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音樂在民族自治地區的傳播

時間:2022-01-03 03:21:11

導語:鋼琴音樂在民族自治地區的傳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鋼琴音樂在民族自治地區的傳播

【摘要】中國鋼琴的發展逐漸走向國際化,在鋼琴音樂的作品中,有著民族文化傳播特點。因為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我國的鋼琴音樂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學偏西方化。隨著我國藝術事業的不斷發展,鋼琴音樂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作為鋼琴教育工作者,傳播鋼琴音樂在民族自治地區的精神是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本文主要針對鋼琴音樂在民族自治地區的傳播特點,以及民族自治地區的特點,研究鋼琴音樂教育在民族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

【關鍵詞】鋼琴音樂;民族;傳播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進步,鋼琴藝術教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我們應該將鋼琴藝術與民族音樂進行融合,探索一條關于民族音樂之路,并創造大量優秀的鋼琴音樂作品,促進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讓鋼琴音樂能夠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促進我國文化的而進步。

一、鋼琴音樂在民族自治地區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對鋼琴教學缺乏重視。在少數民族地區,鋼琴音樂教育沒有得到重視,嚴重缺乏鋼琴音樂民族化傳播意識,教學模式受到了西方化的影響,這與我國鋼琴發展的歷史背景有關[1]。鋼琴傳入我國后,在最開始的時候沒有自己的鋼琴教材,也沒有專業的鋼琴教師,都是借鑒的西方鋼琴作品,缺少我國民族化特點,長久下來教學成為了一種習慣,缺乏民族化傳播意識也成為了順其自然的結果。(二)鋼琴教學過于偏向西方化。在教學的過程中,幾乎都是演奏國外的鋼琴作品,對于中國作品的教學沒有引起重視,學生受到老師教學的影響,對于西方鋼琴學習的文化能夠接受,卻不喜歡中國的風格,這種心理會造成學生不接受我國特有民族特色音樂作品的模式,拉大了中外鋼琴作品的差距。(三)鋼琴教材使用率低。中國的鋼琴教材與國外的教材相比相差深遠,在基礎性的教材中都有明顯的差距,更何況是專業的鋼琴曲譜練習。中外鋼琴教材的差異化嚴重,中國嚴重缺乏特有的民族化鋼琴作品,導致學生的民族音樂表現能力低下。學生們受到了學校以及教師教育方式的影響,與教師一樣對西方的鋼琴作品有興趣,教師教什么學什么,沒有將我國的民族文化滲透進去,影響了鋼琴教育民族化的發展。(四)鋼琴民族化技巧欠缺。學生在習慣了西方鋼琴彈奏的方法后,對中國鋼琴作品的彈奏技巧以及表現內容缺乏鍛煉,學生不了解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內涵以及表現方式,因此,在彈奏時很難傳達出作品的精神。鋼琴課程落后,受到西方音樂體系的教學影響,目前很多高校的鋼琴音樂教學體系依然沿襲西方的教學理論,缺乏特色化的音樂教學,影響民族化傳播以及課程功能的建設。

二、我國鋼琴作品在傳播中的民族特點

(一)鋼琴作品與民族的融合。我國的鋼琴作品要想有自己的民族風格,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民族道路,在文化全球發展背景下明確音樂教學方向,開發多民族的民族文化教學方法,深入挖掘民族性的特點以及內涵,提升鋼琴作品的創作技巧,不斷完善鋼琴音樂作品教學體系。我國少數民族自治區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民族特點,在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背景下,更是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在進行鋼琴作品創作的過程中,與民族特點相融合能夠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2]。要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因為我國鋼琴作品的創作靈感普遍來源于民族文化的特點,將民族性文化融入到鋼琴作品的創作中,能夠得到更深層次的作品。對民族性內涵進行深入挖掘,比較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以及民族態度,要將少數民族中的文化信仰通過鋼琴的形式進行傳播。(二)鋼琴作品演奏中的民族性特點。鋼琴作品的傳播形式都是以演奏為主要的傳播手段,在演奏的過程中更要注重民族性的文化發展。在鋼琴藝術的發展長河中,鋼琴演奏的形式多樣,會根據不同的鋼琴曲目搭配不同的舞臺效果,通過豐富多彩的燈光設計突出彈奏者的民族服飾,貼合舞臺的主題背景,演奏具有民族性的鋼琴作品。從舞臺的背景以及演奏者的穿著能夠深刻地體現出作品的民族性特點,讓觀眾從服裝上感受民族文化,然后進行情緒的帶入,感受具有民族特色的鋼琴演奏。鋼琴音樂教學具有民族性的傳承與發展的作用,鋼琴作品的傳播方式非常直接,并且傳播的方式也不再僅限于專業音樂工作者或者愛好者,而是通過教學的形式傳播給學生,將民族性徹底展現出來。(三)鋼琴教學中的民族性傳承。鋼琴作品的傳播需要有教育的支持,以高校鋼琴課程的方式進行傳播。鋼琴是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是了解音樂的重要工具。鋼琴教育能夠直接反映出我國鋼琴藝術的水平,通過鋼琴教學能夠不斷發現鋼琴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促進鋼琴教育的發展,與我國的鋼琴藝術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鋼琴作品是鋼琴教育的根本,也是基礎[3],是學生進行以及音樂學習的前提,傳播民族性文化特色,需要在鋼琴教學中將具有民族性的鋼琴作品作為首要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學習民族性的鋼琴作品提高民族意識,并突出鋼琴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特點,引導學生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激發學生對鋼琴的學習興趣,傳播民族文化,用實際行動為中國的藝術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我國鋼琴作品民族性提升策略

(一)提升創造意識。我國的歷史文化異彩紛呈,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精神,比如團結、熱愛和平、尊老愛幼等。這些民族精神得到了大眾的認可,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獨有表現。但是我國的鋼琴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對民族性的特點不太關注,尤其在全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不良風氣的形成導致我國社會價值觀出現了偏差,淡化了對民族性文化的傳承,不利于我國鋼琴作品的整體發展。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通過鋼琴教學為社會的棟梁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深化對民族文化內涵的理解,形成完整的民族文化體系。(二)拓寬傳播路徑。高校鋼琴教育是推動鋼琴文化發展與傳播的源動力。就目前的鋼琴作品而言,關于民族性的曲目寥若晨星,因此要加強民族性作品的開發。通過鋼琴教育培養新一代的人才,形成獨有的民族性文化意識,喚醒鋼琴教學的主要發展方向,促進鋼琴作品民族化發展。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不管是在鋼琴產量、銷量還是學習人數均位居世界首列。受到我國人口的影響,我國的鋼琴教育更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發展民族性鋼琴作品更是重中之重。拓寬民族作品的傳播路徑,增強民族性鋼琴作品在社會上的認可,樹立獨有的民族性鋼琴作品文化品牌。

四、我國鋼琴作品的世界性傳播

(一)傳播途徑。1.以比賽作為傳播平臺。以國際鋼琴比賽、藝術交流比賽等文化活動作為傳播平臺,挑選出具有中國文化特點以及民族特點的鋼琴作品加入到比賽中,作為文化交流活動的展示,以國際式的交流比賽作為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平臺,讓我國的鋼琴能夠在比賽中獲得進步,從中得到文化差異與教訓。在文化藝術林立的世界舞臺上展示我國的鋼琴中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讓世界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4]。2.樹立正確的民族文化意識。鼓勵鋼琴藝術工作者在進行藝術演出時以含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作為演奏曲目,體現出我國的文化特色以及民族特色,拓展我國鋼琴作品的傳播方向,為我國民族鋼琴作品的傳播奠定基礎。3.通過國際交流獲得傳播途徑。國內外的鋼琴文化交流活動專業,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是促進民族鋼琴作品的重要途徑,也是有效的推廣平臺。通過國內外鋼琴合作極強學術研究,借鑒國外優秀的鋼琴作品激發創作的靈感,開發我國的民族文化教育資源,實現優勢互補,為我國的鋼琴作品創作提供發展空間。(二)傳播意義。我國的鋼琴作品是文化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在歷史的長河中,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自身獨特且珍貴的民族文化,更有著屬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氣息以及精神風貌,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都是一個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能夠蓬勃發展的根基。我國要走出西方化的教學模式,形成屬于本民族文化的鋼琴文化教育體系,讓鋼琴能夠承載屬于中華民族的精神,這是時代賦予鋼琴音樂的使命[5]。

五、結語

在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推行鋼琴音樂教育,能夠促進民族化的發展。作為鋼琴工作者,需要在教學中做到身兼力行,轉變教學觀念,將鋼琴音樂與少數民族文化相融合,并貫穿在鋼琴音樂教學中,不斷深化鋼琴音樂教育之路,探究鋼琴民族教育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加強教育改革,創新中國鋼琴音樂教學模式,傳播鋼琴音樂在民族自治地區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藝術氣息,建設校園民族鋼琴文化,提高學生的民族信仰,是鋼琴音樂教學能夠實現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婧婧.從審美視域中管窺中國民族鋼琴音樂之意義[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7(7):180-181.

[2]龔宇.鋼琴教學中民族民間音樂的運用與教學方法分析[J].明日風尚,2017(4).

[3]李嬋.論王建中鋼琴改編曲的民族風格和演奏特點[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6(7).

[4]金哲.我國鋼琴作品的民族性審視與世界性傳播[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2014(4):136-141.

[5]張怡.少數民族音樂的鋼琴化實踐探索——基于少數民族音樂發展視角[J].貴州民族研究,2015(2):84-87.

作者:戚化怡 單位:貴州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