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家校共育新思考

時間:2022-03-26 09:59:43

導語:大學生家校共育新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家校共育新思考

一、家庭教育對“90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影響

家庭是人的第一課堂,也是終身的學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更是終身的教師。因此,即使子女已經長大成人、步入大學校園,家庭教育依然對他們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家庭教育已經成為高校促進“90后”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絕大多數“90后”大學生在家庭教育的影響和引導下,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發展,對高校教育體系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1.“90后”大學生對父母具有更強烈的依賴感,決定了家庭教育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在大學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具有很強的情感性。人從出生到成年,多數時間是在家庭中與父母度過的,與父母在血緣上的天然聯系,使得子女的成長成才時刻凝結著父母的心血與辛勞。父母對子女而言,不僅負責物質上的供給,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撫慰、精神上的支持和人格上的引領。因此,許多子女包括大學生潛意識里把父母作為自己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模范,他們模仿父母的思想、語言、行為方式和習慣,甚至成為父母的翻版,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這個意思。當前,絕大多數的“90后”大學生是獨生子女,獨立生活、獨立學習的能力較差,他們無論在心理上、精神上還是現實生活中,普遍對家長具有強烈的依賴性。也就是說,絕大多數“90后”大學生對家長的依賴性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他們對家庭教育的信任度。此時,如果學校與家長及時溝通,對“90后”大學生在“做人、成才”等方面進行協同一致的教育引導,鼓勵他們努力適應大學生活,熱愛新集體,把對父母的眷戀之情轉化為學習動力,那么,對于“90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2.父母對“90后”大學生的關注更深更細,決定了家庭教育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因為絕大多數的“90后”大學生是獨生子女,都是在“6個父母”(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呵護下長大,他們被家人視為掌上明珠、心目中的小皇帝,甚至成為家人對實現未來某種目標追求的精神寄托。因此,“90后”大學生的家人尤其是父母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在乎自己孩子的成長成才。據筆者對廣西大學1000多名“90后”在校大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認為父母“對自己關心得很細膩,感覺很好”的占73%;父母“對自己管理的范圍多、涉及內容多”的占56%。由此可見,“90后”大學生的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教育管束得更深更細更全面,大到如何培育踐行“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生奮斗目標、政治立場、道德修養等,小到如何跟同學朋友相處、行為舉止、飲食起居、穿衣打扮等,父母都會不厭其煩地進行解疑釋惑,希望通過遠程教育,引導子女遵循自己的教育方向和目標,做父母的乖孩子、學校的優秀學生、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人才。父母對“90后”大學生各方面教育甚至干涉得更深更細更全面,看似面面俱到、對學生約束過多過嚴,可能會影響學生開闊眼界、創新思維,實際上,正是父母全面細致、無微不至的教育滲透,有效彌補了學校施行重點關注教學質量這一模式單一化的教育體系的缺陷,對于引導“90后”大學生培養和確立正確的“三觀”、加強道德修養水平、學會為人處世等關乎他們將來順利融入社會的決定性因素,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

3.“90后”大學生與父母接觸溝通頻率較高,決定了家庭教育具有較強的持久性。“90后”大學生的父母大多為“60后”出生,他們是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受到國內外社會環境多元化文化影響最深刻的群體,他們大多數也比較年輕,也比較容易包容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因此,“90后”大學生的父母大多會考慮與子女做朋友,耐心傾聽子女的心聲,愿意站在平等的立場上與子女交心換心,通過子女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開展家庭教育,由此深得子女的歡迎。高頻率的接觸溝通,使父母有更多的機會灌輸自己的教育理念;高頻率的接觸溝通,也使家庭教育在內容上的反復性更強,使得“90后”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踐行家庭對自己的教育。

二、當前“90后”大學生家庭教育出現弱化趨勢

盡管當前“90后”大學生家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發展總體趨勢良好,但從筆者近期開展的調研情況來看,隨著現代化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需求人才標準越來越高,而社會多元文化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大,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單一化和日趨開放化,加上部分“90后”大學生父母教育觀念僵化,進而造成了家庭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作用出現弱化,跟不上時展的需要,并且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家庭教育的弱化趨勢,理應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充分重視。

1.父母思想認識有偏差,發揮家庭教育主動性不夠強。大部分家長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事情,學校只負責學校教育的部分,當子女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時,他們就順其自然地接受家庭教育弱化這個事實,認為很難通過其他途徑進行彌補。主要表現為兩種思想偏見:一種是使命完成論。受傳統教育制度、教育觀念的影響,長期以來,大部分家長和學生都把應試教育當成一種主要的教育方式,把家庭教育狹隘地理解為單一的智育,把成績放在第一位,過分關注子女的應試能力,而忽視了德、體、美、勞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許多“90后”大學生父母認為,只要子女進入了大學,就等于實現了子女人生目標的一大半,作為父母負責督促學習、提高子女應試能力、順利通過各種考試關卡的任務就已經完成,至于引導和促進子女在高校成長成才,是高校的責任。沒有認識到大學是把學生培養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這一教育目標,不但需要高校的科學教育管理,更需要家庭教育的輔助。另一種是物質滿足論。受我國教育體制發展的影響,大部分“90后”大學生的父母都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這一部分父母的知識往往跟不上時代的需要,更不容易跟上現代大學的教育步伐和大學生的發展步伐,他們往往在家庭教育上表現出力不從心的現象,為此,他們大都以滿足子女的物質需求來彌補自身在教育方面的不足。甚至有少數父母認為,我們父母惟一的任務就是負責賺錢供你上學,你作為子女花了父母的血汗錢,就應該好好做人、努力學習,以成為社會優秀人才、將來功成名就等成績來報答父母。這樣雖然能滿足子女的物質需求,卻無法滿足孩子的精神和親情需求,不能幫助孩子解決思想上、感情上的困惑,必然會影響“90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制約他們順利成長成才。

2.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欠科學,發揮家庭教育優勢不明顯。當前,之所以造成“90后”大學生家庭教育的弱化,很大一個原因便是高校作為大學生教育管理體系中的主導者,他們忽視了家庭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管理模式中缺乏激發家庭教育積極性主動性的機制。一方面,教育管理模式單一化。在具體的實際操作層面上,高校的教學管理模式出現高高在上的壟斷趨勢,認為對于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學校是“主”,家庭是“客”,客隨主便,高校只管講規定、提要求,強迫家長服從和配合,而忽視家長的意見建議,家長缺乏自主權、選擇權,一旦教育出現失敗,學生沒有達到學校的教育管理目標,又強詞奪理地認定是家庭教育不配合、不發揮作用,這種單一化的教學管理模式,既打擊了家長的積極性,也抑制了家庭教育的創新發展。因此,90大學生大多處于18至22歲之間,他們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階段,也正處于心理成熟定型階段,單靠高校模式化、制度化和大眾化的教育引導,不一定能滿足每一名學生的需求,需要依靠家庭教育予以補充教育引導。另一方面,與家庭之間溝通簡單,工作沒有做到個性化服務,不能很好地利用其突出的教育資源優勢,不能很好地發揮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社會大環境負面影響加劇,對家庭教育造成較大沖擊。一方面,社會大環境對父母的沖擊影響了他們開展家庭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21世紀,我國已進入不斷進步的大變革之中,階層分化進一步明顯,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地區發展不平衡。每一個家庭都面臨更多的問題和困難,尤其是“90后”大學生的父母,多處中年階段,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顧年邁的父母,又要教育培養子女,生活壓力、工作壓力都很大,而對子女的精神和感情生活的關注則相對減少。因此,在家庭教育上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個別父母甚至認為“兒大兒世界”(即兒女長大了,世界屬于兒女們),子女進入大學,已然是成年人,知識儲備充足,心理成長成熟,處世經驗有基礎,具備了一定的獨立生活能力,應該放手讓他們自由發展,為今后步入社會積累能力基礎。另一方面,社會多元化發展對大學生的沖擊影響了他們接受家庭教育的效能。大學生進入高校后,相對于枯燥無味的中學生活而言,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宿舍的社區化管理、食堂的社會化經營,迫使學生必須自己動手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務,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社會現實生活的感受。同時,生活空間的擴大,讓大學生的交往圈得到了放大,他們可以結識許多新朋友,并且在交往中不斷磨煉、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同時,高校校園文化生活形態的社會化發展趨勢也很明顯,比較普遍的現象是網絡的普及,在缺少父母監督的情況下,許多“90后”大學生迷上了網聊、網游、網購甚至上網成癮,整天“宅”在宿舍里上網,不但荒廢學業,還導致社交面越來越窄,甚至與父母之間的親情疏離,因而對家庭的依戀程度呈下降趨勢,也影響和約制了他們接受家庭的教育。

三、積極發揮家校共育優勢,努力促進“90后”大學生成長成才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聯系與溝通的機制,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發[2004]16號)。《意見》給大學生家庭教育提出了發展的政策引導。高校作為大學生尤其是“90后”大學生教育體系中的主導者,理應承擔起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努力引導大學生家庭教育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1.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家校雙方的責任意識。要通過政策宣傳、理論研究、現象分析、能力培訓等方法,警醒高校教育管理者,“90后”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僅僅依靠高校的基礎教育和單一式管理是不夠完善的,必須尋求多方合作。尤其要引導高校教育管理者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加強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成才、成功道路的積極作用,通過加強家庭教育來完成學校的教育目標,建立一種互幫互助的家校教育模式,以實現育人大計。要通過定期聚會交流、通訊溝通等形式,加強對“90后”大學生父母的宣傳教育,幫助他們充分認識到,家庭作為一種婚姻血緣性的組織,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始終存在,認清自己在培育子女成長成才中的重要使命,以此激發他們積極加強對子女開展家庭教育的熱情。要引導“90后”大學生父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無論是子女在校期間,還是寒暑假在家期間,經常主動地與學校和子女聯系、交流、溝通,了解子女思想、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情況,及時開展深入細致的家庭教育,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促進子女成長成才過程中的作用。

2.健全家長培訓機制,提高家長教育能力。父母是大學生家庭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家庭教育成效如何,不僅取決于父母的學歷層次和職業,父母自身素質及掌握家庭教育實施方法和技能更為重要。因此,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教育體系的主導者,高校要通過各種渠道,幫助家長提高開展家庭教育的能力。比如,利用父母送孩子上學的機會,舉辦“家長課堂”,讓父母全面了解學校教育體系運轉方式方法,并與學生父母溝通交流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達到共同合作為學生全面發展服務的目的。此外,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運用視頻教學系統,由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通過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的對比、家庭教育要避免的誤區、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以及作為學生家長應該如何當好“助教”配合學校教育培養子女成才等方面與家長進行交流。通過加強對大學生父母的教育培訓,引導他們進一步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創新家庭教育方法途徑,不斷提高開展家庭教育的能力,為子女成長成才增加助推力。

3.構建信息溝通平臺,實現家校共育良性互動。受空間、時間條件的制約,當前實施家校合作加強對“90后”大學生的教育最大的現實障礙就是雙方之間的溝通。因此,高校應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建立健全一個可供學校與家庭之間溝通的信息交流平臺,積極鼓勵家?;樱鉀Q傳統家校合作中過于單向性的問題。比如,可以利用“90后”大學生喜歡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心聲,越來越多的學生父母也喜歡通過網絡來發表自己對學校教育的看法,開設“家校微博”“家校微信”,構建家長、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學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平臺,積極鼓勵家?;樱瑥亩苿蛹倚:献饔行缘奶岣?。當然,目前仍然有相當數量“90后”大學生來自偏遠欠發達地區,網絡無法覆蓋,或學生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而不能熟練運用微博、微信,學校定期給學生父母寄送書信,為父母開展家庭教育提供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鼓勵家長來信探討開展教育的方法途徑。同時,建立《家校聯系卡》,學校定期反映學生在學校的行為表現,家長定期反映學生在家里的行為表現,為雙方有效開展教育提供合理性建議。通過雙方的經常性溝通交流,有效實現家校共育的良性互動。

4.建立合作長效機制,促進家校共育模式新發展。建立完善的家校教育模式,必須建立健全一個行之有效的機制,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發揮家長在學生成長成才教育體系中的積極作用,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學融為一體,以實現家校合作共育模式效果的最大化。一個做法是學校為大學生家庭教育制定制度性文件,使家庭教育有法可依。并成立相應的家庭教育服務機構,協調各業務部門同心協力,把各項協調工作落到實處,共同做好大學生家庭教育工作,努力做到不讓任何一個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掉隊。另一個做法是建立家長委員會制度,每一個班級成立一個委員會,每個學期在委員會中推選部分家長作為委員會委員,負責其子女所在班級的管理工作、監督工作和評價工作,必要時參與到學校的管理工作,鼓勵家長為學校的發展獻言獻策,幫助學校制定教學計劃。每個學期邀請委員會委員到學校參觀學校的教學進展,檢驗學校的教學成果,學校負責所有的費用。同時,委員會委員有權力組織其他家長針對學校的教學方法提出意見,家校共同為學生的成長、成才而努力。此外,定期舉辦“十大文明家庭”“十大優秀家長”“十大孝子”等有利于激發學生與家庭之間互動積極的活動,以推動家庭教育深入開展??傊咝R浞职l揮家庭教育的優勢,建立一種符合“90后”大學生成長成才所需要的新型家校合作共育模式,切實推動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作者:黃文靜工作單位: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