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基層工作影響因素及策略
時間:2022-12-09 04:00:58
導語:大學生基層工作影響因素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調查問卷+個別訪談”的方式,深入研究大學生選擇基層工作的現狀和影響因素。結果顯示:與大學生基層就業意愿呈顯著正相關的因素有兩個:基層工作因素和個人因素,其中個人因素更為明顯。在此基礎上,重點從供給兩側對涉及的各影響因素分析,科學提出大學生基層就業創業的可行性策略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基層就業;影響因素;對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
基層就業是當前社會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推動基層人才隊伍結構改善優化的重要支撐。為此,中央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提出了落實基層就業的一些優惠政策;在做好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教育部明確: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組織實施好“大學生村官”“特崗計劃”“三支一扶”等基層就業項目。然而,實際中有一定數量的大學生受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對基層就業存在認知偏差,出現了“寧愿失業,也不基層就業”的錯誤現象,因此,加強研究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影響因素、解決措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調查問卷《高校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影響因素》包括基層工作、社會評價、個人發展三個維度。其中基層工作因素有工作待遇、環境、穩定性、國家政策、服務期滿后的個人發展等;社會評價因素有家人的意見、學校的宣傳教育等;個人發展因素有職業生涯規劃、個人經歷、個性、興趣等。數據主要運用SPSS19.0進行相關分析與檢驗。(二)數據來源。804份問卷調查數據和60位訪談數據,其中訪談人群涵蓋在校生(15人)、正在或曾經在基層崗位工作的畢業生(15人)、高校教師(10人)、基層單位工作人員(10人)和學生家長(10人)。(三)樣本分析。本研究共發放850份調查問卷,收回80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4.6%,詳見表1所示。樣本家鄉來源地有大城市、中小城市你、城鎮(縣城、鄉鎮)和農村等,詳見圖1所示,政治面貌分布詳見圖2所示。
三、研究結果分析
研究發現:當前大學生對基層就業政策缺乏系統性了解,一般了解和不了解的占96.1%;相當比例(65.8%)的大學生愿意到基層就業,但85.3%的學生愿意在基層服務的時間3年以內,僅14.7%愿意服務三年以上時間;絕大多數(93.4%)的大學生前往大城市的國家機關、國企和事業單位工作的意愿強烈。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與是否經歷基層生活和實踐具有相關性,其中個人因素中的性別呈正相關(0.193**),男生比女生的基層經歷多;政治面貌呈負相關(-0.165**),黨員比團員和群眾的基層經歷少。學校因素中的宣傳引導、分析就業形勢、生涯規劃設計等教育呈正相關(0.201**),經常定期的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體驗參加基層生活和實踐?;鶎訂挝灰蛩睾蛡€人的因素與大學生基層就業的意愿具有相關性,其中與個人學歷呈正相關(0.180**),與政治面貌呈負相關(-0.174**),說明學歷越高的大學生越不愿意到基層就業,黨員大學生對工作的期望值高,不愿前往基層就業。選擇基層就業的學生主要為鍛煉自己,報效家鄉,有報效家鄉情懷的學生在基層工作時間越長。受父母家人影響較大的學生找工作更加看重工作的穩定性、單位與家庭的距離、國家優惠政策、基層保障。高學歷學生、獨生子女家庭學生、注重國家的優惠政策,低學歷、多子女家庭學生看重基層單位的重用程度;黨員學生、家境好、職業生涯規劃合理、受家人影響大的學生對國家優惠政策了解更多。
四、大學生基層就業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工作因素影響最大,四大問題較為突出。工作因素中的環境、穩定性、優惠政策、服務期滿后的職業發展等影響最大。首先,訪談中的畢業生多數表示選擇基層工作主要考慮工作穩定,離家近,熟悉環境;女生更加基層就業的意愿更強,且相對穩定的企事業單位成為首選。其次,國家優惠政策的宣傳解讀是否到位直接影響大學生就業路徑的選擇。再次,服務期滿后的職業發展空間成為大學生繼續扎根基層的重大隱患,進編難、考公難、創業難的問題明顯,基層單位認為是來鍍金的,早晚都要走的思想同時存在。最后,目前大學生普遍追求舒適的工作環境,但基層單位人力、物力、財力相對匱乏,工作環境的布置相對較差,更有外地生源本地化,基層就業中的語言溝通障礙等,都構成了大學生基層就業路徑選擇的困擾。(二)社會因素影響一般,家庭教育成為關鍵。社會因素與大學生基層就業意愿并無顯著相關,但訪談中發現高校對基層就業創業政策的宣教引導成為關鍵。研究發現本應成為基層就業選擇主力軍的學生干部,因學校對學生干部的教育培養方式和對基層工作宣傳引導的不及時、不到位,事實成為了:“學生干部因學習工作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自信心強,不太愿意走向基層”。但也發現家長對大學生擇業影響與學生是否了解國家對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去就業所出臺的政策呈正相關(0.215**),說明家長對大學生基層就業的理解包容、教育引導至關重要。(三)個人因素尤為重要,三大方面亟須引導。個人因素主要體現在職業生涯規劃、人職匹配度、基層生活或實踐經歷三方面。研究發現人職不匹配或匹配度低最為明顯,基層就業崗位上的畢業生在上崗之前對于基層工作的了解并不多,選擇基層就業僅為就業緩沖,到崗后很快發現工作條件和認知相差甚遠,沒有任何的心理預期,導致了極大的心理落差,也造成了一定數量的畢業生寧愿選擇中斷服務也要離開基層。同時,目前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因時間短、不系統、形式單一等原因,使得基層生活或實踐經歷不夠,導致大學生對基層生活的認識認知均停留在表面,存在片面理解的誤區。此外,職業生涯規劃不夠,自我認識不足,職業目標不明確,自身規劃不全面。甚至還有留在城市光宗耀祖等陳舊迂腐觀念。
五、引導大學生基層就業的策略建議
大學生基層就業是個復雜系統的社會問題,本研究主要從個人、家庭、學校、政府部門和基層單位等方面提出鼓勵引導大學生基層就業合理化的策略建議,推動大學生基層就業的全面實現。(一)樹立基層就業意識,完善職業生涯規劃。一是科學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對個人、對學校、對社會均有科學的認知和預判,盡可能量化細化年度具體目標要求,及時根據政策形勢變化進行規劃調整。二是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積極走進基層了解基層,利用所學積極在社會實踐中服務基層,對遇到的困難與問題不抱怨不退縮,通過自身努力和請教老師、同學學會化解問題,積累寶貴工作經驗。三是不斷增強自身技能,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利用好當前網絡資源知識碎片化學習,注重培養溝通能力、寫作能力、操作能力等,多參加各類專業技能培訓,切實提升職業能力。四是調整就業心態,轉變光宗耀祖等陳舊觀念誤區,及時通過校招、社招、網絡等渠道掌握就業資源,全面了解掌握當前就業形勢,科學評估自身就業能力。(二)強化宣教引導培訓,完善服務支撐系統。一是加強宣傳引導,充分發揮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的主體優勢,運用好當前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開展基層工作的宣傳教育、前景規劃等,引導大學生對基層就業有全面的認識。二是共建實踐基地,高校應加大調研力度,主動與基層單位探索合作共建教育實踐基地,創新設置基層發展所需的學科專業,在實際教學中探索增加體驗式實踐教育課程和企業訂單式的個性定制培養計劃。三是依托校友資源,探索成立基層就業校友沙龍,邀請基層就業人員共享工作經驗,分享工作成果;定期邀請基層就業校友回校進行經驗分享或宣講,增強在校學生對基層就業的認識,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等形式,形成基層就業傳幫帶的幫扶體系;四是注重就業指導,建立跟蹤指導和分類指導體系,實現精準滴灌,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與定期評估工作,做好政策制度宣講、基層就業優秀校友事跡報告、社會實踐優秀成果評選分享工作,做好基層就業人員的定期跟蹤與技術指導工作。(三)創新基層機制體制,優化基層工作環境。一是政府應進一步完善、創新出臺基層就業政策,基層單位應嚴格落實基層就業國家優惠政策、規范化工作制度,保障基層合法權益,拓寬職業發展空間,確?;鶎泳蜆I的工作穩定性和價值體現,同時強化政策落實的自查與監管工作,對基層就業政策制度執行不力、消極怠慢、或不作為、亂作為的都要有相應的懲處機制。二是建立健全并創新基層就業機制體制,加大基層就業相關課題研究支持力度,及時研究大學生中斷服務離崗等新情況新問題,探索深層次的原因和具體解決措施,優化基層就業遴選機制,強化基層知識筆試關、做好性格職業測試關、注重基層工作面試關,選取最合適的大學生進入基層,扎根基層。三是科學做好崗前指導培訓和傳幫帶工作,充分結合基層實際開展,如基層民俗村規培訓、村情民風培訓等。(四)轉變基層就業觀念,包容基層就業選擇家庭應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摒棄大學生回村或到基層就業創業有失顏面等固化觀念,理解包容大學生基層就業的選擇,充分給予孩子就業創業的選擇空間。家長應保持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探討就業形勢、就業路徑,了解孩子興趣志向所在,尊重包容孩子的選擇,并對親朋好友做好協助解釋工作。
【參考文獻】
[1]祝軍,楊平.大學生基層就業項目:參與意愿和滿意度[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4):2-18.
[2]梁梅,熊孝梅.對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若干問題的調查分析[J].高教論壇,2009(1):31-33.
[3]彭小孟,肖池平.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的現狀分析和對策思考[J].教育探索,2008(11):128-129.
[4]王媛媛,郝永建,劉佳.新時代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路徑探索——以河北省某高校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9,5(5):154-156.
[5]沈佩華,高振華.大學生選擇基層就業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7(21):39-46.
[6]王玉才.大學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現狀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4(2):97-98.
作者:王媛媛 劉佳 趙麗亞 郝永建 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 上一篇:高校黨建工作與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 下一篇:農村金融支持體系潛在風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