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人與自然的發展演變
時間:2022-03-19 10:13:00
導語:探索人與自然的發展演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縱觀人與自然的關系,特別是對于發展的理解,人類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從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現在大力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本文試圖通過對發展觀之演變的論述,揭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對于人類社會的重大意義,初步探討我國實現和諧發展的制約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自然;發展觀;和諧
一、發展觀的演變
(一)崇拜自然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類剛剛從動物中分化出來,還沒有把自己、外在事物以及意識中的產物區分開,人完全依賴于自然,對于自然懷有一種畏懼和膜拜的心態。由于這一時期地球上人口稀少,盡管人類群體采集或狩獵活動會給生物資源造成破壞,也可能引起物種滅絕,但環境問題還不足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此時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且發展緩慢,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十分微弱,因而人類只是消極適應自然,處于“崇拜自然”的無能為力的狀態??偟膩砜?,在這一時期,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為人類對于自然的既恐懼又依賴的關系,這是一種低生產力水平下的“協調”發展。
(二)改造自然階段
人類從采集野食到栽培作物,從狩獵動物到馴養家畜,步入了農業文明時期。這一階段,人類開始從事規模越來越大的改造自然的活動:開發利用土地、水、礦物等資源。隨著生產力的進步,耕作和灌溉技術得到發展,人們獲得了穩定可靠的食物供應,人口開始迅速增長,與此同時,人類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環境趨于惡化??梢?,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由消極被動地適應自然界轉向積極主動地向自然界索取,實現了人類由受動性向能動性的巨大轉變,人與自然的關系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也開始凸顯出來。
(三)征服自然階段
18世紀以來,世界各主要國家先后走上了工業化道路,人類利用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不斷提升著改造自然的能力,試圖征服自然,成為自然界的主宰。在這個階段,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口猛增,為了生存,人類不得不向自然界過度索取,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使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全面不協調,矛盾迅速激化。這些不協調或矛盾主要表現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系統日益脆弱、資源消耗加劇,能源面臨危機等等??梢哉f,人類在通過張揚技術理性極大地改善了自身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也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分離與對立,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達到了空前緊張的狀態,直接威脅到人類發展的可持續性。這是一種以“人類中心主義”為代表的片面的發展觀。
(四)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再認識——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和諧觀”
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泵鎸θ祟惏l展過程中出現的人與自然不協調的問題,尤其是工業化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的負面影響,馬克思、恩格斯等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了全面、科學的論述。他們認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不過是自然系統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通過勞動聯系起來的;以實踐為中介,人類與自然密切聯系、相互作用,在勞動中能動地改造世界。人通過勞動實踐改變了自然,同時也改變了人類自身,人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使人從自然力的統治下解放出來,由自然的奴隸成為自然的主人,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是,隨著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不斷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將最終不斷地趨向融合與統一。
在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諧觀”的影響下,人們逐漸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全新的認識。那么什么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呢?
二、我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制約因素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資源和能源形勢非常嚴峻,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問題十分突出,在我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很多。
(一)人口壓力
巨大的人口數量是和諧發展的沉重負擔。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數量增長過快,人口對自然資源壓力的增大,將會使這些資源僅能起到維持人口生存的作用,難以滿足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再加上我國貧困人口眾多,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貧困更容易促使掠奪性地開發自然資源,而不是像社會所期望的那樣去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這更增加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難度。
(二)技術水平低下
我國長期以來采取的是不計資源與環境成本,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長、低效益的“粗放”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造成了工業生產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在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的同時,也使得持續發展的技術水平低下。首先,資源利用技術水平低;其次,污染物的處理技術也十分落后。
(三)制度不完善
首先是缺乏明確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如對一些自然資源的產權缺乏明確的規定,致使出現隨意挪用耕地,過度放牧,濫砍濫伐等不協調的經濟現象。其次是環境保護的監督制度不健全。長期以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對政府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的考核不全面,環境責任追究制度不完善,很多地方政府并沒有對轄區的環境質量認真負責。此外,缺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嚴重制約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進程。由此可見,當前的制度安排上存在不少缺陷,難以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亟待進一步完善。
三、怎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人口激增、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人們被迫改變“征服者”的姿態,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濟行為和社會發展模式,人類正在擺脫以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走上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相互協調的道路——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國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這既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定位,也是對社會主義社會特征的一種新認識。
(一)培養和諧發展意識,普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責任觀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以尊重自然為前提。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緊迫性,辯證地認識人與自然全面發展的關系,積極開展和諧發展、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促進只重視人類發展而忽視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觀念的轉變;樹立新的價值觀、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系。要正確認識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改變增長簡單地等同于發展的理念。通過有系統、有組織的宣傳,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增強公眾保護生態環境和節約資源、能源的意識,培養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諧發展意識。
(二)提高人口素質
人口素質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群體的身體素質、文化科技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綜合表現,提高人口素質能夠使一般勞動力轉化為人力資本,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生產要素。要控制我國過快增長的人口,必須把人口控制在我國水、土等自然資源能夠承載的范圍之內。同時,考慮到我國當前與落后生產力相聯系的人口比重太大,需要大幅度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為此,應當加強義務教育的實施,積極開展科學技能培訓,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我國人口素質。
(三)以可持續發展為準則,以科學技術為支撐
首先,努力突破制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過程中的技術瓶頸,借助現代高新技術,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發揮高科技在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中的作用。重點組織開發有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源利用技術等先進的科學技術。其次,鼓勵研發廢棄物中心利用處理技術,包括工業“三廢”、城市及農村生活污水等的處理再利用技術。此外,應當制定并落實優惠的科技創新政策,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環保型的科技創新,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四)建立和諧發展的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在鞏固與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等消耗低、污染少的現代農業;加快工業產業結構改造和優化升級,降低工業增長對資源的依賴以及對環境的污染;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帶動經濟結構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加強對循環經濟的研究,樹立循環經濟的觀念,加快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行循環節約型的資源利用模式,發展生態經濟,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徹底轉變單純追求GDP的“唯GDP論”的片面觀念,要改變GDP的計算方法,建立綠色核算體系和綠色GDP核算與數據制度,樹立綠色GDP的新觀念。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五)以完善的制度為保證,創新制度促進和諧發展
要重視修改和完善環保法律和規章制度,建立健全生態法律制度體系,加大加強環境執法力度。一方面明確自然資源的產權,通過明晰產權來實現外部問題內部化,保護自然資源;另一方面可以制定政策對自然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直接干預,進行管制。實施生態工程,推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此外,還可以采取具體措施,將相關責任人的經濟利益與保護自然資源相聯系,通過經濟刺激的手段來調動人們保護自然資源的積極性。
- 上一篇:哲學與文化的關聯的辯證思考
- 下一篇:小議馬克思在經濟學哲學自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