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管理對步入社會的輔助作用

時間:2022-08-14 03:01:47

導語:大學教育管理對步入社會的輔助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教育管理對步入社會的輔助作用

大學教育管理立足于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基礎原則之上,對學生給予綜合素質的培養,就其工作內容與目標來分析,此項工作的開展是大學生順利從高校走入社會,并能夠在社會立足的基礎條件。素質教育的提出是基于社會對專業人才需求的轉變,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各領域對人才所提出的標準已經不僅僅是過硬的專業技能,同時還包括創造能力、應變能力、道德素養等各個方面,這也對大學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大學教育管理概述

大學的職能是傳播知識、培養人才,在不同的時代中,大學對人才的培養目標與模式等均會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而在現代社會中,顯然的大學作為重要人才培養基地,在其職能上也實現了更為全面的發展[1]。大學教育管理可從兩個層面進行定義:首先,廣義上來分析,大學教育管理可定義為是對大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培養。其次,俠義層面上可定義為在某個目的下,有規劃的對受教育對象給予道德與精神以及文化素質培養。大學教育管理涉及到量大主體,包括大學生與教師,大學生屬于受教育對象,而教師則是整個教育活動開展的引導者。大學教育管理的核心任務是為社會建設與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在此任務目標的實現過程中,大學教育管理被細化為綜合能力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項工作。

二、大學教育管理對大學生步入社會的作用分析

(一)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大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均處于趨于完善的過程中,在此期間,大學教育管理對大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三觀起到重要引導作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對大學生未來在社會中的發展具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就人生觀而言,將會影響到大學生對自己未來人生的規劃,會間接的影響到其職業發展;價值觀將會左右大學生的價值傾向,也就是對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取舍;世界觀所影響的是大學生的格局,而格局會干預到一個人對于事物的判斷以及對人生各個階段所做出的選擇[2]。大學教育管理工作在大學生三觀養成中所起到的作用為,經由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駕馭,促使大學生能夠樹立一個正確的三觀,從而能夠更好的立足于社會。(二)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情商與智商?,F代社會中,高智商低情商的人到處可見,此類人群在個人職業發展與生活上均會面臨著主動的阻礙性因素,這與其情商較低存在著一定的關聯,而大學教育工作不僅僅是對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進行培養,同時也能夠對學生的交際能力給予一定的指導。大學生的未來歸屬于整個社會,為此,在大學教育管理中應該要考慮到學生的社交能力以及應變能力,而這些能力均屬于情商范疇。促進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能力,對其未來在社會環境中的發展具有著重要意義。(三)有助于對理論與實踐進行檢驗。大學階段與高中及初中等階段所存在的主要差異為,大學階段中,學生可盡情的釋放自己的能力與人情,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大膽的做出猜想與實踐。針對此,大學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原則,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促使其能夠嘗試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實踐操作[3]。在步入到社會之后,學生的身份會轉變為職業人,單純的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顯然不夠,實踐能力才是一個企業對人才的主要評價指標,為此,大學教育管理中應該盡量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給予培養,促使其能夠做好應對身份轉變的準備工作。(四)幫助大學生進行做出良性選擇。大學生都是抱有美好夢想與理想的青年群體,其中夢想是在主觀意愿上形成的,不會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而理想則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形成的真實生活的規劃。為引導大學生能夠對理想或是夢想做出良性的選擇,大學教育管理中應該關注到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對人生或是職業規劃選擇的需求,引導大學生客觀的進行自我評價,并能夠對各種切實存在的客觀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理性的做出抉擇,從而解決自己當下所存在的困惑,形成自己的原則。

大學教育管理工作圍繞大學生開展,其核心目的是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思想品質、心理健康等給予培養,促使其成為一個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大學是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的最后一個學習階段,對學生的未來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為此,大學教育管理應該要立足于社會發展實際情況,總結大學生在步入社會的初期階段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將此作為基礎開展各項教育活動,促使大學生能夠順利的實現身份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王莉莉.大學教育管理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04(15):83-85.

[2]郭嬪.大學教育管理對大學生立足于社會的意義探討[J].才智,2016,05(16):187.

[3]馬利.大學教育管理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6,09(08):124-126.

作者:顧瑾璟 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