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9 09:57:00

導語: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探究論文

一、傳統文化的影響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我們將發現,他是一個在中國近代堅守并實踐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條的典型代表,而他在“治國、平天下”方面的政治建樹又是以他在“修身、齊家”方面的努力為基礎的??梢哉f,曾國藩早期所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及傳統家訓的影響直接地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內在的基礎。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淀

曾國藩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尤其是對“三大顯學”鉆研極深。儒家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積極入世精神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讓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勞節約之學,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導著曾國藩的人生,并進而成為曾國藩家訓思想的重要精神養料,影響著他對家人的訓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訓中得到靈活的運用。如他既要子弟立志清遠、自強不息、有民胞物與之量、內圣外王之志、憂國憂民之心,又慮及儒家的入世精神,既有進取方向、建功立業、利于民生的方面,也有追名逐利的成分,后者往往使人因緊張而壓抑、使人際關系競爭而緊張,特別是在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的封建官場更有可能招致禍咎。故他又以道家的避讓退守之道警戒子弟:“吾人在自修處求強人可,在勝人處求強人則不可”,要“從風平浪靜處入手,勿從掀天揭地處存想”,這樣才能剛柔并濟,進退兩宜。又如“日課”四條中的“慎獨”、“主敬”、“求仁”是曾國藩以孔孟荀程朱陸王之義理教育子弟不斷進德修身,完善人格;“習勞”一條則是以墨家之理教育子弟熱愛勞動,養成勤勞的品德。曾國藩把這些深刻的哲理運用于家訓教化,說理詳盡,分析透徹,為其家訓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論根基。

(二)中國傳統家訓的海納

中國傳統的家訓,始于先秦之時,定型于兩漢之際,成熟于晉唐之間,繁榮于宋元之期,由盛轉衰于明清時期。傳統家訓在傳播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推動科學與教育的發展方面;在維系家庭與家族的團結與穩定方面;在將儒家倫理貫徹到一般家庭、改善社會習俗和道德風尚方面;在培養一批忠君愛國、清正廉潔的治國人才方面,都起到積極的作用。盡管自五帝以來的中國家訓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家訓思想中某些帶有全民性的內容也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但由于人類家庭生活的共同性,家訓思想中帶有全民性的內容歷久而彌新。這些傳統家訓的精華引起了曾國藩的高度重視,他把前人家訓中的“孝親敬長”、“睦親齊家”、“勵志勉學”等內容,“嚴慈相濟”、“愛教結合”等方法,“教家立范與修齊治平相統一”等原則繼承下來,并保留和光大了傳統家訓在功能和作用上的積極方面,使其家訓倫理思想具有濃厚的歷史底蘊。

中國的傳統家訓是以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作為價值參照系的,其主要內容帶有明顯的儒家倫理色彩。強調父慈子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的家庭倫理,進而強調敬老愛幼、敬上愛下等觀念,將家庭倫理放大,體現了家庭關系的社會化。作為晚清一代通儒的曾國藩,他自然懂得家訓的社會功能,也不可避免地受傳統家訓的影響。他曾寫信給弟弟中提到:“張文瑞公家訓一本,寄交紀渠侄省覽……將來后輩人人,每人給一本,又給沅弟所刊《家訓格言》一本……教之?!彼J為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和張文瑞的《聰訓齋語》都是“教家者極精”的教材,在寫給兒子的信中道:“爾兄弟各覓一冊,常常閱習,則日進矣?!币蚨瑐鹘y家訓也成為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淵源之一。

二、湖湘文化的熏陶

一個人生存和生活的人文環境對一個人思想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當我們面對曾國藩這樣一個內涵豐富,命運曲折的歷史人物時,深深感到他的顯赫事功與其復雜多元的文化性格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而他復雜多元的文化性格的形成與特定的人文環境,特別是湖湘文化相關。因此研究湖湘文化,對于我們從更深層次上理解和把握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大有裨益。

(一)湖湘文化性格的基本特征

如果我們深入地研究歷史,就能不無驚異地發現,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受民族性格和地域影響頗大。張朋園先生在研究區域性民族性格時,發現“湖南人有一種相當特殊的性格,且由來已久?!睂τ诘赜蛐灶H為鮮明的湖湘性格,史書上有過不少記載,如《史記》說湖南人十分剽悍,《隋書》稱其“勁悍決烈”。而在湖南地方志中,湖湘性格多被描述為“勁直任氣”、“人性勁悍”、“人性悍直”“、民好斗訟”、“率多勁悍”、“其俗剽悍”、“其民尤尚氣力”、“其俗好勇”、“好武尚文”、“好勇尚儉”等等。近人對湖湘性格也有不少評說。19世紀60年代布政使李榕說湘人“氣太強”;19世紀90年代巡撫陳寶箴說湘人“好勝尚氣”;“五四”時期,陳獨秀在《歡迎湖南人底精神》一文中曾說:“‘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無論楊度為人如何,卻不能以人廢言。湖南人這種奮斗精神,卻不是楊度說大話,確實可以拿歷史證明的。二百年前底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艱苦奮斗的學者!幾十年前底曾國藩、羅澤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書生!黃克強歷盡艱難,帶一旅湖南兵在漢陽抵擋清軍大隊人馬;蔡松坡帶著病親領子彈不足的兩千云南兵,和十萬袁兵打死戰,他們是何等堅忍不拔的軍人!”民國22年國立清華大學考察團訪湘后提出的報告說:“一入長沙,即深覺湖南之團結力特別強……然同時亦氣量褊狹……吵嘴打架,貽屬常事,民風剽悍貽即如此?!?/p>

張朋園先生把湖南人的性格概括為:“綜合言之,湖南人個性堅強,凡事認定一個目標,勇往直前,不計成敗,不計利害,不屑更改;是一種‘不信邪’的‘騾子脾氣’,在中華民族之中,自成一地區性的性格。此種性格,由來已久,穩定而少變化?!奔氂^近代湖湘風云人物輩出,而敏銳、倔強、勁悍、儉樸則是他們共同的鮮明的性格特征??v觀曾國藩一生,我們不難發現他的確是一個脾氣倔,忍性重,吃得苦,不怕輸,有股蠻勁,爭強好勝的儒將,充分體現了湖南文化性格。

(二)湖湘理學的經世傳統

湖湘文化的鮮明特征之一,就是形成了理學與經世相結合的傳統。湖湘學人往往是既推崇理學,長于研討義理和修身養性;同時又重視經世,熱衷治國安邦的經世致用。

湖湘理學傳統源于兩宋時期,湖湘學派的創立標志著湖湘文化的形成。湖湘學派的奠基人胡安國、胡宏父子,均是理學造詣極深的學者,同時又倡導經世致用,表現出理學經世派的文化特征。如胡宏深入探討“性與天道”的理學主題,被清代學者全祖望評價為:“紹興諸儒所造,莫出王峰之上,其所作《知言》東萊以為過于《正蒙》,卒開湖湘之學統。”張栻是胡宏的弟子,他在理學研究方面比老師更有造詣,他構建了一個以太極、性、理和心為基本范疇的本體論邏輯結構,提出了“心理合一”的認識論思想體系,突出研究人性二重說,先察識后涵養的道德修養論等倫理思想,并將湖湘學派發展到最盛。因此后人將他和朱熹、呂祖謙并稱為“東南三賢”。

湖湘學派在宋學學派中,表現出重視經世致用的特色。胡安國畢生研制《春秋》,他認為:“《春秋》經世大典,見諸行事,非空言比。”胡宏主張為學應該“有體有用”,所謂“用”即是經世之用。張及其弟子們更重視經世致用,正如《宋元學案·岳麓諸儒學案》所謂“南軒弟子多留心經濟之學”,故而成就一批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有作為的經世之才。

元明時期,湖湘理學的經世傳統已被確立,并通過湖南岳麓書院為代表的書院延續辦學而深深扎根于湖湘文化的土壤之中。至明清之際,王夫之深受湖湘傳統影響,繼承發揚了宋代湖湘學派的學術思想,在人性論、知行觀及治經學、論史學以及經世致用等方面更直接弘揚了湖湘學派的學術宗旨。先于曾國藩出生的魏源、歐陽厚均等雖各有特色,但治學上都倡導“有體有用之學”。魏源等人編的《皇朝經世文編》就成為當時流行的經世巨著。

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上,曾國藩很自然地受到了湖湘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具有地道湖湘文化性格的儒將。盡管曾國藩的性格具有復雜性、多元性和多變性,但湖湘文化性格這一基本特質是一以貫之的。同時他也接受了湖湘文化經世傳統的熏陶,并且在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對其弘揚和發展。

三、良好家風的繼承

一個人生活生長的家庭環境對一個人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曾家良好的家風是曾國藩思想品德的淵源。曾國藩在繼承了曾家重視耕讀家風的基礎上并發揚它,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耕讀家庭的規范崇尚

清末,曾家家風無論在以封建儒學為中心的書香門第中,還是以勤儉為根本的耕讀家庭中,都是堪稱楷模的。曾國藩的高祖應貞(字元吉)終生以勤勞致富,常常告誡子孫:“勤儉立身”,“耕讀保家”。其曾祖父競希一生克勤克儉。祖父玉屏(字星岡)“少耽游惰”但卻能“立起身責”,“幡然悔悟”,“自是終身未明而起”,“講求農事”。由于他本人“早年失學,壯而引為深恥”決心讓其子孫讀書,獵取功名,因而對子弟督責甚嚴。曾玉屏治家極嚴,他創立了一些家規,要求家人必須遵守,例“男子耕讀,女必紡織”。他要求家人謹行八件事:讀書、種菜、飼魚、養豬、早起、灑掃、祭祖、敦親睦鄰;疏遠六種人:看風水的、算命的、醫生、和尚、巫道和做客賴著不走的。他還經常教訓自己的子孫“君子在下則排一方之難,在上則息萬物之器”“以儒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梢哉f曾玉屏的為人,治家都給青年時期的曾國藩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曾國藩對其祖父非常崇拜。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困苦于學,轉而發憤教督諸子,把光大門第的希望寄托在曾國藩兄弟身上。

出生于耕讀世家的曾國藩,良好的家風不僅成為他發憤讀書,追求名利的動力,而且成為他思想品德的淵源??梢哉f少時的家風造就了他一生的品行秉性。他也繼承和發揚了家庭傳統。他把家訓歸結為“早掃考寶書蔬魚豬”。早掃,就是早起和掃除;考就是祭祀,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之意;寶就是睦鄰,要做到鄰里之間“患難相顧”;書,指讀書明理;蔬、魚、豬也就是種菜、養魚、養豬。他把此作為家訓的內容之一,教育諸弟子侄,并希望世世代代守之。曾國藩嚴格要求自己,給自己訂出了“不晏起,勤打掃,好收拾”的戒條,也要求家中子弟皆以“貪睡,晏起”為戒,以“早起,灑掃”互勉。他嚴格要求子弟,主要是防止子弟們好逸惡勞,染上紈绔習氣。他強調“家中養魚、養豬、栽竹、種菜四事,皆不可忽”。這樣一來“一則上接祖父,以來相承之家風;二則望其處有一種生氣,登其庭有一種旺氣。”曾國藩后來雖為高官,但他仍然把其祖父星岡公“猶親自種菜收糞”那種農民質樸的思想傳給自己的子侄,堅持“書蔬魚豬”的傳統教育。

(二)耕讀家風的傳承發揚

在繼承先人的基礎上,曾國藩根據時代及家族生活方式、實踐活動內容的變化,構建了傳統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家訓體系,從而將中國傳統家訓特別是仕宦家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新發展有:

1.耕讀為本,耕讀優于仕。傳統仕宦家訓的內容主要是道德教化,“治生”、“制用”方面的訓誡很少,對田耕農作更是持鄙夷態度,如中國仕宦家訓的典范《顏氏家訓》要子弟潛心讀書,立志入仕,為的是不至淪為耕田養馬的“賤民”。曾國藩雖亦鼓勵子弟博取功名,但在耕讀與功名之間,他更強調前者,“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愿其為仕宦之家。”曾國藩的這種價值取向,既是對曾氏家族重視耕讀家風的繼承,也是對國勢衰微、世事混亂的現實狀況的反映,這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不失為仕宦家訓史上帶有先進性和革命意義的變革。

2.反對封建迷信,倡導經世濟用之學。勵志勉學是傳統仕宦家訓的重要內容之一。曾國藩認為先哲圣賢之言行皆可學皆學,但地、命、僧巫、祈禱則不能學,教導子弟要謹守“六惱”祖訓,拒斥封建迷信。他還強調學以致用的重要,反對夜郎自大,提倡子弟學習科學知識,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文化。他致書兒子要他們認真研習天文數學,洗刷自己不懂天文數學之“恥”。在給兒子的信中稱贊李鴻章辦洋務是“為中國自強之本,厥功之偉”,并表示自己要著手建立翻譯館,以有利于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他在家書中強調反對封建迷信,熱情倡導科學技術和洋務運動,這在科學技術和科學精神不甚昌明的封建時代是難能可貴的,契合了時代的要求,符合歷史的節拍,也給傳統仕宦家訓注入了一股新風。

3.勤政廉政,惠民利民?!皟€以養廉,勤政為民”的思想在傳統仕宦家訓中也有所見,但一般都停留于操作層面。曾國藩則從職業責任層面上來論述這個問題。他說:“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拯民溺救民饑之責”,有“為天下計,則必己饑己渴。一夫不獲,引為余辜”。之心,因而要把“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皆看成“我份內事”。他還用“墨子摩頂放踵”、“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周公一沐而三握發,一飯而三吐哺”等勤政榜樣教導子弟,這使其家訓教化生動而具體,綱常名教的內容有所淡化。繼承和弘揚儒家“仁民愛物、勤政廉政”的政治道德理念,并將之滲透到家庭道德教化實踐中,這是曾國藩家訓的一大特色。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承繼傳統精華、突顯時代特征是“與《顏氏家訓》相媲美的仕宦家訓的成熟著作,是中國傳統家訓史上帶有新時代特征的又一豐碑”。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對湖湘文化乃至整個近代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青年時代對曾國藩關于治學、理事要有恒而專的思想非常贊賞,并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信》中表示:“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曾國藩的家教思想對很多人、家庭產生了積極地影響,可以說《曾國藩家書》是與《顏氏家訓》相比美的仕宦家訓的成熟著作,是中國傳統家訓史上帶有新時代特征的又一座豐碑。

參考文獻:

[1]徐少錦,陳延彬.中國家訓史.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2]錢叔河.曾國藩往來家書全編.海南出版社,1997.

[3]馬道宗.曾國藩治家方略.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9.

[4]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岳麓書社,1992.

[5]曾國藩.曾國藩全集·詩文,大界墓表.岳麓書社,1987—1991.

[6]朱漢民,陳谷嘉.湖湘學派源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張朋園.中國現代化區域研究·湖南省.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860.

[8].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

摘要: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而復雜的歷史、文化和家庭的淵源。其一,曾國藩自幼就受教于儒家思想,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和家訓的影響,使他明白了儒士仁人所承擔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這可以說是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論來源。其二,曾國藩出生在湖南,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湖湘文化性格的“任性剛直”、“好勇崇儉”、“氣太強”等特征及湖湘理學的經世傳統,使得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湖湘特色。其三,曾國藩出生在重視耕讀的家庭,他們的家庭具有良好的家風和學風,這一點可以說是他家庭教育思想的實踐來源。

關鍵字:曾國藩家庭教育傳統文化湖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