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差異影響研究

時間:2022-03-26 09:18:14

導語:中美家庭教育差異影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美家庭教育差異影響研究

家庭教育有宏觀、中觀和微觀之分。微觀家庭教育即我們所說的傳統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長也就是家庭中的中年長者(其中心為父母親),對其子女以及其他年少者所實施的教育和影響。家庭教育有不同的階段,從生(包括胎教)到老,本文主要涉及是在青少年以及之前這個階段的家庭教育。中國的家庭教育有很多好的方面,我們培養的孩子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榮譽感、集體意識、吃苦耐勞的精神等,但我們的家庭教育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美國的家庭教育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但美國的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多負面的問題。中美家庭教育差異是多方面的,無論是教育目的、教育任務和內容,還是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既有宏觀層面,也有微觀層面,本人認為中美家庭教育最大差異是中國以應試教育為背景的“人才”教育,而美國是以素質教育為背景的“人”的教育。本文是想通過中美家庭教育差異化分析研究,尋找出美國家庭教育最核心、最精華的部分,來給我們的家庭教育帶來一些借鑒,給我們的人才培養帶來一些啟示。

1中美家庭教育差異

1.1目的不同

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指家庭培養人(主要是孩子)的總的規格和目標,其實質就是通過家庭教育活動和家庭教育全過程,要把人(主要是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制約;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制約;受被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制約;受家庭的根本利益等家庭因素制約。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特別是培養什么樣“人”的問題上是有根本性差異的,具體表現在:

1.1.1中國家庭教育的趨利性

中國的家庭教育“望子成龍”,父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前程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但父母并沒有為孩子量體裁衣,他們期望的“人才”往往并不一定是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目前中國的就業壓力很大,社會對人的需求層次越來越高,孩子進入社會以后,要想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和較高的社會地位,甚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從小好好讀書,長大爭取考入好的大學,以及繼續深造。在目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下,中考和高考已成為衡量孩子是否獲得最初成功的唯一尺度?,F在家長的觀念都很實際,家庭教育目的也很直白,趨利性很強。這個“利”就是培養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學,畢業能夠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現在的父母是按照考試需要、就業需求和自身價值取向來培養孩子,學??际裁?,孩子學什么;社會什么專業熱門、好就業,家長就選擇讓孩子學什么,根本不考慮孩子自身的特長、接受能力、興趣和愛好。當前很多重點大學自主招生考試考才藝,包括樂器、美術、舞蹈、講演、主持、圍棋、國際象棋等方面,家長為了孩子能夠提高進入重點大學的成功率,拼命要求孩子從小學習相關的才藝。北京市小升初擇優入校奧數屬于必考科目,家長為了使孩子能進入好的初中,也紛紛把孩子往奧數班里塞,完全不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或喜好。每年高考以后,家長幫助孩子選擇志愿成為分內的重要工作。以前經濟類、計算機等專業熱門,家長讓孩子主選經濟類、計算機等專業;近年來土木工程等專業熱門,家長又幫孩子主選土木工程等專業。我女兒小時候也學過鋼琴、美術、舞蹈等很多才藝,因為并不擅長或喜歡,最終都半途而廢了。

1.1.2美國家庭教育的隨機性

美國的家庭教育是“自由成長”教育,隨機性很強。家庭教育注重的是“望子成人”。這個“人”是社會的人,是父母量體裁衣,根據孩子的興趣、特長、能力,與孩子一道設計的平凡的“人”。近年來,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美國的就業壓力也是蠻大的,但就業的途徑是多渠道的。美國的大學也看重SAT(大學入學考試)成績,但不是錄取學生的唯一標準。所以美國的家庭教育跟大學入學考試、就業是沒有必然聯系的,它更注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現實生活的成功者、獲勝者,而不是一個虛幻的天才。另外,美國父母不把自己命運和孩子的前途捆綁在一起,他們的理念是把孩子看成是天生就有權具有各種情感和愿望的人,他們認為孩子希望自由的愿望是絕對的、不受限制的,孩子所有的一切情感和狂想、思想和愿望以及夢想和欲望,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并有權通過適當和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來。

1.2任務和內容不同

中國現代家庭教育的任務和內容包括德育教育、智育教育、體育教育、美育教育和勞動教育等五個方面,即“德、智、體、美、勞”。美國現代家庭教育是素質教育,它主要包括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智能素質、品德素質、法規素質、勞動素質和審美素質等諸多方面。從表面上看,中美家庭教育的任務和內容是有很多共性之處,但實質上,還是有很大差異的,主要體現在:

1.2.1中國家庭教育重智育輕德育

盡管中國家庭教育強調要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很大的出入。孩子上小學以后,大多數家長根據應試教育的要求把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智育教育上,把考試分數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建設和思想品德的培養和熏陶,從而導致了很多孩子心理素質差,無法面對挫折,高分低能,知識運用能力差。最近,呼和浩特市一名中學生領成績單后回家跳樓身亡,因為他的期末考試排名從全年級290名落到了600名。一紙成績單,毀了一個花季少年,這就是家長、學校過分強調學習成績忽視心理建設而導致的悲劇。前幾年看過一篇文章,介紹的是一位畢業分配到中學的歷史學博士因為不會教歷史課而被單位辭退的故事,非常令人痛心。作為母親我也深有感觸。孩子上學以后,每次考試考好了心花怒放,考砸了心情沮喪,心理承受能力弱。

1.2.2美國家庭教育重心理素質教育

美國家庭教育在強調各方面協調發展的同時,特別重視孩子的心理素質教育。美國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從自尊心和自信心開始的。家長并不是靠說教,抽象地教孩子自信、自愛和自強,而是體現對孩子的尊重。美國人碰了面,遇到家長帶孩子時,一般是與孩子先打招呼,而且是用跟大人交流的語氣和方式。大人不但要認真傾聽孩子講話,還常常蹲下來同孩子對話,使孩子感受到他們之間的平等關系。家長時常當眾表揚和鼓勵孩子,他們認為,孩子在享受成功的喜悅時會增強進取心,取得更大的成功。西方教育和心理衛生專家普遍認為,對待挫折的良好心態是童年時不斷受挫折和解決困難中學來的。家長為了提高孩子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鼓勵孩子參加棒球賽、“小鐵人三項賽”,激發孩子與強者抗衡的勇氣和信心。盡管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拿不到名次,但他們認為,培養孩子自強不息的意識和超越自我的精神最重要,鍛煉孩子在困境和挫折面前不低頭的堅強意志和性格是最重要的。

1.3觀念不同

中美家庭教育在觀念上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具體體現在:

1.3.1在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上

1.3.1.1中國家庭教育強調孩子與父母是附屬關系

中國家庭講究“父為子綱”,強調子女應對父母盡“孝”,父親在家中絕對權威,子女必須絕對服從。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可以左右孩子的一切,忽視孩子的想法,導致了孩子沒有主見。有的年輕人上大學選學校、選專業甚至找對象都聽任父母的安排,自己的事幾乎沒自己做過決定。

1.3.1.2美國家庭教育強調孩子與父母是平等關系

美國人認為人與人之間平等和尊重是天賦人權,因此父母與孩子保持平等關系,他們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和發言權。美劇《摩登家庭》里11歲的Manny告訴家長自己愛上了16歲的同校女同學,并希望父母帶他去女孩打工的地方向她表白,父母就非常正式地帶他去。盡管Manny的表白遭到了女孩的拒絕,這種平等的親子關系卻在孩子的頭腦中建立了強烈的民主意識。

1.3.2在對生命的認識上

1.3.2.1中國家庭教育強調安全

在中國,人們認為生命很脆弱,為了不讓其受到傷害,考慮到安全因素,家長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許多活動,對孩子過度保護,比如,因為怕出危險而阻止孩子參加夏令營;禁止孩子去同學家里聚會等,甚至對于有可能導致受傷的游泳、爬山等體育運動也極力反對孩子參加,導致了孩子經不起任何風雨,能力發展嚴重受到了局限。

1.3.2.2美國家庭教育強調挑戰

在美國,人們認為生命的可貴在于時間、地域的有限,因而生命體驗要多多益善,要讓其過程豐富而充實,向諸多極限挑戰。

1.3.3在對自己的認識上

1.3.3.1中國家庭教育強調正視短處

中國的家庭教育過分強調孩子要正視自己的短處,長處需要別人來說。誰要說自己好,小則是“自吹”、“不謙虛”;大則是“狂妄無知”、“目中無人”,算是品德有問題。短處說多了,尤其是當眾批評孩子,孩子容易自卑,自信心不足。

1.3.3.2美國家庭教育強調正視長處

美國的家庭教育強調孩子要正視自己的長處。家長總是先表揚、先肯定孩子,以鼓勵賞識為主。如果一定要說缺點的話,采用了很多技巧。人一想到自己,首先想到自己的長處,因此,培養的孩子自信心強。

1.4方法不同

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培養方法上存在很大差異,主要表現在:

1.4.1創造力培養

1.4.1.1中國家庭教育輕創造力培養

中國的家長比較輕視孩子的自主行為。孩子有點什么好奇心,家長往往置之不理;孩子要是做點什么不合常規的事,家長動輒教訓、嚴厲處置。因此,孩子的個性、好奇心受到了抑制,根本不敢嘗試具有挑戰性的事,孩子的創造力被扼殺在萌芽之中。這一點本人深有感觸,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曾經因為把姐姐玩過的玩具收音機給拆了,遭到家長痛斥,原因是沒能把完好無損的玩具留給在我后面出生的妹妹,拆玩具被認為是很“敗家”的行為。中國的家庭教育十分注重基礎學科理論教育,特別是那種有標準答案的以解決學科習題為重點的答題式教育,壓抑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在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上,我們的選手總能取得驕人的成績,但在一些創新性大賽上,我們的選手表現的就不盡如人意。2000年在美國舉辦了發明科技大賽,吸引了全球1200多名中學生參賽,在900多項獎項中,中國代表隊僅獲6項獎,非常發人深省。如果是考試我們孩子肯定是沒有問題,但是,在創造能力、動手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考查面前,我們的孩子顯得蒼白無力。

1.4.1.2美國家庭教育重創造力培養

美國的家庭教育重視孩子的自主行為。家長總能創造條件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相對自由的環境,讓孩子去實踐和探索。父母非常注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和心聲,總是設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鼓勵孩子自己動手解決問題,打破常規去“創造”。如果還是遇到上述拆收音機的問題,如果重新又裝上了家長肯定會表揚孩子;如果裝不上,家長會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一起和孩子把它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一次,自己再裝一次。家長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1.4.2獨立意識培養

1.4.2.1中國家庭教育輕獨立意識培養

中國家長事無巨細,大包大攬,很多是按照自己的設計和設想來改造孩子,大到個人志向,小到吃飯穿衣,無不唯家長之意為尊。中國家庭孩子從出生到4-5歲,有的甚至上小學之前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小時吃飯都是家長喂,基本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到了初中,有的甚至高中,孩子也不能管理自己,獨立性很差。許多八零后的年輕人甚至成家以后還需要每天父母到家里來幫忙打掃、做家務。

1.4.2.2美國家庭教育重獨立意識培養

美國的家長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不按自己的設想改造孩子,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寬松的生長環境,讓孩子在自己的選擇中長大。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與父母分室而居,有時父母花錢顧人看孩子,兩口子出去下館子、看電影;孩子很小就自己吃飯、自己穿衣,盡管做得不好,父母也袖手旁觀,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甚至孩子很小就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所得,學會理財。這種方法培養出的孩子很自信,獨立性很強。

2中美家庭教育差異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原因

2.1社會歷史原因

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家庭教育作為家庭重要的功能,與這種發展變化緊密相連。中國的家庭教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已成為社會文明傳承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家庭教育得到了繼承和發展,而每種社會形態,其目的、特征也是不同的。中國是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封建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主體,家庭及其成員是國家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從國家出發,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建設者,促進社會進步和國家富強。美國自1776年建國,僅有200多年的歷史,歷史雖短,但目前是全世界擁有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最雄厚的物質力量的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家庭教育目的是從個人實際需要出發,從追求家庭根本利益出發,為家庭培養“成功者”和“獲勝者”。中國和美國的社會制度不同,歷史形成的原因不同,造成了中美家庭教育的目的以及任務和內容的差異。

2.2文化原因

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文明古國,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璀璨奪目的中國傳統文化。從文化的源頭上講,錢穆先生認為文化有三種類型: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和商業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典型的農耕文化。它的特點:一是強大的生命力;二是倫理政治型文化;三是以儒、道文化為主體,其他文化為補充的多元文化結構;四是重人文輕科學的文化傾向;五是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義利關系”是文化價值體系的核心。農耕經濟和家族本位這兩條主線貫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是中國文化的兩個根,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外在和內在因素。一般認為,真正的美國文化是從十九世紀末特納的“邊疆學說”開始的,美國的西進運動,創造了美國特有的“夢文化”。從文化的源頭上講,是希臘文明,清教主義、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構成了美國文化的三大要素。美國的文化是典型的商業文化。它的特點:一是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的結合;二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三是主流文化與邊緣文化的磨合;四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匯合;五是階級文化與種族文化的組合;六是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彌合;七是外交文化與內政文化的配合;八是個人主義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聯合;九是熔爐文化與多元文化的整合。在美國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清教主義成為美國文化的根,個人主義成為美國文化的魂,自由主義成為美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綜上,從中美兩國文化的類型、源頭、特點和根基等分析,中美文化都有強大的生命力,都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但中國文化強調家族本位,家長就是一家之長,君權就是家長權的擴大,忠就是孝的延伸,而美國崇尚個人本位,強調個性自由和個人奮斗,個人主義價值觀是美國發展成為世界最強國家最重要的原動力之一;中國文化重人文科學、輕科學文化,導致了中國自然科學長期落后,而美國文化重科學文化、輕人文科學,造就了美國一躍成為首屈一指的世界強國。由于中美兩國文化的差異,致使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等諸多方面存在很多的不同。

2.3經濟原因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近幾年來,雖然國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還很不平衡,經濟實力、科技發展水平、人均收入等諸多方面與美國比,還有非常大的差距。就家庭教育而言,中國的城市好于農村,而對一些低收入家庭特別是一些弱勢群體家庭,家庭教育面臨了很大的問題。有些家庭由于家庭環境、家庭條件等問題,家庭教育根本上不可能按照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和形態進行,甚至有些家庭教育不可能達到完整和全面。

3中美家庭教育差異對人才培養的影響

通過上述的分析和探討,我們看到正是由于中美家庭教育差異存在,造成了中美兩國培養人才的結果有很大不同。為什么美國有那么多大師級的人物,那么多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其中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盡管中國家庭教育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與美國的家庭教育相比仍然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而正是這些不足直接導致了我們培養的“人才”在很多方面是有欠缺的,或者說是致命性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3.1缺乏創造力

哈佛商學院特里薩愛玫唄教授認為,創造力有三個組成部分:專業性、創造性思維技能和動機。中國家庭教育培養的孩子知識面窄,比較關注考試科目的學習,其它非考學科不感興趣,忽視藝術、審美等知識的獲得。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敝袊募彝ソ逃囵B出的孩子習慣被動地接受別人的觀點,不敢質疑權威,沒有探索精神,缺乏挑戰意識,不能突破傳統的束縛,無法擺脫線性、平面的思維局限,從而有三維甚至多維的想象,也就不可能具有創新性思維?,F在的家庭教育比較功利,培養的人沒有全心全意投入到科學事業,使命感差。

3.2缺少自信心

中國的孩子總感到缺點什么?缺的其實就是自信心。自信心欠缺,最終歸結到我們的孩子綜合能力欠缺?,F在的孩子成長歷程基本上從家到學校,只注重書本知識的獲得,社會實踐很少,社會閱歷欠缺,社會經驗不足。孩子長大走向社會以后,由于學校本身與社會脫節,造成孩子適應生活的能力差,到了工作單位沒有幾年的實踐培養,無法適應單位工作。

3.3獨立意識欠缺

中國的孩子從小就依賴于父母,除了學習以外,其它事基本都是家長包辦。長大成人以后,沒有主見,大事小事也不得不請示父母,希望家長給出意見。有的孩子結婚以后還跟父母一起過,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家庭教育的結果,造成了中國的孩子立事太晚,獨立意識太差,導致了我們很多孩子大學或研究生畢業以后,到了用人單位沒有幾年時間勝任不了單位的工作,更不要說單打獨斗承擔一些重要的工作。

3.4動手能力差

中國家庭教育這種重應試的結果造成了我們很多的孩子大學畢業以后,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很差,簡直就是“高分低能”。前面提到的歷史學博士教不好初中歷史課,最后被用人單位辭退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我認識的一位理工男,在大學學習成績非常突出,但組成家庭以后連簡單的換燈泡都不會,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3.5心理承受能力弱我們的家庭教育培養出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抗挑戰、抗挫折的能力弱。因為考試沒考好得病、自殺的案例時有發生。上世紀80年代初,被渲染的中國科大少年班的天才神童寧鉑,長大后一直無法面對生活和社會的壓力,最終在2002年選擇了出家的道路。

4結語

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每個人能否成才,既有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方面面因素,又有個人自身努力的結果。而單從教育而言,中國要想在人才的培養上立于不敗之地,培養許多大師級的人才,培養更多的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關鍵在于中國的家庭教育,包括學校教育應向美國學習,走素質教育之路。

作者:周海昕工作單位:營口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