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公寓管理與心理學教育的融合探討論文

時間:2022-12-15 12:00:00

導語:大學公寓管理與心理學教育的融合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公寓管理與心理學教育的融合探討論文

摘要:本文從突出公寓管理主體地位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以心理學的視角讓思想政治工作扎根于公寓,從而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機制的作用,使管理者的管理系統化,規范化和高效化。

關鍵詞:公寓管理;心理學;思想教育

大學公寓內的學生思想教育管理還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環節,切實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公寓是新時代賦予高校的新任務。那么如何捕捉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有意識地在公寓管理中融合心理學原理去觀察、認識、分析其思想、觀點、立場和行為,切實解決工作中問題,就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有力措施和有效途徑。

一、融合心理學原理建立以公寓為中心的學生思想教育管理模式

針對學生公寓這一獨特的空間加強對大學生的指導、服務,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無疑是思想政治工作主動適應高教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1、以人為本,遵循認識規律,建設良好的基礎設施服務。

加強學生公寓基礎設施建設,是夯實思想政治教育進公寓并取得實效的基礎。人的認識來源于社會實踐和人對社會的體驗。人的認識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積淀的過程。個體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認識都是由社會存在而來,是由社會存在經過人腦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過程而形成的觀念。當代大學生處于時代瞬息萬變、信息急劇膨脹、各種思想紛至沓來的特定時代,這對于思維敏捷、思想活躍的大學生來說,往往會由此引起深層次的思考,形成諸多“熱點”,在思想上產生迷惘,認識出現多元化傾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從改革開放形勢下的大學生思想實際出發,不但要有敏銳的目光和扎實的科學理論功底,施以適當的方式方法,還要努力研究大學生認識的心理過程,從認識心理的規律出發,糾正大學生認識上的偏差,進行科學引導,以實現大學生內心信念的科學轉移。

2、齊抓共管,適應需要動機,激發人生追求,建立以公寓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運作機制。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頭腦中的反映。當人的需要有了可以達到滿足的條件時,就產生一種滿足這種需要的主觀愿望和動機,進而產生為實現這種主觀愿望而進行的行動。當學生入住公寓園區后,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應由學校向學生公寓適當轉移,以抓好大學生思想教育為主線,及時安排好學生公寓的規范化管理,合理利用好輔導員資源,發揮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優勢,將班級建設和管理的中心向公寓傾斜,加強對學生心理上的了解,了解他的思想狀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從而強化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人翁意識。不難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實踐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認真解決大學生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動機,對轉變學生的思想,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只有正確對待學生的多種需要,并承認其合理性,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堅實的思想基礎。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們首先要學會調節平衡,做好需要的轉化工作。對不合理、不切實際或者合理、但又一時不能滿足的需要,要以黨的政策、法令和規定加以限制和否定,使學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還要善于把學生的知識需要、成才需要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體的內在動機,把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發揮到為構建民富國強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奮發努力學習上,這會令教育管理工作更加高效通暢。

3、知行合一,實施情感滲透,達到情感的升華,不斷完善自身。

情感是心理的動力因素,是以個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和對客觀事物表示愛憎好惡的內心體驗。人的情感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高級心理因素,具有社會的本質屬性,它包含著人類所特有的社會意義。當前,高校實施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方案,涉及學生在公寓里的表現內容較少,為“兩面人”或是那些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無意中打開了方便之門。實際上,我們在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考核的同時,可以充分發揮綜合測評指揮棒的作用,加大對學生在公寓的日常行為表現的測評份量。也可以逐步推行操行量化考核,實行大學生思想品德實踐學分制,把測評結果或實踐課學分作為入黨考核、評優評先、評定獎學金、助學貸款的重要依據,既有助于規范學生在公寓的行為,又能充分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

二、在公寓管理中融入心理學的思想教育模式現實意義

以公寓為管理中心融入心理學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突出了思想教育在公寓管理中的主體地位,融入心理學的知識,改變了單一管理對學生心理認識不足的弊病,有效地配合了學生活動的開展,深化了思想教育的內容和效果,有力促進了學生工作的發展。突出效果有:

1、信息反饋速度快。在以輔導員為管理高端的管理模式下,所有的信息流動是以金字塔式的發散傳遞,強化了信息傳遞的方向性和有效性,暢通了輔導員和學生之間的聯系通道,明確了個人在傳遞鏈的主體性和所要承擔的責任,提高了上傳下達的效率和準確性,克服了以往權責不明,學生相互推委的弊端,從而使學生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更加順利地深入公寓。

2、遵循心理規律,重視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將隱患消滅在萌芽中。高校后勤的社會化,使得公寓的管理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下更加透明化和服務化,形成了寢室有思想堡壘,自我管理有相互制約和監督作用,有力地帶動了寢室的整體工作,使學生管理者即時了解隱患存在和發展的狀況,從而為科學地處理事故隱患,將事故的隱患及時地消滅在萌芽中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和寶貴的防范時間。公務員之家

3、思想優勢明顯,工作易到位。在推進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過程中,對學生公寓內學生的管理,特別是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行為管理,始終是高等學校的一項主要責任,決不能簡單地推向社會,更不能削弱甚至放棄管理。使學生工作的開展既有安排布置的統一又有思想上的積極動員,有效地使學生工作深入到同學們中去,活動的開展也豐富和有意義,從而降低了學生管理者的工作難度,為形成集體凝聚力和工作上的合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以公寓為中心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地位日益得到彰顯。隨著學分制的不斷推進,原有的班集體概念正在不斷淡化,因此合適的思想教育模式對于推進學生工作的深入開展,強化集體意識,深化學生主體地位,有重點有層次地開展學生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地深入到與學生生活關系最為緊密的學生公寓,不僅使學生管理者更加高效快捷地管理學生,更使思想工作的陣地轉移到學生生活的核心地帶,為學生管理的細致化、深入化、層次化作了良好的鋪墊。盡管其存在有形式較單一、內容不夠豐富的問題,但對于正在發展中的高校來說,不失為是一條有效途徑。以公寓管理為中心地位融入心理學的高校思想工作模式始終是學生工作者不斷探索研究的問題,不論改革怎樣發展,學生的思想教育陣地不能社會化,因此從素質教育的大局出發,我們應當在創新與穩定中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以公寓為中心的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模式。

參考文獻:

[1]徐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觀[J].科技創業月刊,

[2]廖和平,周雄文,王衛方.制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原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