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如何對大學生心理障礙進行心理調節論文

時間:2022-01-24 04:50:00

導語:探求如何對大學生心理障礙進行心理調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求如何對大學生心理障礙進行心理調節論文

摘要:本文討論當代大學生中出現的心理障礙類型,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根據社會對有人才綜合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的要求,提出了如何大學生心理障礙進行心理調節,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障礙心理調節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己見端倪,而人要在這個競爭力強的社會求生存、求發展,對素質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心理素質。大學生面對的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沉重得多的競爭壓力,有更多的選擇和追求。因此,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平時工作中,我們也發現,當今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己經相當普遍和嚴重,因而從心理學角度去研究和分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和原因,并對之進行有效的心理調節,對推進心理素質教育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的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有焦慮、抑郁、自卑等等,下面作詳細的分析。

1,焦慮或抑郁的心理。

這是心理障礙最常見的表現形式,它是一種十分復雜的比較消極的情緒反應,包括自尊心受損、自信心喪失、失敗感與愧疚感交錯而形成的緊張、不安、煩惱、憂慮、恐懼等情緒狀態。大學生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挫折而產生焦慮情緒是常見的,適度的焦慮對學習與工作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正如一定程度的壓力能增強人的工作效率與積極性一樣。但是,焦慮過度和時間持久就會抑郁自己,損害正常的心理活動,導致心理障礙,形成心理疾病,嚴重影響學習、工作與正常的生活。

2、自我意識不良。

自我意識表現有自由感、獨立感、自信心、未來感等。有的大學生在集體活動或同學交往中出現順從、默認行為,無意或畏于獨立地堅起己見,久而久之自我意識中的獨立感及派生的自由感和自信心便因此受到壓抑而不能健康發展。大學生的未來感一般相當強烈,但由于現實生活中的精神壓力而致未來感較為淡薄或缺乏高層次的憧憬與追求,自尊心受挫的機會也相應增多,甚至于過度自尊,從而導致虛榮、嫉妒他人的情形,形成偏執、易猜疑、偏激的不良心理情緒。

3、人際交往障礙。

有的大學生到了新的環境中生活不能適應,心理承受能力差,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容易關閉自己,離群索居,孤僻寡言,在集體中無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失去歸屬感,從而形成各種人際交往障礙。

4、神經衰弱。

這是大學校園里常見的精神病,大學生中患有神經衰弱或精神分裂癥者為數較多。其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學習過度緊張而又不合理安排,沒能正確處理好工作與學習的關系,人際關系僵化又得不到協調,談戀愛失敗或因單相思深陷泥潭無法自拔,等等。

二、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

大學生產生心理障有社會的原因和個人的原因:

1環境的改變。

每個大學生都要面對環境的改變,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人際交往都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一些適應能力差的大學生面對新的環境便不知該如何去對付,產生失落感,這種不良的情緒持續的時間愈長,對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就愈大,就會形成心理障礙。

2、各種文化的沖擊。

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或多或少帶有一些濃厚的封建色彩,與今天的社會經濟有很大的區別,反映在心理上便是單純的、守恒的思想觀念必然成為復雜的多變的思想觀念,人們的價值觀、道德標準也會隨之改變。這種巨大的落差使部分大學生心理產生動蕩,無法把握未來,看不清自己前進的目標,不敢面對競爭;也有的大學生在痛苦地摸索、選擇,心理上的猶豫徘徊,甚至于產生孤寂,自然對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利。外來文化倡導人生信條和準則對大學生的影響不可低估,它是以競爭和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沖擊著大學生的原有思想模式,如果大學生不能勇敢地以健康的競爭心理去作正當的競爭,就會滋生出各種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3、大學生個人存在的原因。

現在的大學生都是經過長期的艱辛奮斗才邁進高校的大門的,但大學與中學畢竟有很大的區別,如果對各種問題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就會產生各種心理障礙。

(1)期望過高,理想脫離現實。多數大學生都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的,不少在中學里是尖子、高材生,來到大學后,就以為自己是國家的棟梁、未來的人才,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在經歷過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之后,他們就發現自己并非如此,周圍有許多同學比自己強,這種主觀愿望與客觀實際反差太大,又沒能及時地對自己進行剖析、調整,時間一長,就會產生心理障礙。

(2)實踐少,心理承受能力弱。當代大學生均出生于“”后期,長于改革開放時代,從學校到學校,很少接觸社會,沒受到什么挫折,因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較弱小。來到大學以后,生活、學習都要自理,就會覺得周圍的一切與自己過不去,對人和事都看不慣,遇事愈多,內心就愈沉悶,最終造成心理障礙。

(3)素質不高,發展不全面。一部分大學生在個人修養方面比較差,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養成了高傲、自私、心胸狹窄、度量小以及看問題片面等性格,遇到挫折就意志消沉,一撅不振。無論從知識修養還是個人的思想、心理修養都比較差。

(4)壓力過度,人際關系失調。壓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象,如果長期處于過度的壓力之下,對于大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是有害的?,F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也好了,家長有望子成龍的心情,常給孩子施加壓力。另外,一些大學生與集體中的同學關系緊張,不會協調好,出現疆化,造成孤獨、寂寞、苦悶,對周圍的人懷疑、厭惡和恐懼。

(5)戀愛受挫,個性太強。大學生談戀愛是相當普遍的,如果愛情出現波折,得不到及時的、合理的情緒疏導,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在強調個性發展的同時,應對大學生的個性進行正確的引導,防止個性過度膨脹,沒有約束,易走向反面,也會給大學生造成沉重的思想壓力和心理負擔。

三、如何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調節

要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調節,實現心理健康,需要內外結合,綜合診治。

1,疏通思想,擺脫痛苦。

心理障礙即是心理不通暢,使人產生痛苦,解決它的最好方法是疏通。從思想政治工作來說,就是要通過耐心的、細致的、藝術的談心,幫助他們把意見提出來,把情緒合理地發泄出來,卸下思想包袱,擺脫苦楚,并要適當控制情緒,恢復理智狀態,達到心理平衡,輕裝前進。弗洛依德稱之為“精神分析法”。無論灌輸那種道理,無非是幫助他們提高認識,解開疙瘩,認清方向。

2、減壓降溫,與人為善。

生理學家認為,人一旦情緒激動,會引起血壓升高,肌肉緊張,自控能力減退,這時,任何偏激語言,只能起“火上澆油”的作用。故此,要用溫暖入耳的善言進行勸慰,幫助減壓降溫,使其逐步恢復平靜與理智。同時,還要幫助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到老師是真誠幫助他的。從實際的思想認識問題出發,有的放矢地講明道理,撫平情緒,在溫暖和煦的氣氛中促進人們內心精神的解放、升華。

3,培養自我意識,防止理想與現實脫節。

面向新世紀的大學生,應當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確定人生的奮斗目標,因為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是心理健康的支柱;要確定合適的抱負水平,將自己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統一起來,腳踏實地,埋頭苦干;要善于超越自我,上下求索。在這里,要強調引導大學生培養自我意識,跟上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的時代,保護和愛護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創造,勇于創新,不要用過時的觀念和意識,束縛大學生的手腳,阻礙時代前進的步伐。有了良好的自我意識,就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增強自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壓力的不良影響,從而獲得人生的主動權。

4、增強對挫折的抵抗能力。

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戀愛諸方面不可能都是一帆方順的,在遭受挫折時能保持人格的完善和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標志。大學生正處于從依賴、被保護向獨立承擔社會責任轉變的時期,應加強對人生事件的心理預期教育,提高大學生應激能力,讓其有意識地容忍和接受生活中的某些挫折情境,學會運用防衛機制,主動對付心理困境,并在正確對待挫折中磨練意志,提高心理素質。運用真情釋疑、融情說法等心理教育方法,幫助大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教育他們以正確的態度、頑強的意志、寬闊的胸懷對待困難和挫折,并不斷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質。

5、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工作,大部分時間都處于集體中,有正式團體,也有非正式團體,有宿舍、班級和系,也有各種涉外集體活動。集體關系直接影響到個體的人際關系,應盡量舉辦一些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形成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教育大學生認識人的生活、學習是處于一種環境之中,孤立自己是錯誤的,必須以樂觀、開朗的態度去生活、學習、工作,發揚互相幫助、取長補短的團隊精神。引導他們確立向上、健康的生活理念,在他們當中逐步形成同知識經濟時代相適應的主人翁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養成寬以待人的心理品質,塑造一種新型的人際關系。

6、為大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調節的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是如何創造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我認為學校應為大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和自身的素質,更好地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進程;加強宿舍管理,使宿舍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良好環境;合理安排學習或工作的強度,避免課程安排時出現時緊時松;為有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提供幫助,使大學生能盡量排除干擾,專心于學習;充實教師的心理知識,能及時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