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價值觀理論再認識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7 04:29:00
導語:教育價值觀理論再認識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利益驅動下的功利主義思潮侵蝕著人們的大腦。而作為知識經濟時代中心的教育,也因過多地追求功利而迷失了自我。教育功利主義導致了我們的教育越來越背離教育的主線——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而,我們必須找到教育復歸之路。
關鍵詞:教育;教育功利主義;教育復歸
進入新世紀,人類也邁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在這個新的時代,財富的增長將主要依靠知識的進步。在這樣一個時代,教育對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功利主義思潮的沖擊下,教育逐漸偏離了主線,過多地追求功利價值而迷失了自我。困此,我們亟須重新審視教育,找到教育復歸的路。
一、教育功利主義
改革開放,帶來了思想的解放,使得人們開始關注人自身的價值。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越來越追求個性的解放,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利益、自由和權利。這本來是一種巨大的進步,但是,工具理性一方面與國家層面的功利主義頑強地結合在一起,壓迫人的自由意志;另~方面與個人層面的功利主義相結合,逐漸成為個人謀求自身利益的理性基礎。這種功利主義的傾向對我國的教育乃至國民的精神生活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如果說工具理性與國家功利主義相結合的結果是以犧牲個人的局部利益來造就國家的繁榮,那么工具理性與個人功利主義相結合則導致了人們“奮不顧身”地化公為私,以滿足自己無止境的貪欲。無論是哪種結合,它們對教育的消極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我們的教育越來越背離了教育的主線——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一)國家教育功利主義
我國建設的目標是現代化強國,具體來說就是:在經濟上,要通過市場化的建設實現國家收入和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在政治上,要通過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來保證人民民主專政;在科技上,要通過技術創造和革新來推動社會發展。這些目標反映在教育中就帶來了社會本位論教育價值觀的確立。社會本位論的教育價值觀,是一切以社會價值為中心,個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個人發展必須服從社會需要,并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來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構教育活動。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個體社會化,使個人適應社會生活,成為對社會有用的公民。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說:在社會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一種“教育調節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年輕一代系統地社會化。社會本位的教育價值觀認為社會價值高于個體價值,社會的發展才是根本目的,視個體的發展為實現社會目的的手段。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指出,人的發展是最高的目的,社會的發展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而社會本位論者卻顛倒了這一關系:把人作為社會發展的手段加以利用。在這種教育價值觀的支配下,教育決策者在制訂教育方針和政策時,首先考慮的是教育的經濟、政治功能,追求的是教育對社會物質利益、經濟生產和政治需要的滿足,人自身的個性發展、精神需求等則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國家的教育方針又深刻影響了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教育教學的方式。在培養目標上片面強調按照社會對人才的標準化、規范化和職業化的要求來培養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使得受教育者的獨立個性及創新意識受到極大的壓抑;在課程設置上,偏重理工科,以此來培養大批的科技專家、工程師和熟練勞動者,卻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在教育教學的方式上一味追求量化指標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貶低教師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啟蒙教的隱性勞動。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不是被當作“人”以對待的,而是作為教育加工的原材料、作為工具和手段來加以模塑的。
同時,這種教育價值觀沒有區分教育應適應社會的哪些方面,容易導致只要社會需要都要適應的誤解;也沒有把社會的當前需要和長遠需要加以區別,容易助長教育發展中的短視行為.反而影響社會的長遠發展。
(二)個人教育功利主義
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尋求自己的精神家園,獲得追求人性完善的精神動力。教育應從根本上關注人性.陶冶人格,始終將生命意識的喚醒,人的生成放在核心地位。然而,今天的教育似乎正在背離這一目標。
當今的社會,學歷和文憑逐漸成了分配工作和收入的主要依據。時下流行的制售假文憑、假學歷現象,說明“學歷社會”中教育的真正動力就是利益驅動。學習的終極目的究竟是什么?有人稱,讀書為的是考試,考試為的是升學,升學為的是文憑,文憑為的是飯碗。這種功利化的教育價值追求弱化了人們對學習的興趣,學生的“厭學”情緒反而加劇。個人功利主義也侵入了我們的大學校園。在今天的校園里,我們很少聽到有學生去談論人生、人性、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等一系列關涉人生意義的話題。他們關心最多的是外語四、六級能不能通過,能否順利地拿到計算機等級證書以及是否有機會考取研究生。大學生只關心他們所學的東西在將來能否迅速兌換成鈔票,至于那些不能給個人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人文學科根本引起不了他們多大的興趣。
這種個人教育功利主義帶有明顯的個人本位論教育價值觀的色彩。個人本位論教育價值觀,從個體需要的角度來設計并實施教育,旨在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身心健康、自然和諧發展的人。它主張教育目的應以個人價值為中心,根據個人自身完善和發展的需要來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構教育活動。它否定社會制度的權威,反對社會對個人的束縛,拒斥現實社會對人的發展的干擾,強調個人的價值高于社會的價值。個人本位的價值觀注重個體內在發展需要,把個體價值置于社會價值之上,視社會的發展為個體發展的條件。這意味著將社會的功能和價值簡約化,把社會僅看作是個體的簡單集合,完全忽視社會需要對教育目的的制約作用,容易出現對個體需要的過分強調,導致自由化的傾向及個人主義的盛行。
二、教育復歸
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發展不可能超出社會的發展水平和人類自身的認識水平,也不可能擺脫社會利益集團和權力集團的影響。在現代社會,強調教育的功利性本無可厚非,但僅僅強調教育的功利性價值而否定其非功利性價值——促進人自身全面發展的價值,卻是片面的。事實上,教育功利性價值和非功利性價值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互相促進,它們共存于教育目標這個統一體中。教育主要是對人類心智的開發、個性的培養、理想的建構。通過教育,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只有這樣才能承載未來社會中的各種挑戰與機遇,才能承載未來無限拓展的創新空間,才能在未來更好地生活。教育說到底是一種關懷人的事業,離開了作為教育活動主體的人,教育就不成其為教育。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曾說過“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我們探討教育目的時候并不要到教育過程以外去尋找一個目的,使教育服從這個目的”。
自1972年至1996年教育界先后發表了四部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文獻,它們是<學會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學無止境》、《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和《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從這些歷史文獻主題的變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當代教育目的和人才觀的變化:從被動適應社會到主動參與創新;從學會個人生存的本領到學會關心他人和國家、人類的命運;從局部的提高到全面的主動發展。這表明教育正在逐步回歸它的主線——人的自由全而發展。但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在全社會的范圍內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建設,倡導先進文化、高雅藝術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人文素養和藝術修養,有效地遏制物質主義、科學主義和唯知識論過度膨脹的傾向。
第二,要在教育的內部建立有效地抑制和矯正教育功利主義的機制。樹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觀,確立人本主義教育觀的指導地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應該是教育的最高目標或終極目標,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服務或服從于社會的發展需要。盡管由于現實社會的局限性,使我們當代人無法真正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但作為一種人類理想的追求,在我們教育的過程中卻是不應該被放棄的。
在教育的實踐中,我們要始終堅持以適應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作為教育的最高目標或終極目標的價值原則,同時也必須堅持其服務、服從社會發展需要的功利性或者是工具性價值目標。一方面,這是由于教育自身的特征和規律決定了教育服務和服從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然性;另一方面,社會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及其表現形式,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以社會的充分發展作為前提條件。因此,在社會主義教育目標的完整體系里,促進人的發展需要與服務社會發展需要之間是能夠統一起來的。公務員之家
第三,對于教育的兩種價值目標進行調適。一方面,對那些現實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對人的全面發展可能造成影響甚至危害的因素進行控制,使這些負面因素的影響不致于超越我們培養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所必須堅持的一些基本原則和界限,以保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最高目標和終極目標不會受到損害和侵犯。另一方面,要努力尋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在教育實踐中的契合點,使教育對象個人的自我實現和全面發展與教育滿足社會的現實需要和長遠發展達到高度的統一。
- 上一篇:探究教育系統腐敗現象的特征
- 下一篇:簡析少年的思想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