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編輯繼續教育改革研討

時間:2022-01-13 10:31:19

導語:學術期刊編輯繼續教育改革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術期刊編輯繼續教育改革研討

摘要:期刊的轉企和轉型給學術期刊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當下的繼續教育制度不能給編輯注入更多充實和新鮮的養分,難以應對時代的挑戰。為了讓學術期刊編輯向“一專多能”的學者型編輯轉變,必須對繼續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使之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真正達到培養和塑造全能型編輯的目的。

關鍵詞:學術期刊;編輯;繼續教育;改革

2008年,新聞出版總署頒布并實施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管理規定》[1]對繼續教育做出了明確規定:編輯出版人員每年參加不少于72學時的繼續教育培訓,作為出版職業資格登記、責任編輯注冊的必備條件[2]。筆者自擔任責任編輯以來,每年都參加編輯業務學習,頗有感觸:如今的編輯培訓與以往相比內容更加豐富,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用同一標準規范不同專業領域的編輯,知識體系更新緩慢,內容覆蓋面廣但重點不突出,理論性強但缺乏實踐鍛煉。在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編輯缺乏個性與活力,也缺少競爭力;因此,筆者認為學術期刊編輯繼續教育應當改革。

1當前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

新聞出版總署將繼續教育作為職業資格登記和責任編輯注冊的必備條件,目的是培養合格編輯和塑造優秀人才;但是,當前的繼續教育同質化嚴重,未能與職業發展相結合,編輯缺乏接受再教育的積極性,使得接受繼續教育僅成為獲取學時的手段,而不是培養人才的途徑[3]

1.1培訓機構供過于求,資源缺乏整合

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倡導加強科技期刊建設與創建精品期刊,各機構舉辦的編輯培訓班逐漸增多。2015年40余家單位申報的140項新聞出版方面的培訓班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準,有72個項目培訓在2期以上;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打著政府機構的牌子”,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培訓機構組織的培訓班。這些鋪天蓋地的培訓班培訓內容大同小異,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容易導致編輯過度消耗精力卻學無所獲。

1.2培訓內容缺乏層次和針對性

期刊編輯群體組成比較復雜,多為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如醫學、英語專業,計算機、大眾傳媒及市場營銷等。為了迎合大眾口味,培訓內容“面面俱到”,這種“撒網式”的繼續教育看似兼顧所有的編輯,卻忽略了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由于學術期刊承載著積累并展示人類科研成果、促進學術交流的功能,因此必然賦予編輯特定的職業特征———專業性、廣博性和創新性,而現在的繼續教育并未考慮編輯職業規劃,使得編輯學無所長,術無專攻,被外界貼上“職業萬金油”的標簽。

1.3編輯缺乏學習積極性

據筆者觀察,目前仍有不少編輯未按要求完成學時或未參加繼續教育。其原因有二,一是他們認為現在的培訓內容無針對性,未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與其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參加培訓不如改稿子來得實際,因此缺乏學習興趣。此外,由于學術期刊編輯普遍學歷較高,自我感覺良好,對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其二,上級部門對學術期刊的支持力度不夠,他們中的大多數認為編輯工作就是對文稿加工處理,每天只要埋頭苦干就好;因此,盡管很多編輯部掛靠資源充足的醫學院校,但所獲的培訓經費卻有限,有些編輯還要自己出錢參加培訓,自然就不樂意參加。

1.4培訓手段單一,途徑不夠靈活

目前繼續教育以面授為主,網絡為輔。面授教學有利于編輯與教師面對面交流,但增加了人力、財力和時間成本;網絡培訓省時、省力,同時有發揮資源共享的優勢,但缺少互動交流和監督管理機制。此外,編輯由于各種原因不一定能保證按總署規定的時間參加學習,而繼續教育的目的是讓編輯不斷學習以達到自我完善和提高;因此,無論采用怎樣的形式教學,途徑如何,只要有利于編輯業務及綜合素質提高的都可納入繼續教育范疇。

2繼續教育改革應符合現實需求

學術期刊的誕生是為了推動學科發展,促進學術交流,如何讓學術期刊更好地發揮這一作用關鍵在于期刊主體———編輯的能力和素質。作為學術期刊的編輯,除熟悉編輯業務知識,還要涉獵廣泛的專業知識,更應具備高尚的學術道德,才能在期刊發展中擔負起引領學術潮流的重任;因此,對學術期刊編輯培養要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既注重理論學習,更強調實踐經驗,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背景的編輯按需施教,以集中有效資源,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4]。

2.1規范學術出版行為

近年來,各種學術不端行為,如剽竊、抄襲、篡改、編造等頻頻發生,不僅浪費了學術經費和資源,更敗壞了學術風氣,阻礙了學術進步,尤其在國際社會上造成了惡劣影響。很多編輯認為這些學術失范行為只有靠作者自身提高思想和道德修養才能杜絕;然而,學術出版是學術研究的出口,編輯作為學術期刊的把關人,在過濾學術信息、推動學術創新、杜絕學術腐敗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繼續教育要加強編輯對規范學術出版行為的重視度,提高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辨別能力。雖然目前有很多檢測學術不端行為的軟件,但有“經驗”的作者會利用軟件對抄襲的內容進行文字修改。對于這些漏網之魚,要讓編輯學會運用專業知識、檢索系統和循證醫學思維對文章的內容和價值做出判斷,以及發現作者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時予以正確處理。

2.2重視頂層設計,突出學科特性

所謂頂層設計,就是從全局出發,對各要素進行系統規劃和資源配置。當前,繼續教育課程無序、沖突、重復、割裂和紊亂都是缺乏頂層設計的表現[5]。筆者認為,新聞出版總局應根據職業發展和期刊特色規劃培訓內容,既注重編輯業務培訓,又兼顧學術評價力的提升[4,6]。比如增加醫學統計學、科研設計、編輯審稿能力提升的培訓以及相應學科的專業知識培訓,先由總局對資源進行整合和篩選,原則上主辦單位只能申報1項內容,再將初審通過的內容在網上公布,編輯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水平、專業背景和興趣愛好選擇培訓項目,然后由總局結合網上投票,優化內容,選出最能符合編輯需求的培訓。課程結束后對授課內容進行調查評估,適時調整下一年度的培訓計劃。

2.3激發學習興趣

繼續教育應從“教師講,編輯聽”的模式轉變為“編輯為主導,教師從旁指導”的模式,才能激發編輯學習的積極性、求知欲和創造性。以選題策劃為例,不少培訓班都是由教師向編輯灌輸基本概念,編輯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倘若讓編輯參與到策劃實踐中來,比如說圍繞某個專題,闡述自己在實際工作中是如何收集、分析、篩選信息并進行選題、策劃和組稿的,再由教師進行點評。這種鼓勵編輯主動參與的授課方式,有利于培養編輯獨立思考、信息捕獲和創新思維能力,同時給不同期刊的編輯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7]。此外,在網絡教學課程的研發和設計中,應融入社交媒體,加強交互性和實時性,在授課中方便編輯與教師、編輯與編輯之間實時溝通交流,克服編輯在學習中產生的無趣感和懶散行為。

2.4加大對繼續教育的經費投入

有些機構收取的培訓費用過高,導致編輯無法參加與教育經費缺乏有一定關系。國家和地方政府應統籌各方力量尋求經費支持,加大對繼續教育課程的開發,以保障繼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梢蚤_辟的途徑有[8]:1)編輯部所在的單位或企業按職工的工資交付一定比例的經費以保障職工能參加學習培訓;2)從納稅額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費用作為“教育發展基金”,作為學會、協會、培訓機構的經費資助及課程調研;3)編輯部或期刊社同時應積極努力尋找經費來源,比如說與高校、醫院的科研機構合作,參與科研設計、論文修改,或與企業聯合舉辦學術研討班、醫學論文寫作班,自食其力,籌措經費。

3繼續教育獲取的途徑

獲取學時不是繼續教育的目的,而是途徑,提升編輯人員的綜合素質才是最終目的,只要有利于實現這一目標的任何學習都可列為繼續教育。至今,已有不少學者提到獲取繼續教育的途徑,如參加學術會議、撰寫編輯學論文、在職攻讀學位、舉辦學術沙龍等[9-10]。

3.1參加專業學術會議

新聞出版政府部門除鼓勵編輯參加編輯出版類的學術研討會外,更應大力支持他們參加本專業的學術會議,從而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了解該領域最新的學術動態和科研成果,把握期刊報道的方向。此外,編輯更應爭取機會做專題報告,發表自己對本領域學科的見解,通過自我展示不僅獲得專家的關注和認可,還可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當編輯與專家能處在同一水平平等對話時,專家更愿意將高質量的稿件投向該刊。參加專業學術會議同樣可獲得學時,比如對于參會者計8學時,投稿者計10學時,文章被選作大會發言或者壁報展示可計15學時,等等。

3.2深入臨床科研一線

學術期刊作為學術交流的平臺,對學術思想、學術方法和科研成果的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編輯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豐富實踐經驗,才能在辦刊中拓寬思路而又不脫離實際,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親身實踐;而現在的編輯受客觀條件限制,只有從書本上學到理論知識,屬于閉門造車,在工作中思維難免受限,也容易遭到作者的質疑。一名沒有臨床實踐經驗的編輯是門外漢。醫學期刊編輯最好能參加醫師查房,深入到臨床工作中,并將其折算成一定的學時納入繼續教育培訓中。

3.3學習新媒體技術

新媒體數字出版的興起和發展,對編輯的要求除了對語言文字的駕馭外,對數字出版技術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在學習中要逐步培養自己跨媒體技術的綜合編輯能力、出版資源的整合能力及確保電子出版物著作權屬關系的能力等。由于新媒體、社交媒體種類眾多,在繼續教育中很難實現這些媒體技術應用的專業化培訓,編輯可以利用業余時間,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媒體學習班進行系統學習,并真正將這類技術應用到編輯工作中。對于獲得網絡編輯資格或者持有新媒體培訓資格證的編輯,應給予一定的學時認可。

3.4其他學習

編輯要成為一專多能的多面手,就要不斷學習,把自己塑造成復合型人才;因此,凡是有利于編輯成長、進步和提高的學習,如外語、信息學、心理學、市場營銷等都可納入繼續教育的范疇,并折合為一定學時,例如10~15學時。

參考文獻:

[1]新聞出版總署.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管理規定[EB/OL].[2015-05-21].

[2]王世賢,張媛,石朝云.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多途徑進行繼續教育的實踐[J].繼續教育,2012(3):45

[3]王明華.責任編輯注冊制度下出版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需求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3(11):114

[4]杜敏.加強編輯隊伍建設的原則與思路[J].編輯之友,2009(6):27

[5]馬希良,李玉花.頂層設計: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12(2):39

[6]孔艷,顏帥,張鐵明.探討責任編輯的繼續教育制度[J].編輯之友,2010(4):94

[7]陳小華.論科技期刊編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1099

[8]高有華,王婷.發達國家成人繼續教育比較及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5(3):6

[9]石朝云,游蘇寧.科技期刊編輯再教育的多種途徑[J].編輯學報,2011,23(1):80

[10]高飛,林強.淺談醫學期刊編輯的繼續教育[J].中國科技信息,2011(8):210

作者:彭芳 金建華 董燕萍 單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