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互動活力課堂創設論文

時間:2022-06-28 03:54:00

導語:師生互動活力課堂創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師生互動活力課堂創設論文

論文摘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新的教學理念認為教學的本質即交往。創設基于師生互動的交流型的課堂文化,創設充滿活力課堂教學,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擺在全體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論文關鍵詞:教學交掛互動課堂文化

當前,在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莫過于課程改革。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課堂教學改革是一場持久的、復雜的攻堅戰。那么,如何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問題。

教育部福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的余文森教授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交流型的課堂文化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及學習心得談幾點認識。

一、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學生平等相處,是課堂交往的前提?,F代教學論研究證明,學生的學習心理過程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悄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的過程。前者是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后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能算是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因此,現代教育思想要求,要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這種關系得以建立和表現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徑便是交往,通過交往,建立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教育家贊科夫說:‘“教師要想得到兒童那方面的生動活潑的反響,歸根到底還是要取決于他自己,取決于他的活動和他對兒童的態度?!币虼?,我們要熱愛每位學生,給學生以充分的薄重、理解和寬容。這樣,學生也會以同樣的情感來回應你。

此外,在教學中要常把激勵和競爭帶進課堂,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造表現自我的機會,幫助學生形成敢說、會說、愛說的良性循環。想方設法幫助各類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任何學習行為,都給予及時而積極的評價,用充滿摯愛、信任的語言與學生交流,不斷地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陣礙,讓學生在融洽、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二、構筑共同探討的對話平臺

課堂教學是一種對話,這是對傳統課堂理論的一種超越。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經常用對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領悟真理。例如一位學生讀不進書很苦惱,于是去問老師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叫人打來一盆水,放在這個學生面前問:“這水里有什么?”學生講:“我沒有見到什么?”當學生臉貼到水里時,蘇格拉底把學生的頭沉到水里,過了一會兒,學生拼命掙扎,蘇格拉底問學生:“頭在水中,你最渴望的是什么?”“我最渴望呼吸新鮮空氣?!睂W生氣喘吁吁回答?!笆茄?只要你像渴望呼吸空氣一樣渴望學習,那書一定能讀好。”蘇格拉底笑著說。那么我們在教學中能不能像蘇格拉底一樣,走下講壇,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援助者、服務者?在對話中師生都成了課堂的組成部分,構筑起共同探討的對話平臺。

要改變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單向授課棋式,把討論、交流引人課堂教學,這是一種較好的形式。師生之間可以相互學習討論,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學習討論,變單向為雙向、多向交流棋式。教師只能以普通發言者身份參加討論,與學生一起切破,不搞一錘定音。必要時作些啟發、解釋和評論,把“發現真理”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體驗到創造發現的快樂。

比如,在教學《凡卡》這篇課文時,面對這么長的一篇課文,而且事情發生的年代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我就想,如何在“長文短教’上有所突破,而又能讓學生通過凡卡的悲慘遭遇,來體會俄國沙皇統治的黑晴時期,人民是怎樣過著苦難的生活的?于是在教學中我就采用了“多議少講”的方式,把“發現真理”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的模式來學習這篇課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要求學生在充分默讀的荃礎上,把凡卡寫信的內容連起來讀一讀,并找出最讓自己感動的片斷跟同學交流,議一議,哪里讓你感動?為什么讓你感動?在同學間交流的基礎上,我再讓學生進行全班性的多向交流,教師也以普通發言者的身份參加討論,與學生一起切磋。最后學生討論的焦點都集中到凡卡在信中向爺爺訴說苦難的學徒生活這個片斷。的確,透過這個片斷,我們不難著出沙皇社會的黑暗與罪惡。在教學中緊緊抓住這個片斷,就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因此我就引導學生對這個片斷展開細致的討論。例如,單說凡卡常挨打,受盡折磨這件事,我就引導學生討論,每次凡卡為什么挨打?怎樣打?用什么打?在討論中.學生抓住了“老板娘拿魚嘴直截我的臉”,老板隨手撈起個家伙就打我”這些語句來揭露老板、老板娘的兇殘。通過討論和交流,激發了學生對黑暗社會的僧恨和對小凡卡悲慘命運的深深的同情。最后的感情朗讀,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我發現不少學生讀的時候,聲音硬咽,眼眶里閃著淚花。請老師們想一想,這樣的情感體驗,如果光養我們教師的單向授課模式,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嗎?

有這么一個十分經典的案例:一棵樹上共有十只鳥,開槍打中了一只,問樹上還有幾只鳥?如果按傳統的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式的教學,那么答案只能有一個:樹上一只鳥也沒有,因為其它的鳥早就嚇飛了。然而。如果把“發現真理”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參與課堂的討論之中,你定會發現學生的想象力是何等的豐富!給出的答案定會讓你大開眼界!有的學生說,樹上還有九只鳥,因為被打下的那只是母鳥,其余九只小鳥還不會飛呢!有的學生馬上補充說,樹上仍有十只鳥,因為那只被打中的母鳥還掛在樹枝上!還有的學生說,樹上還有兩只鳥,因為它們正在談戀愛呢。根本沒有聽見槍聲。甚至有學生說,樹上飛來了許多鳥,它們正討論為那只被打死的鳥報仇雪恨呢!……對于學生回答的五花八門的答案,執教者不應反感,而應該與學生一起探素、討論、交流,共同提高,最后形成共識。

三、營造參與體驗的教學環境

和學生共同體驗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它是把學生帶到情境中主動實踐、體驗、探究的教學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去體驗和領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讓知識恢復生命。要讓學生得到體驗,就必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只有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生的主體愈識才能被喚醒,學生的身心潛能才能被引出,新的思想才能在交流中產生,學生的創新火苗才能在碰撞中被點嫩,才能出現師生互動的交流氛圍。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在選擇學生參與體驗的形式上更為靈活。例如,在講《火燒云》這篇課文時,課前先組織學生利用放晚學的時間觀察天空的云彩,提醒學生重點觀察云橄的顏色、形狀及其變化。這樣,在學習這篇課文時,由于學生有了生活的體驗,有了對火燒云的感性認識,因此就能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再如,在教《一個蘋果》這篇課文時,由于課文所描述的事情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們很難理解在那嚴酷的戰爭環境中,一個蘋果對于那些口渴難忍的指戰員來說,是何等的珍貴!更是無法從戰士們相互讓吃蘋果的感人場景中,體會出戰友間那種偉大的階級友愛的感情!基于上述原因,我在導入這篇課文的學習時作了些特別的安排:我把這篇課文的學習,有意調到了下午第二節課進行。而第一節課正好是體育課,我事先跟體育老師商量,讓他加大體育課的運動量,并適當拖延下課時間。我則把班級里的礦泉水搬走。只留下兩小杯。第二節一上課,當學生個個氣喘丹吁,汗流沈背跑進教室時,我告訴他們礦泉水用完了,老師好不容易幫他們從別班要了兩杯,而現在又上課了,不能到校外去買,怎么辦,這時學生都睜大眼睛,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誰也沒好意思開口。沉歌一陣,一個男生站了起來說:“老師,要不這兩杯水大家分著喝。男同學一杯,女同學一杯,大家喝一點點,潤潤喉嚨,實在太渴了?!蔽荫R上征求了全班同學的愈見,大家也都同意這個方案,于是那兩杯水就在同學們手中傳遞起來。出乎我的愈料的是,這兩杯水傳到級后竟還有剩余!我問學生為什么?他們的回答竟是那樣相似:“后邊還有同學要喝,自己沒好憊思多喝,只是用嘴唇沾上一點點而已?!蔽腋吲d地夸獎了他幻,告訴他們說,這就是同學間的真誠的關愛!并祝賀他們通過了我特殊的考試。而后我讓學生從辦公室搬回了礦泉水,讓學生喝足了水之后,帶著課后問題去自讀課文。由于學生有了剛才親身的體驗,這節課不需我作過多的講解,學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了課文所表達的偉大的感情。

這里還有兩個案例,其中一個是這樣的:有三位老師教學生畫蘋果,美國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每人幸出一個蘋果,讓學生仔細觀察蘋果的顏色、形狀,聞,一聞蘋果的香味,想吃的也可以嘗一嘗,然后再畫下來。結果學生畫出來的蘋果,有的像西瓜,有的像集子,當然也有的像蘋果。一位日本教師在教學時,自己手中拿一蘋果,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然后再畫下來,結果有的學生畫的像梨子,有的像蘋果。而一位中國教師只是帶了一根粉筆進教室,進行一番引導之后,教師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蘋果,而后讓學生照著畫,結果大部分學生畫出的都像蘋果,只有幾個學生畫的像梨子。

還有一個案例是這樣說的:一個老漁夫把自己一生駕駛船只的經驗仔細地傳授給兒子。有一次兒子獨自駕船出海,可是一去不復返,漁夫非常悲傷,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已經把所有的駕船技術傳授給了兒子,為何遇到小小的臺風,卻還是逃不過這場災難呢?一位老人語重深長地說:“‘你只是把知識傳授給了兒子,可卻沒有讓你兒子掌握一定的經驗、教訓呀!”

從以上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著出,如果學生所接觸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確定無疑的、不存在任何對立與沖突的“客觀真理”,學生在經歷了教育過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現成結論并形成對這些結論確保無疑的心向—“蘋果只能照著老師黑板那樣畫”,那么這種教育的功能就不是對個性的發展與解放,而是對個性的控制與壓抑。

正因為如此,我們強調學生教學過程的參與,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積極營造參與體駿的教學環境,精心設計,.悉心指導,做到形式上不拘一格,內容上不斷豐富,思想上大膽創新,就一定會使學生在教學參與中閃出創新的火花。

四、創設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

上海建平中學馮恩洪校長在談昨天的教育和明天的教育時講了三句話:

l、昨天的教育,卓越只有一種表現形式。那就是總分第一;明天的教育,卓越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優秀學生都達到共同認定的所謂優秀標準?!?/p>

2、昨天的教育是誘導學生課堂上拼高分的教育;明天的教育是著眼于學生在社會的各個崗位能夠獲得成功,并且不斷獲得成功的教育?!?/p>

3、昨天的教育是充滿作業的奴役和考試的恐懼的教育;明天的教育是充滿求知渴望和勞動的歡樂的教育。

因此,我們要把兒童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些,把個體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孩子,讓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有這樣一個案例.在關國,有一個老師讓學生閱讀一篇短文,然后談一談讀后的感受。這篇短文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一天,一對夫婦帶若兄妹倆到一座原始森林里去探險,由于天晚了,便在森林里宿營。兄妹倆第一次在野地宿營,都非常興奮,不知不覺中,兩人就遠離了宿營地,后來有點迷路了,偏偏在這時,他們發現了離他們不遠處有一只獅子正走來走去.可能也發現了他們。妹妹非常害怕,緊緊地抓住哥哥的手,嚇得發抖。而哥哥的心里也很害怕,可嘴里還是安慰妹妹說:’“別怕,有哥哥在呢!”于是他拉著妹妹的手,躲在了一裸大樹后面。這時,他的手摸到了身邊的松樹枝,他想到火光可以嚇跑獅子,于是使掏出隨身攜帶的打火機,點燃了兩把火把,嚇退了拜子。不久,父母也借著火光找到了他們,他們終于平安地回到了宿營地。學生讀了這篇短文后,寫出了五花八門的不同的感受。比如,有一個學生說:“如果下次父母要帶我到野地里去玩,我一定要告訴他們,要早去早回,不然太危險了!”老師給了他全班最高分,因為他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對照我們的傳統教學,也許我們會要求學生一定要回答到:要向那位哥哥學習,學習他的勇敢、機智等,而其它的答案都不能算對。這種追求統一的“標準答案”式的教學,不是對個性的發展和解放,而是對個性的控制和壓抑。

我們知道,學生都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會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充滿生機。

總的說來,交住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我們強調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交往,真正體現了教學相長的理念??梢哉f,創設基于師生互動、互惠的交流型的課堂文化,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擺在全體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