目的,實現大學生的就業法制意識的培養目標。
作者:盛良元 郭軼 單位:西安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黃教珍.社會學視角中的家庭道德法制教育[J].江西社會科學,2003.12.
[2]艾紅梅.大學生就業法制教育的實證研究[J].教育探索,2011.8.
[3]劉文娟,石朝暉.大學生就業指導[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4]車鳳嵐.基于就業力視角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1.18.
[5]朱玉文.培養大學生就業法律意識的探討[J].教育探索,2010.3.
- 上一篇:思想品德教學中法制教育的滲透
- 下一篇:高中生法制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