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感恩教育實效性策略研究

時間:2022-04-27 10:18:01

導語:高校感恩教育實效性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感恩教育實效性策略研究

摘要:為了提高高校感恩教育實效性,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文章首先論述了高校進行感恩教育的意義,其次從思想認識、師資隊伍、教育途徑三方面分析了高校感恩教育的現狀,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提高高校感恩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關鍵詞:高校;感恩教育;實效性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過特定的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進行識恩、知恩教育,從而使受教育者達到感恩、報恩和施恩的目的,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感恩教育對和諧社會的構建、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與弘揚,以及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進行感恩教育的意義

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要加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也強調,教育當以育人為本,堅持德育優先。由此可見,德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一)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在高校中實施感恩教育能夠讓學生懂得對自然、社會、他人給予我們的幫助與關心表示感激,并能真誠地用實際行動來回報自然、社會、他人[2]。當前,經常有人埋怨這個社會比較冷漠,見義勇為、樂施善助的人越來越少,這與感恩教育缺失有很大的關系。只有不斷加強感恩教育,才能使我們常懷感恩之心,長存感恩之念,處處為他人著想,為社會著想。

(二)有利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在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有關感恩的思想源遠流長。文人雅士譜寫了《游子吟》《勸孝歌》《詩經》《三字經》等膾炙人口的感恩作品。這些思想詮釋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為傳統文化積淀了豐厚的文化涵養,并形成了中華民族做人的道德品質及為人處事的準則[3]。在高校中進行感恩教育,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而且有利于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揚。

(三)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品德

一個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更好地處理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大自然的關系,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高校學生正處在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高校期間開展感恩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感恩之心,還可以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高校感恩教育現狀分析

(一)重視不夠,投入不足

在現階段的高校教育中,高校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加上教育經費有限,高校把更多的經費投入到了產出豐厚的科研項目及相關學科,造成德育師資不足,德育課堂人數過多,教師無法很好地掌控課堂,學生對德育課不夠重視等情況。久而久之,導致德育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二)師資缺乏,內容陳舊

課堂教學作為感恩教育最重要的途徑,本應發揮同等重要的教育作用,但目前高校只有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這一門課程是與感恩教育直接相關的課程?;诮虒W大綱的要求,德育教師也沒有時間和精力把感恩教育作為教學重點,只能一帶而過,效果可想而知。為彌補課堂教育的不足,很多高校通過舉辦專題講座、感恩事跡報告會等第二課堂活動來進行感恩教育。這些活動對感恩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因為這些專題教育大多由輔導員、德育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材料的整理與講解,缺乏感恩教育的完整性與系統性。此外,雖然我們有寶貴的感恩文化遺產,但是目前很少有學者對感恩教育進行系統化的分類,也沒有形成相關的專著文獻。

(三)途徑單一,覆蓋面窄

大學期間是人一生中思想最活躍的時期,是思想成型前的最后一個完善品格的最佳時期,高校應多渠道、多途徑、全方位地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但因師資缺乏,很多高校只是以簡單的講座、報告來進行感恩教育,形式簡單、途徑單一,不能滿足教育的需求。盡管也有部分高校開展形式多樣的感恩教育活動,但大多流于形式,沒有形成有效的機制及規范,還有一些高校盲目追求感恩活動的場面、形式,沒能達到使學生從感恩認知上升到感恩情感和行為的目的?,F行的感恩教育基本上都停留在學校層面上,很少有學校將感恩教育深入到團支部、宿舍中。

三、提升高校感恩教育實效性的途徑

(一)提升感恩教育意識,完善感恩教育內容

高校應不斷地強化大學生感恩的意識,切實按照《規劃綱要》中“育人為本,德育優先”的目標,加大對感恩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感恩教育課程體系。在高校德育中不斷滲透感恩教育的內容,或設置相關課程,要求全體教師在教書的同時都要育人,將感恩教育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此外,還要將感恩教育拓展到德育的學科范圍,不斷挖掘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借鑒國外感恩教育的優秀內容和方法,根據心理學、教育學的規律,結合學生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將其梳理、提煉成系統的、科學的感恩教育內容體系。

(二)優化感恩教育環境,培育校園感恩文化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的主要場所,積極向上的感恩教育環境必將對學生增強感恩意識提供良好的條件。因此,高校必須要不斷優化感恩教育環境,培育校園感恩文化。首先,高校應提升教師對感恩教育的認識,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懂得感恩。其次,高校要優化各類獎學金和助學金的評定發放政策,使學生感恩黨、國家及社會對學生的關心和幫助,從而回報社會。盡管當前每年有30%的學生可享受到國家助學金政策,但是大部分高校對國家助學金進行評定、考核后便直接發放,沒有充分發揮國家助學金的育人作用。針對這一現狀,高校應逐步建立國家助學義工制度,即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學生要主動以義工的形式參與到回報學校、社會的行動中來,從而加深自己的感恩意識,培養自己的感恩情懷。

(三)進行“立體”感恩教育,健全感恩教育機制

高校應根據自身特色和實際情況,整合教育資源,有計劃、分層次地進行“立體”感恩教育,并使之成為高校的文化育人環境之一。首先,高校要做好教師感恩意識的培養與教育工作,定期聘請有關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做好校園感恩教育的引領、師資培養、經費保障和統籌計劃工作。其次,高校要挖掘優質的感恩教育資源,定期開展感恩教育優秀影片放映和社會實踐活動。在影片放映后要及時地開展影片觀后感討論和影評比賽,有條件的高校要將優秀作品編輯出版,在學生中傳閱,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感恩意識。最后,班級團支部要積極開展以中華優秀的感恩文化為主題,以經典詩詞誦讀、經典散文賞析、故事匯、辯論賽等為載體的感恩教育活動,形成學?!獙W院—班級三位一體的“立體化”感恩教育體系。

(四)保證感恩教育的覆蓋面,促進學生自我完善

為進一步提升感恩教育的實效性,高校必須要保證感恩教育的覆蓋面。只有讓每一位學生都接受感恩教育,參與報恩行動,才能真正地提升感恩教育的實效性,從而使學生的自我道德、人格得以完善。因此,充分發揮班級團支部的組織、號召、動員能力尤為重要。班級要在高校感恩教育的基礎上,制定更詳細的行動計劃,開展諸如角色體驗、宿舍感恩文化等內容豐富的感恩教育活動。只有將感恩教育深入到班級、宿舍,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中,感恩教育才能落到實處。

(五)建立感恩評價體系,提高學生感恩意識

高校應將學生的感恩意識與行為作為道德評價標準指標,納入學生綜合測評考核體系。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學生的道德行為就很難規范。因此,要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就必須完善相應的評價體系,把感恩教育納入到綜合素質測評、評獎評優等規章制度中去,使學生養成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優良習慣[4]。

總之,高校必須要不斷提高大學生知恩、感恩的意識,鼓勵學生從生活體驗出發,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感受報恩、施恩的幸福感,才能真正使學生擁有感恩之心。

作者:常海亮 孟琪 單位:塔里木大學

參考文獻:

[1]王東輝.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0(27):189-190.

[2]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20(4):9-12.

[3]彭洋.大學生感恩教育探索[J].江蘇高教,2010(3):119-120.

[4]陳憲民.高校感恩教育的現狀和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