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教育使命與責任
時間:2022-02-27 10:00:23
導語:繼續教育使命與責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結合精神,探析新時代背景下,大力發展高校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而深入解析新時代高校繼續教育的使命與責任,強調新時代高校繼續教育的核心任務在于服務國家發展,并從五個方面對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繼續教育發展新要求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繼續教育;使命;責任
報告明確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睆V大繼續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自覺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明確新時代高校繼續教育工作的責任使命,努力為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提高國民素質做出新貢獻。
一、新時代大力發展高校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大力發展高校繼續教育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必然要求。1988年6月,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1995年,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全面落實鄧小平同志關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思想,在全國形成實施科教興國的熱潮。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高校繼續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高等教育的質量、素質決定著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的發展趨勢和發展速度。當今社會,高等教育越來越受重視,高校繼續教育的地位也隨之越來越高,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進步,促進我國經濟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在科教興國戰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繼續教育因為其具有教育內容的前沿性、教育方式的多樣性、教育對象的社會性、教育需求的市場性、教育時間的靈活性等特點,能夠使我國前沿科技成果轉化率獲得極大提高,能夠促使勞動者成為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高新技術型人才和復合型應用人才,能夠培養一批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從而促進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因此,大力發展高校教育繼續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必然要求。(二)大力發展高校繼續教育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迫切要求。在2003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討論通過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把我國由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我國教育事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整體來看仍然存在“整體國民接受教育年限偏低”“整體國民素質偏低”等特點。因此,必須通過大力發展高校繼續教育來全面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質。21世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不僅要靠學歷教育培養,更要靠繼續教育去提高。現實競爭中,每個人都能感到,當今社會發展變化太快,知識更新速度驚人,不學習不充電很快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有專家統計,在人的一生中,大學學習時獲得的知識只是所需知識的10%左右。大力發展高校繼續教育,給具有一定基礎的各類人才創造接受新知識、新技能的再學習的機會,使之能夠更加適應工作崗位、適應市場競爭,是一條搶抓機遇、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高校繼續教育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迫切要求。(三)大力發展高校繼續教育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客觀要求。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皠撔买寗影l展”戰略有兩層含義: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客觀上就要求全社會高度重視和發展高校繼續教育。高校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源、科研資源和人才資源,是社會創新的一個重要源泉和基地,通過高校繼續教育,能夠將高校的創新與社會經濟發展充分結合、有效結合和快速結合,從而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大好態勢。從目前國內實踐來看,高校繼續教育具有前瞻性、實用性和靈活性等特點,已經是政府和企業培養創新人才的最佳途徑和最快方式。從國外經驗來看,高校繼續教育已經成為國外大企業大公司創新技能的普遍做法。因此,大力發展高校繼續教育可以說本身就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客觀要求。
二、新時代高校繼續教育的使命與責任
現代社會,勞動者“創造現實的財富已經不再依靠勞動時間和相應的勞動數量了,而是決定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程度或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日趨明顯,國際競爭亦更加激烈,社會發展與教育的聯系也更為密切,知識的轉化與應用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主導力量和人類進步的直接推動力。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繼續教育是以培養具備某一特定崗位或崗位群所需綜合職業能力的、為生產和管理第一線服務的各種層次復合型、技能型應用性人才為目標的。它是與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本質的、最緊密和最直接聯系的教育類型,它在培養勞動者專業素質、發展勞動者的智能,塑造勞動者職業道德品質、人格,傳授生產技術等方面更加具體,能更加直接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生產效率,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報告在“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這個部分,專門提出:“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边@為高校繼續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與責任,其中“辦好繼續教育”是基礎,“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是關鍵,“大力提高國民素質”是目標。發展高校繼續教育最終都是為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貢獻。具體任務而言,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軍事人員現代化”“加強軍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建設創新型人民軍隊”“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等。這些人才培養任務涵蓋了方方面面。每個人才培養領域都是高校繼續教育的新使命、新責任,高校繼續教育都應該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和做出重要貢獻。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偉大實踐中,國民受教育程度高低無疑會影響到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發展繼續教育教育,提升國民素質,改善我國人力資源狀況,是高校繼續教育義不容辭的重要使命與責任。
三、適應新時代,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新要求
(一)要加強高校繼續教育的制度保障系統建設。教育體制與制度創新是繼續教育實行內涵式和外延式共同發展的外部條件和有力保障。目前我國實施的“兩級管理,分類負責”管理體制仍未突破傳統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一方面要賦予高校繼續教育充分的自主權。有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要簡政放權,加強宏觀管理,著重于規劃指導、政策協調,把主要精力放到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目標監督、組織協調方面。同時,要加強宏觀調控,制定繼續教育發展戰略、規劃方針政策,以利于高校繼續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高校也要認真思考如何理順繼續教育管理體制,如何把繼續教育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如何解決高校內部繼續教育定位不準、多頭管理、分散辦學、機制不暢、效率不高等問題;如何將學歷繼續教育納入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等質量監管體系之中;如何健全學歷繼續教育與校內教學質量及監管的體制機制等等。這些都需要高校繼續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研究思考。教育管理制度創新的核心是調整政府、學校、社會和個人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好管好該管的,理順上下級管理職能的分工,確立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制度基礎。充分挖掘蘊藏在全國各地、廣大民眾和民間的創造性、積極性,發展繼續教育,形成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運行機制。(二)要優化高校繼續教育內部結構。高校繼續教育結構是指組成繼續教育總體系內部的辦學方式、層次比例關系及其銜接方式。從辦學方式看包括函授、面授、遠程教育等;從層次上看包括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繼續教育需要多序列、多層次共同發展,但共同發展不是同等規模速度的發展,需要找出當前的發展重點,以點帶面。繼續教育與其他各類教育一樣,是一種培養人的教育活動,作為與社會發展有著本質的、最緊密、最直接聯系的教育類型,在培養勞動力專業素質、發展勞動力的智能,塑造勞動者職業道德品質、人格,傳授生產技術等方面更加具體,能更加直接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生產效率,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高校繼續教育要亮出新姿態,主動調整內部結構,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要積極探索完善中國特色的繼續教育辦學模式與服務機制,助力“一帶一路”、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精準扶貧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國家戰略。自覺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布局、面向社會人力資源建設需求、面向學習者職業發展需求,優化專業結構和課程設置,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模式。(三)要實現高校繼續教育資源的優化重組與聚集。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導致的高校繼續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繼續教育一方面要用好現有的各類資源,實行繼續教育系統內外的教育資源互補。另一方面也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聚集教育資源。各級主管部門要從改革的全局出發,徹底打破因管理分工而形成的條塊分割和各自為政的局面,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教育資源的效用。同時資源重組應采用市場機制,并具有機制創新的新方式。建立學習成果積累與轉換制度,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構建繼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立交橋;推進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加強學習成果轉換。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習者能夠在各種“門”之間自由出入,又能實現有限教育資源的重組和合理利用,有利于解決高校繼續教育發展所面臨的發展任務緊迫與發展資源不足之間的矛盾。(四)要引入市場機制,提高繼續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繼續教育市場作為普通市場形式之一,同樣遵循普遍的市場規律,如價值規律、供求規律和競爭規律等。繼續教育的市場性競爭迫使教育機構重視充實自身辦學條件,加強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從而獲得不斷的自我提升,使整體的繼續教育教育水平得到不斷提高。高校繼續教育引入市場機制,使經濟、社會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和對勞動者具體能力的要求通過教育市場得到真實的反映,用供求關系有效調節人才培養的節奏。價值規律使教育機構和教育者的勞動價值得到相對客觀公正的評價。公平條件下的市場競爭是教育進步的動力。市場機制和市場規律的作用必然使繼續教育的質量得到真正的提高,使教育機構自身的經濟效益得到提高,進而使全社會的綜合教育效益得到提高。(五)要建立合理、高效、可行的高校繼續教育。質量評估體系提高高校繼續教育質量必須得有把“尺子”,即要有明確識別質量高低的評估體系。質量評估體系中,除了針對高校繼續教育開展過程中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工具、教學評估、師資質量、教學設備等內容,更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教育對象的重要作用,強調教育對象的評價、收獲與效果等。
總之,高校作為優質教學教育資源的聚集地,是人力資本形成與提升的主要場所,可以極大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質量教育的需求,能夠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服務,對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逐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斷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實踐意義和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背景下,新時代對高校繼續教育提出了新使命、新責任和新要求。高校繼續教育要不斷發揮其專業學科優勢和資源優勢,擔負起助力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的歷史重任,為我國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貢獻更多的力量。
作者:楊學祥 張曉東 單位:北京大學
- 上一篇:農村留守兒童管理論文4篇
- 下一篇:農民工繼續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