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管理對大學生立足于社會的影響
時間:2022-01-10 11:17:14
導語:大學教育管理對大學生立足于社會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其綜合素質及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僅影響了自身未來的發展,也關系著我國各項建設事業的進步,所以國家對大學教育管理工作一直尤為重視。為了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發展理念,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就需要加強大學教育管理,根據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對教育管理工作方法進行創新,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和長遠發展目標,使大學生能夠更好地立足于社會,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社會的穩定進步和快速發展。
一、大學教育管理的含義
大學教育管理是以實現教育目標為根本目的,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職權范圍內的,以專業課程為核心,結合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發揮廣大教職工的指導作用,對教學活動進行科學設計及有序組織,使學生在掌握完善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同時,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滿足社會對新型人才的各方面要求,幫助大學生在畢業后更好的立足于社會。大學教育管理是一種以“學”為核心的一種管理模式,涉及到教學學習理念、教學學習方法、教學學習環境、教學學習效果等多方面內容,在新的發展時期,大學教育管理中要將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體現出來,推動教育事業的深化改革,滿足新形勢下的大學教育需求,為社會輸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二、大學教育管理的目標
大學教育管理的目標在不同層面和角度中是不一樣的。首先,大學教育管理要教會學生做事和做人,大學教育是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主要方法,也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大學生除了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豐富的知識儲備之外,還需要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具備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能夠以職業道德規范以及公共道德規范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做一名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新型人才[1]。其次,大學教學管理要保證高校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同步提高,幫助學生實現長期發展目標。大學生要想立足于社會,僅僅具備扎實的文化知識基礎是遠遠不夠的,要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的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避免大學生只會紙上談兵。并且大學生處于社會環境中,還會面對各方的壓力,社會競爭比較激烈,只有做好大學教育管理,使學生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都有所提高,才能擴大大學生的競爭優勢,在社會中占據一席之地。最后,大學教育管理需要實現大學生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辯證統一,使大學生在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樹立集體意識,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構建和諧穩定社會。在大學教學管理中,要幫助學生進行準確自我定位,認識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明確發展目標,對自身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在尋求自身發展的同時,維護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得到充分體現。
三、當前大學生立足于社會時出現的問題
我國對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一直尤為重視,近些年也加大了投資力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改革,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嚴重影響了大學教育管理水平和質量,導致大學生難以立足于社會,不利于大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也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進步。大學生在畢業后立足于社會時,出現的主要問題包括工作能力不足和自我認識不足兩方面,需要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工作能力不足
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是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大學生順利就業的根本保障,對大學生更好的立足于社會具有重要作用[2]。但是從當前的大學教育管理工作成果來看,大學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現象,雖然在平常考試中能夠取得良好的成績,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但是大部分學生只做到了對所學知識的死記硬背,只會“紙上談兵”,應變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較差,一旦遇到實際問題,便不會將其加以靈活運用;并且缺乏創新能力,只會沿用所學前人的方法,沒有進行獨立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所以,很多大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往往表現為工作能力不足,很難滿足工作崗位需求,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容易被淘汰。造成大學生工作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分別為大學教育管理觀念比較落后、大學生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國很多大學仍然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定學生的標準,沒有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進行綜合評定,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重心放在了知識教育方面,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傳授學生文化知識,而忽視了其他類型教育的重要性。大部分學生為了應付學校的考試,提高自身的考試成績,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專業知識,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參與其他活動,自身的綜合素質難以得到有效提高,無法滿足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時,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思想觀念陷入誤區,認為大學學習任務較輕,所以便不再像高中時期那樣嚴格約束自己,學習態度不端正,經常出現逃課、曠課現象,使得學習成績下滑嚴重。部分學生與他人溝通能力不強,在進入大學新環境之后難以快速適應,沒有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為人處世能力得不到培養和鍛煉,社會交際能力不強,很難快速適應社會。
(二)自我認識不足
準確的自我定位,是大學生科學規劃發展目標,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大學生更好的立足于社會的重要條件。但是,當前很多大學生都很難做到準確的自我認識,在就業時存在“眼高手低”現象,雖然自身工作能力不強,但是卻對工作崗位有著很高的要求,當沒有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時,便會對社會充滿不滿,而沒有進行自我反省,從自身角度尋找就業失敗的原因。同時,大學生就業過程中還存在嚴重的“高不成,低不就”現象,每個大學生在就業時都想找一個高薪工作,因為自身受過高等的教育,并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術,在就業時信心滿滿,不愿從事普通類型的工作,但是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剛剛步入社會,沒有工作經歷,缺乏一定的工作經驗,工作能力有待提高。而一些企業在選擇人才時可能更看重應聘人員的工作經驗,使得很多大學生在應聘時落選,嚴重打擊了大學生的就業信心,使大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心理落差[3]。除此之外,很多大學生在就業時比較迷茫,人生方向和人生目標不明確,沒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科學規劃職業生涯,沒有對自我價值進行充分挖掘,無法快速適應社會新環境。大學教育管理模式落后,是造成大學生自我認識不足的主要原因。當前,大多數高校沒有對教育管理理念進行及時更新,教育管理模式比較落后,缺乏對學生的針對性教學,學生很難得到個性發展,其發展潛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夠重視,學生的自身能力很難得到全面開發和提高,在就業時不具備競爭優勢,出現立足社會難問題。
四、大學教育管理對大學生立足于社會的意義
(一)樹立大學生正確人生價值觀念
大學生要想更好的立足于社會,就需要提高自我認識,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理清自己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樹立遠大理想和志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科學規劃人生發展以及職業生涯,而大學教育管理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價值取向,對于學生更好的立足于社會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大學教育管理,能夠向學生準確傳達唯物主義思想,科學看待每一件事物,了解并遵守自然界各種事物的發展和演變規律,堅持實事求是,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同時,還能夠向學生準確傳達社會主義思想,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的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出現沖突時,要以集體利益為重,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這樣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會[4]。
(二)使大學生智商和情商得到提高
大學可謂是小社會,大學教育管理不僅對學生的文化知識的智商方面進行培養,還對學生社會交際的情商方面進行培養。由于大學生最終的歸宿必定是社會,在大學生的教育管理中應充分考慮大學生在社會交際及應變能力等情商素質的培養。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際對于大學生將來立足于社會具有深遠的意義。從教學實際出發,滿足學生接受學校教育與社會的對口連接,增強學生對于將來立足于社會的靈活性及適應力,給予學生間交際的空間,并給予學生鍛煉的機會,最終將其培養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三)實現大學生理論和實踐的檢驗
大學教育管理為學生提供了檢驗自身綜合素質及能力的條件,使學生能夠對自身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以及自身實踐能力進行檢驗,找出自身的不足,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和鍛煉;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發揮空間,使學生能夠將自己的創意和猜想呈現出來,在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邏輯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學生更好的立足于社會是非常有利的。大學教育管理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特點以及實際學習情況,結合市場發展形勢,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和就業培訓,并為大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踐訓練機會,幫助大學生提高自我認識,使大學生能夠發現自身的長處和不足,并以此為依據,在進行人生規劃和職業規劃的時候,做到揚長避短,制定更加科學的發展目標,實現自身價值。
(四)確立奮斗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
大學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做出良性選擇,包括自己的夢想及理想。夢想是主觀的強烈愿望,不受外界多種因素的制約,遵循自己的內心,完全由自身決定而希望做的事情。理想則是理性的綜合考量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后,根據自身發展條件選擇該做的。先做該做的,待時機成熟,自身具備一定能力后再做自己想做的。大學教育就這一點可以幫助學生用客觀的視角、眼界看待整個世界,大學教育管理賦予大學生認知能力并理性的進行選擇,從而選擇良性的選擇。而這一素質培養對于大學生將來立足于社會,在遇到難以抉擇是知道什么應該堅持,什么應該舍棄,進而能集中解決很多困惑,從而形成自己的原則,開始學會拒絕。
五、大學教育管理中幫助學生立足于社會的方法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在大學教育管理中越來越重視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為了幫助大學生更好的立足于社會,就需要堅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建立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管理模式,并將其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5]。高等學校在開展教育管理工作時,需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及學習情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需求為根本目的,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思想,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
(二)以市場為導向創新教學模式
學生是否能夠立足于社會,是通過學生的就業情況反映出來的,所以在對大學教育管理方法進行優化的時候,需要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調整,以提高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高等院校應該做好市場調研工作,根據市場對人才需求,確定更加合適的教學內容,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同時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學生能夠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對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檢驗,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并針對自身的不足進行強化訓練,保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同步性。
(三)提高就業指導及培訓力度
就業指導和培訓使是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最有效途徑,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對于學生立足于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大多數大學老師對市場不夠了解,在學生就業時所提供的幫助有限,很難幫助學生科學規劃職業生涯,所以大學院校在開展教育管理工作時,可以聘請專業機構人士,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和就業培訓,使大學生了解標準的招聘流程,掌握面試技巧,注意就業過程中常見問題,幫助大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職業生涯進行科學規劃,更加順利地完成就業。
(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內容,需要提高對該項工作的重視力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使大學生能夠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提升大學生的情商和智商,學會如何為人處世。除此之外,還需要將社會主義發展觀念準確傳達給大學生,提高大學生對國家政策方針和發展方向的認識,并以此為前進的方向和奮斗目標,樹立遠大志向,更好的立足于社會。
六、結語
為了提高大學教育管理水平和質量,充分發揮出其價值和作用,幫助大學生更好的立足于社會,就需要結合當前大學生社會立足難原因,對大學教育管理工作模式進行創新、優化。通過樹立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以市場為導向創新教育模式,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及培訓力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法,改善當前大學教育管理中的不足,提高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為高校學生的全面成長和長遠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
作者:唐旭宜 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基礎教學部
參考文獻:
[1]閆云云.大學教育管理對大學生立足于社會的意義探討[J].中文信息,2016(7):169.
[2]郭嬪.大學教育管理對大學生立足于社會的意義探討[J].才智,2016(16):187.
[3]柳虎.大學教育管理對于大學生立足于社會的意義[J].新課程研究:高等教育,2012(3):158~159.
[4]周世奇.大學教育管理對于大學生立足于社會的意義[J].文摘版:教育,2015(2):80.
[5]楊凈雯.良好的教育管理對大學生立足于社會的意義[J].商,2013(10):224.
- 上一篇:大學教育管理體制中人性化管理探索
- 下一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