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31 05:13:00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論文

一、網絡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方面

(一)開拓了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

在學生工作中,傳統的思想教育模式是報告會、演講、墻報、專刊、社會實踐及各種寓教于樂的校園文化活動。而在網絡時代,隨著大學生上網率的提升,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如網上講座、BBS論壇、電子信箱、網上交談、紅色網站、熱線服務等等,學校這種形式的教育工作可以使更多的學生入腦、入心,影響更為廣泛。由于網絡具有雙向傳播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進行雙向溝通、避免單純說教,使得思想交流更平等、效果更理想,并且能夠使學生及時了解到國內外的信息和熱點問題,結合自身的學習,對這些熱點問題開展討論,不斷提高和豐富自己。

(二)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服務,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網絡與教育的聯姻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表現,網絡作為高新科技,其獨特功能與特點為大學生的成才提供了卓越的條件,對大學生具有積極的正面影響。而網絡教育具有的資源共享、雙向互動、合作交流的特點,使全球教育,雙向教育,開放教育成為可能,為大學生資料與信息的查找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平臺。

(三)增進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擴大了大學生的交往距離

大學生是社會中最活躍的群體,但其社會交往面仍然狹窄,基本上局限在校園這個象牙塔內。而互聯網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模式。通過網絡交流,大學生可以接觸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增強了文化的感悟,豐富了自己的人生。而強大的互動功能則為大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發表自己的意見提供了條件。

(四)更新了大學生的觀念和思想,加快了大學生對新事物的認識與接受

網絡有利于信息的傳播與交流,便捷了大學生們的生活,開闊了眼界,活潑了思想,促進了觀念的更新。它極大地刺激了大學生的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實效意識,落后、封閉、保守的觀念被他們拋棄。它也開辟了大學校園文化的新領域,使他們在道德觀念、生活態度、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心理發展、價值取向等方面表現出新的發展與提升。

(五)加大了高校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傳統的思想教育模式中,學生處于一種接受知識的地位,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揮,創新精神被排斥或限制。而在網絡環境下,網絡文化的強烈開放性和全球化、數字化、虛擬化等特點,使學生可以自由、平等地去體驗網絡文化帶給人們的新境界。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式接受知識的“灌輸”教育轉化為主動參與思想交流,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均可以在網上袒露無疑。這使學生工作者能夠獲得真實的思想信息,對于學生工作的研究及開展針對性和時效性教育提供了契機。二、網絡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方面

(一)容易導致教育效果下降

教育中,師生間的交流是雙向的。在網絡教育過程中,由于教師沒能對學生的疑問及時反饋,或不能根據學生的交互反饋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因而對學生的交互活動缺乏有效控制。網絡教育能夠為學生認知發展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卻缺乏對學生情感的關注?!拔ɡ碇墙逃齼A向”顯現于網絡教育,智力獲得和智力訓練占據了網絡教育目標體系的中心位置,忽視了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去激發學生追求人文意義的興趣和激情。網絡教育在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方面尚顯不足。網上冗余信息、垃圾信息、“黑、白、黃”信息等不良信息大量充斥。學生利用網絡進行游戲、聊天甚至從事有損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動就在所難免,這樣對教育教學無益反而有害。

(二)容易導致價值觀念偏移

網絡環境是一個沒有邊際的世界,各種不同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在這里匯聚交織。西方發達國家欲建立“網絡霸主”壟斷信息的制造和傳播,竭力將自己的思想意識凌駕于世界之上。這種斗爭雖然不像真槍實彈那樣為每個人所感覺,但它可以通過網絡傳播改變人們的思想。因此,在網絡環境中,應重視年輕人受西方價值觀念影響的問題。

(三)容易導致道德法律觀念的淡化

由于網絡環境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法律規范,因此,網上行為主要取決網絡使用者的自覺和道德責任感。再加上網絡行為具有虛擬性的特點,約束不力,會造成道德責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識的泛濫。

(四)容易導致思維方式的漸變

從思維模式上看,書刊造就了人們發達的想象和邏輯思維能力,而網絡媒介則使人的形象思維能力發達,想象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差。網絡環境具有高度的綜合性,超越簡單文字或靜態圖像的桎梏。然而,信息的高度圖像化往往會導致青少年漸漸忽視思考、追問本質的思維方式,它的形象化傾向會誘導他們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來認識世界,它會使人們過多地依賴信息而忽視實踐,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年輕人整體素質的提高。

(五)容易導致生活方式改變

年輕人可以從網絡環境中獲取所需要的大量信息,這種極大的方便,似乎令人感覺只要有了網絡,足不出戶便擁有了一切,從而沉迷于個人小天地,變得“閉關自守”起來。網格環境可以加劇年輕人的自我封閉,造成人際關系的淡漠,使得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往的機會減少,久而久之,使人產生非社會化的傾向,容易導致交往能力下降,造成人際情感逐漸萎縮淡化。

在網絡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同時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努力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去占領網絡文化的陣地,切實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工作。今天,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關起門來進行德育教育的時代已經過去,代之而起的應該是開放的德育觀念,既要加強對網絡的管理又要加強對學生的正面引導;既要增強教育對象對多種意識形態、多元價值取向的辨別能力,又要使他們在多元價值觀念中保持必要的張力,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摘要]網絡已經引起了人們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社會行為等各方面的顯著變化,特別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更為強烈和深刻的影響。本文論述了正確認識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利與弊,為做好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一問題。

[關健詞]網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與弊

近年來,網絡以其交互性、開放性、及時性、平等性等特點和優勢,深受高校廣大師生的喜愛。作為信息傳播的第四媒體,互聯網對高校師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心理發展和道德法制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網絡化”也是高校信息技術資源的發展趨勢和目標建設。然而在當前,網絡管理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處,網絡社會的法律道德秩序亟待構建和規范,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網絡化”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深遠影響,既有其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

參考文獻:

[1]苗慧.大學生網絡不良行為的心理分析及對思政教育的啟示.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2001-6.

[2]王曉新.網絡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南平師專學報,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