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民族思政教育學綜述

時間:2022-06-14 09:09:00

導語:創建民族思政教育學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建民族思政教育學綜述

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既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客觀需要,也緣于筆者多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體悟?!督⒚褡逅枷胝谓逃龑W的思考》[1]一文發表后,在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2011年3月由筆者領銜出版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導論》一書,學界也給予了較高評價。這些成果的取得,只是為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做了初步探索。要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還任重道遠,需要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再思考。

一、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現實意義

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現實意義,除了已經揭示的“有利于揭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學科”、“有利于提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水平”、“有利于應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況”[2](p.4-6)之外,還有“有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有利于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視野”。

(一)有利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本質和規律

一門學科能否稱之為科學,首先需要它能對研究對象本質和規律的研究達到理論的層次,形成一套特有的概念和原理,并按照這些概念和原理內在邏輯關系,建立起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態,既有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這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區別于一般形態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所在。其中一個最基本的特殊性,就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對象本質和規律的特殊性?!懊褡逅枷胝谓逃侵改痴h或國家(尤其是多民族國家)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社會成員進行一定的民族觀教育,促使社會成員認同民族、民族共同體和國家的社會實踐活動”。[2](p.2)其存在前提是在民族國家,主體是某政黨或國家,客體是多民族的社會成員。中國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以多民族社會成員的民族觀、國家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研究為基礎,強化中華民族認同和民族團結教育,從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再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機理和機制的建立,深入闡釋和系統解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這不僅能全面地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又可以更加深邃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

(二)有利于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視野

過去一般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為一種實踐教育活動,這無疑是正確的。但若緊密聯系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需求和民族工作的實際,只從它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在推動無產階級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來加以考察,那么這樣的概括就顯得不夠了。其實,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可作多種理解的:它是一項事業,是黨和國家整體事業的一部分,包括黨和國家的民族事業;它是一種活動,是培養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教育實踐,也包括民族觀、國家觀、宗教觀、民族團結等的教育實踐;它還是一個學科,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和規律的學問。只有三者緊密關聯,相互支撐,才能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因此,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從具體化、精細化、深入化的角度理解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價值,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其他一系列具體問題提出了理論前提,也為我們構建科學形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奠定了理論基石。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歸屬

所謂學科歸屬,是指某一科學知識分類體系的類別歸屬、特質和學科邊界。學科歸屬問題的研究,將確認一門學科在整個科學系統中的類別、層次和準確位置。學科歸屬問題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科存在的現實合理性,也關系到學科體系的構建問題。

(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類別歸屬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類別歸屬問題,主要是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是歸屬于民族學還是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問題。要厘清這一問題,需要從兩個層面展開。第一,從學理層面來看,要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主要是知識教育還是價值教育的問題,這是解決其學科類別歸屬的深層問題。民族學盡管也包含著價值引導的成分,但其側重點主要是民族知識的傳遞;而思想政治教育盡管也包含有知識教育,但其側重點卻是價值教育。也就是說民族學主要是保證民族知識的研究和傳遞,而思想政治教育則主要是保證一定的價值形態不致流變。第二,從現實研究層面來看,民族學界習慣于研究民族問題相關的知識溯源,思想政治教育學界則習慣于研究民族問題的價值探求。從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成果來看,幾乎都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由此可見,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界的學術研究旨趣,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正契合了兩個學科的學術側重點問題。從學理層面和現實層面相結合分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應該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領域。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特質

從上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類別歸屬的分析可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應該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學領域。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能不能作為一個分支學科而存在,這取決于其是否有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學其他分支學科的地方。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導論》中,筆者曾從“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2](p.10-11)的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除此之外,還要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有沒有自身的學科特質。很顯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和民族學的交叉學科,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和民族學的學科交融性。這種學科交融性,主要體現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階級性、實踐性、綜合性和民族性”[2](p.13)等學科特點上。這種學科交融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分支學科所不具備的。當然思想政治教育學其他分支學科也具有學科交融性,但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民族學之間的學科交融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民族學的學科交融性,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特質。正是這個學科特質,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其他分支學科區分開來,使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學科。

(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邊界

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是用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原理與方法來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現象,構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體系和學科集群。既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獨立分支學科,就必須弄清楚其學科邊界。第一,與民族學的邊界。關鍵點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將民族學的研究成果為我所用,作為本學科的知識基礎,而不是直接從事民族問題研究。第二,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邊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學是“屬”與“種”的關系,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其研究邊界限于民族觀教育、宗教觀教育、國家觀教育、歷史觀教育、文化觀教育等。第三,與思想政治教育學其他分支學科的邊界。主要是從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特質,從思想政治教育學與民族學的學科交融性把握其邊界,做好與其他分支學科之間的“互動”與資源“共享”。

三、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礎

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礎主要包括理論基礎、社會基礎、實踐基礎、研究基礎等四個層面。

(一)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包括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就是在這一科學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創建的。它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靈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雖然沒有系統地闡述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但是他們創建的唯物史觀卻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創建提供了根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尤其是其中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關系的理論,人的本質的理論,實踐標準的理論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等等,成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創建和發展的指南。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民族工作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論和觀點,其中民族發展的理論,民族關系的理論,民族區域自治的理論等,構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理論基礎的重要作用和功效。

(二)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社會基礎

一切社會學科都是科學性和價值性的有機統一,都是為著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的產生和發展都要受到這一經濟基礎的影響和制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也不例外,它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必然產物,并為這一經濟基礎服務。因此,一定階級社會的經濟基礎構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最深層的社會基礎。經濟基礎的需要便成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最切實的目標和最有力的規約。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開辟了我國社會發展的新紀元,為我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創建奠定了最深厚的社會基礎,它決定和規劃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性質、主要形態和發展軌跡。社會政策法規,尤其是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相關的社會政策法規,作為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在上層建筑中的具體體現,構成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要社會依據。社會文化作為歷史的傳承物直接體現著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它經常以一種無意識的方式滲透于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二自然,也直接成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生成和發展的草根地基和精神土壤。諸多社會文化形態,由于歷史發展的時間差序,不一定完全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相一致,因此,這種社會因素的開發和利用需要首先加以甄別和批判。

(三)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實踐基礎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是對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理論概括和總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源頭活水。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工作一直是黨和國家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組織開展了全國范圍的民族政策大宣傳、大教育和執行情況的大檢查,在全社會堅持不懈地開展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以及民族基本知識的宣傳教育,并且強調,不僅要教育群眾,更要教育干部;不僅要教育少數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漢族干部;不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領導干部。特別重視在青少年中進行民族團結教育,要求民族團結教育要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使民族大團結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與此同時,國家還把一批歷史遺址、紀念館、博物館等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同時,中華大地不斷掀起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活動的熱潮。全社會形成了以維護民族團結為榮、以危害民族團結為恥的良好氛圍,從而增強了各族人民的凝聚力,調動了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形成了各族人民攜手建設社會主義的生動局面。這已經成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創建的實踐基礎。

(四)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基礎

研究是一門學科創建的基礎。雖然之前沒有人明確提出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這一概念并對這一客觀現象進行系統的研究,但是,這方面的相關探索卻早已展開。這些研究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創建做了理論、人員和輿論方面的準備,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創建奠定了研究基礎。這方面的探索主要包括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地民族班、民族地區特殊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等。這些研究主要散見于一些學術期刊論文和碩士、博士論文,就專著而言,有《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概論》、[3]《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與實踐》、[4]《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方法》[5]等。就涉及的研究內容來說,主要包括民族觀教育、宗教觀教育、愛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精神教育等。僅學術期刊論文就有50000余篇,另外還有一定數量的碩士博士論文和專著?,F在的任務是將這些散落于各處的人員和成果組織成軍,歸類成隊,形成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陣地和力量,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深入研究服務。

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十分廣泛,主要涉及民族理論、民族觀、民族政策等方面,《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導論》曾將其概括為“民族觀教育、國家觀教育、民族認同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宗教觀教育”[2](p.101-141)等方面。隨著認識的深入,我們認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該包括民族觀教育、國家觀教育、歷史觀教育、文化觀教育和宗教觀教育。由于民族觀教育、國家觀教育和宗教觀教育已在專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導論》中闡述,在此僅探討歷史觀教育和文化觀教育。其一,歷史觀教育。加強中華民族歷史觀的教育,就是要使各民族人民牢記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在長期的歷史發展與交往過程中,各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國家一體、民族多元的格局,各民族血肉相連、休戚相關,誰也離不開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喪權辱國、人民遭殃。其二,文化觀教育。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包括了56個民族的共同的優秀文化傳統。在民族交往過程中,漢族和少數民族相互從對方的文化中吸取了營養。這種文化的相互交流,促進了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共同成長。因此,加強文化觀教育,就是要使各民族人民認識到,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里,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決定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民族觀、國家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等方面。但是在具體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基于不同地域的民族,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內容又必須體現其民族個性,融入各民族自己獨特的經濟狀況、文化禮儀、社會風俗、地理地貌等元素。這種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民族性特征決定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必須具有獨特、鮮明的民族個性的特點。因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合民族性。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運用和實施必須要考慮各民族的構成、分布狀況、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背景等差異性,要結合各民族不同的民族心理、個性、氣質等特點來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依據其民族性特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第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方法。如實事求是的方法、群眾路線的方法、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方法、精神鼓勵與物質鼓勵相結合的方法,等等。這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運用的指導性原則,貫穿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之中。第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方法。包括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如經驗研究法、文獻研究、理論思維與價值分析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方法,如民族觀獲取方法、民族觀解析方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決策方法,戰略性決策與戰術性決策方法、規范性決策與非規范性決策方法、確定性決策與非確定性決策方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方法,理論灌輸法、滲透熏陶法、規范踐行法、參觀考察法、自我教育法、綜合教育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方法,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動態評價與靜態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這些方法運用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階段和環節。第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操作方法。如評語法、評等法、評分法等等,這是對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具體方法的實際運用,是具體方法的程序化操作。第四,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運用的藝術和技巧。這類方法處于最為微觀的層面,具有高度的靈活性、針對性、時效性,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思想修養、文化水平等密切相關。這些方法層次環環相扣、緊密聯系、互相轉化,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結構體系。

五、著力提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科學化水平

深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后續研究,關鍵是為了提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科學化水平。我們認為,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戰略眼光、問題意識、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四個方面,來思考這一問題。

(一)樹立戰略眼光

樹立戰略眼光,提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高度。一是要緊密圍繞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發展大局,從戰略高度認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重要性。深化不同時期黨關于民族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研究,主動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納入黨的民族事業發展戰略規劃之中。當前,要特別重視同志提出的“四個認同”教育問題的研究。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黨和國家關于民族事業發展的戰略規劃中發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生長點。深刻領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的重要精神,結合國家民委《堅持和完善民族理論政策體系規劃(2011—2015年)》的具體安排,明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中心任務是與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保持一致。二是要堅持追蹤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點領域和重點研究課題,明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方向。不斷探索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如何實現與“十二五”時期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學科重點領域、重點研究課題,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黨史黨建學科的重點研究領域,以及民族問題研究的重點課題相聯系、相對接。扎根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基礎理論研究,注重調查研究,積極回應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以點帶面,爭取突破重大項目,為提升對社會成員進行民族觀和國家觀教育的實效性,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為國家的團結和穩定,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對策。

(二)深化問題意識

深化問題意識,拓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廣度。以問題意識推動問題研究,以問題研究來帶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整體研究水平。一是要關注“元問題”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元問題”,即是規定其性質、決定其規律等的基礎性理論問題。關注基礎性理論問題,在于進一步把握研究對象、明確學科邊界。當前,應有意識地加強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質、基本范疇、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等問題的研究。二是要瞄準“真問題”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真問題”,即是其理論與實踐發展需要回應和面對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例如:黨的民族理論與政策的與時俱進,是如何豐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的,黨的民族工作的實踐發展,給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哪些啟示和借鑒,為什么以及怎樣對社會成員開展“五觀”教育,如何提高社會成員的“四個認同”,等等。要注重瞄準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事關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將其納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重點研究內容之中。

(三)立足人才培養

立足人才培養,提高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認可度。一是要始終圍繞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這一主題,將民族院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重點研究群體,以其民族觀、國家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等思想觀念的現狀、成因及存在問題為主要研究內容,為實現培養目標提供科學依據。此外,要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分支學科特色融于專業辦學特色之中,彰顯人才培養的民族化特征和針對性特點。二是要推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成果進課堂、進教材。在條件允許的高校,把學科建設成果轉化到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之中,本科階段可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導論”列入專業必修或選修課程,研究生階段可開設“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專題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研究”等課程,條件允許的高校還可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列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培養的一個穩定研究方向。

(四)著眼社會服務

著眼社會服務,增強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公信度。一是要堅持發揚比較優勢,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建言獻策,努力發揮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比較優勢,為民族事業發展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為民族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決策參考,打造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的“智力庫”。二是要深入社會特別是民族地區,大力開展調查研究,并運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成果,指導社會和民族地區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的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活動,為建設和諧社會、為國家的團結穩定、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