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對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啟示

時間:2022-10-17 04:01:56

導語:積極心理學對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積極心理學對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啟示

學前兒童時期是個體生長、發育、身心發展相對比較迅速的時期,也是非常容易接受環境影響和教育的時期。家庭是學前兒童最早接觸的環境,也是兒童早期生活的基本環境,因此,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是實施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兒童的成長起著至關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學前兒童的教育,然而,由于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尤其影響了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一、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高期望重智力,忽視心理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要求,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但由于教育觀念的因素,一些家長對學前教育的認識也存在著偏差。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提早對孩子進行教育,過分追求灌輸知識和訓練技能,重視學前兒童的早期智力開發,他們讓孩子過早學習數學、認字等文化知識,甚至不顧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給孩子報各種興趣輔導班,學前兒童失去了本該有的美好童年。這樣,過高的期望造成了過高的壓力,重視智力的發展忽視了情緒、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影響了其心理健康的發展,不利于學前兒童身心全面發展。(二)行為導向錯誤,忽視積極品質。學前期是兒童自我概念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而這個時期最直接的影響是父母,父母的行為導向和暗示起著重要的作用。積極的行為導向和暗示,對兒童起到積極的作用,不良的行為導向和暗示給兒童帶來消極的影響。很多家庭缺乏對孩子的鼓勵和表揚,忽視學前兒童積極的品質,消極評價使學前兒童形成錯誤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導致他們對事物的認識缺乏正確性,甚至影響兒童今后的發展。因此,父母的觀念和行為導向對兒童的影響很大,忽視積極品質而助長消極品質,影響心理健康發展。(三)教養方式不合理,忽視家庭氛圍。家庭教養方式主要包括專制型、溺愛型、民主型等。目前,父母經常對子女采取溺愛和專制的教養方式,或者聽從兒童安排,一味遷就兒童,這樣助長了兒童的任性和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的人格特點,或者家長以長輩身份命令兒童,讓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兒童缺乏自主性,而且以嚴厲的方式對待兒童,這種不尊重兒童的教養方式,給兒童營造的是一種消極的家庭氛圍,長此以往,不僅會使兒童內心產生壓力和恐懼、焦慮等消極情緒,而且會使兒童產生自卑感等不良品質,不利于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二、積極心理學理論對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啟示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的主要內容。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美國興起的心理學思潮,目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相對比較分散,主張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主要內容大概分為以下三個方向:1.積極的情緒領域。積極的情緒強調主觀層面上的積極的情緒體驗,例如幸福、樂觀、快樂、希望、滿足等積極情緒。積極的情緒領域最有影響的研究是“拓展-構建”理論,“積極情緒能擴建個體的行為或思想,還能幫助個體建立起長遠的、有利于個人未來發展的資源(包括身體資源、智力資源和社會性資源等),而消極情緒的作用則相反”??傊?,人要以積極的情緒面對問題,積極的情緒有利于人們長遠的發展。2.積極的人格領域。積極的人格主要指個人層面的積極方面和積極品質,特別是研究人格中關于積極力量和美德等積極品質,并主張要以一種更具開放性和欣賞性的眼光看待人類的潛力和發展能力??傊?,積極的人格有利于預防消極品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發展。3.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領域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積極的人格有密切的關系,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都影響著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人格的形成。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主要指建立積極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形成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二)積極心理學理論對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啟示。1.重視心理因素,培養積極情緒。美國心理學家弗瑞德克森認為,“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為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提供充足的能量,讓個體思維更活躍、認知更全面、反應更靈敏”。因此,我們應該重視積極情緒等心理因素的發展。首先,家長要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既要重視兒童智力發展,也要根據兒童的能力和興趣給予適當的期望,重視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其次,家長應調節好自己的不良情緒,避免影響兒童,并以積極的態度理解和對待兒童的消極情緒,幫助兒童正確表達和發泄消極情緒,增加他們積極的情緒體驗。最后,家長也要創造情境和機會滿足兒童的需求,給予他們更多的肯定與認可,培養他們積極的情緒體驗。2.重視積極品質,客觀評價兒童。積極心理學主張以欣賞性的眼光挖掘人的潛能,重視人的積極品質方面,這也有利于預防消極品質的出現。因此,家長要重視兒童的積極品質,客觀評價兒童。首先,家長要注意觀察兒童的行為表現,除了發現問題,更要相信兒童的能力,挖掘兒童的優勢,用積極的方式鼓勵和表揚他們。其次,家長要樹立正確的評價觀,考慮每個兒童的需要、性格、能力、學習方式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客觀評價兒童,幫助兒童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樹立自信心。最后,家長要創造條件使兒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自己原有水平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進而塑造積極的人格。3.轉變教養方式,創設積極環境。對于學前兒童來說,家庭環境是除幼兒園外影響其身心發展的重要組織系統。研究發現,積極的家庭環境可以減少情緒行為問題的出現。由此可見,學前兒童所處的家庭環境會影響其情緒和人格。因此,家長應該為兒童創設積極和諧的家庭環境和氛圍。首先,家長應轉變教育觀念,采用民主型的教養方式,尊重和理解兒童,給兒童自由發展的空間,不遷就和溺愛兒童,與兒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其次,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相互關愛,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并多向兒童傳遞積極的情緒,為兒童樹立良好的榜樣,讓兒童心理上感到安全和愉快。最后,家長要加強與幼兒園的密切合作,了解兒童在幼兒園的情況,共同商討教育對策,家園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兒童的發展。這樣,給兒童創造一個民主、接納、溫暖、和諧、愉悅的積極的家庭環境,幫助兒童形成健全的個性和健康的心理。

三、小結

學前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前兒童的身心全面發展,學前兒童家庭教育亦是如此,心理發展更不要讓兒童輸在起跑線上。積極心理學的出現讓我們開始從新的角度審視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改善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撐,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啟示作用。因此,將積極心理學理念運用到解決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問題上,重視學前兒童心理因素的發展,培養學前兒童的積極情緒和積極品質,創設積極的家庭氛圍和環境,促進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作者:王萍 單位:嶺南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馬甜語.積極心理學及其應用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