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部基礎教育發展觀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31 09:13:00
導語:我國西部基礎教育發展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摘要:文章通過分析我國基礎教育投資管理體制和西部基礎教育存在的新問題,提出了非均衡投資戰略是促進我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保障,并給出了可供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參考的建議。
摘要:中國西部基礎教育投資管理體制非均衡投資戰略
中國西部基礎教育是中國基礎教育重要而非凡的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西部因經濟發展滯后,導致基礎教育發展步履維艱。走向21世紀,我國正在實行“戰略西移”,加快發展西部經濟,逐步縮小東西部差距。而影響西部經濟發展的基礎教育如何發展,已是教育界關注的熱點新問題。
一、發展西部基礎教育是國家的責任
建國以來,我國基礎教育投資管理體制經歷了二個階段摘要:第一階段大約從1949年到1985年基礎教育實行高度集中的投資管理體制,這種體制的突出特征是“統一財政和分級管理”。這一投資管理體制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也給中國基礎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統一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全國尤其是貧困地區和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但全國實行的統收統支、高度集中、管理僵化的分配格局,很難適應千差萬別的不同情況,強求統一反而壓抑了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和自主權。更為重要的是經濟體制改革后,供給教育資源的財政新體制迫使基礎教育必須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地方財政將發揮主渠道功能。
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基礎教育投資管理體制要進行相應的改革,才能適應新的形勢。我國基礎教育投資管理體制改革進入第二階段,時間由1985年至今,基礎教育建立起來的是一種以分散管理為主的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的出發點是為了充分調動各級地方政府、學校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其突出特征是“地方負責、分級管理”。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心有關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是發展我國教育事業,改革我國教育體制的關鍵一環”。經過十余年的改革,“地方負責、分級管理、加強學校自主權、實行校長負責制”的基礎教育管理新體制已日趨完善,其積極功能也日益突出,尤其對發達地區的效益更為顯著。但這種“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以分散為主的管理體制,會因地區之間在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上存在較大差距,導致全國基礎教育的非均衡發展。1993年國家教育發展探究中心的測評結果表明摘要: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相比,小學的及格率摘要:語文差15個百分點,數學差12個百分點;初中的及格率摘要:語文差25個百分點,數學差20個百分點,英語差38個百分點。在基礎教育中,逐步解決地區差距過于懸殊的新問題,是實施教育公平原則的重要內容?;A教育關系著一個民族文化素質和精神素質的提高,是面向全社會、面向全體國民的;每一個適齡的兒童和少年,無論其種族、性別和家庭經濟狀況如何,都享有接受法定年限基礎教育的權利。只有實施了基礎(義務)教育平等原則,才能促使全民都成為有文化知識的生產工作者和有政治頭腦的好公民,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更好發展和社會的政治穩定。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政府和社會有責任在全國范圍內為適齡兒童和少年創造一個平等的接受基礎(義務)教育的環境和條件,使所有的適齡兒童都能享受基本的教育。這就是說地區之間經濟水平的差異,不應明顯地體現在基礎(義務)教育中,中心政府應承擔相應的投資責任和義務,保證各地區基礎(義務)教育能夠相對均衡的發展。因此說,發展西部基礎教育是國家的責任。
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這里既有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的自然優勢,同時又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文化教育相對落后。當然,這一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西部經濟的制約造成的。經濟制約教育,教育又反過來影響經濟。西部地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形成了典型的具有共同癥狀的“貧困綜合癥”——越是貧困的地區,生產力水平低下,對現代科學技術需求不迫切,吸收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視人口素質的提高,有限的資金只能顧及生存,無法投資教育以求發展;反過來教育落后,人口素質低下,科技不發達,生產力水平低導致貧困。西部要走出貧困,治理“貧困綜合癥”是一個歷史話題。西部地區“貧困綜合癥”的治理,不僅影響著本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全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充分熟悉西部基礎教育的目前狀況,分析西部基礎教育存在的新問題,對治理西部的“貧困綜合癥”,促進西部經濟社會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據1989年統計數據反映,我國貧困人口有45.7%在西部,從貧困發生率來看,東部地區為5%,中部地區為7.8%,西部地區則高達16.8%。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確定的592個國家重點貧困縣中,有307個在西部地區,約占全國貧困縣總數的51.9%。西部寧、云、川、陜、甘等地財政補貼縣分別占本省總縣數的90%、81%、51%、76%、69%。1993年,全國人均純收入前10名的省市中,東部占9名,平均收入水平比西部高出近1倍。同年,中西部農民人均純收入為746.04元,比東部的1398.69元低46.6%,比全國低25%。諸多的數字都向我們訴說著同一個新問題摘要:西部=貧困。因為貧困,投射到基礎教育又會出現一組令人心酸的數據。
西部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新問題是摘要:①教育投資少,勞動者素質低。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西部9省區6歲以上人口為22699.54萬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為281.08萬人,占總人口的1.2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36個百分點,其中貴州、云南、西藏還不到1%。而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卻遠遠高于20.61%的全國平均水平,達26.51%,不識字人口占30%以上的就有西藏、青海、甘肅、云南、貴州、寧夏6個省區,只有四川和新疆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當然,造成這種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經濟落后教育投資少是一個主要因素。1990年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不含西藏)地方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為377.52億元,而西部8省區只有66.5億元,僅占投資總數的17.7%,地方財政用于教育的投資顯然太少。其結果是許多適齡兒童被拒之門外。青海省的適齡兒童入學率81.48%,牧區僅為36.4%;另外就是辦學條件和教師工資得不到保障。②基礎教育發展滯后。在西部地區,普遍存在著重“學歷”高等教育的現象,從西部地區1982—1986年的統計資料看,在此期間全區范圍內的高等院校在校生數由21萬增加到36萬人,增長了70%;而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僅由909萬人增加到1048萬人,增長率為15%,非凡應注重的是小學在校學生數則由3404萬人減少到3277萬人,減少了5%,出現了萎縮現象。1992年統計資料表明,這種不正常現象的結果是摘要:在9省區中每千人中擁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人口除陜西外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除四川外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種狀況若不能得到盡早扭轉,必將對國家“戰略西移”造成障礙,給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難以治愈的疾患,影響到全國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③民族教育落后。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9個省區中有44個少數民族主要生活在這里。民族自治區總人口達6569.66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3905.11萬人,占民族自治地總人口的56.03%。少數民族人口占9省區總人口的14.7%,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這里的民族教育卻十分落后,據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各民族中每千人擁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數全國平均為698.12人,而生活在西部地區的主要少數民族千人擁有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數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摘要:回族584.89人,維吾爾族613.22人,藏族264.7人。民族教育落后導致民族人才匱乏。西北地區的甘、寧、青、新四省區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30%以上,但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卻只有9萬多人,僅占四省區專業技術人才總數的10.2%,占少數民族人口數的0.3%,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1/3。西部地區必須加強少數民族教育,以適應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④女童教育出現“三低一高”。即入學率低、鞏固率低、在校學生中所占的比例低,輟學率高。四川昭覺縣的女童入學率只有10—30%,青海循化縣女童入學率是30%。由于受家庭經濟狀況、社會文化觀念、家長受教育水平、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西部貧困地區女童往往不能上學或中途輟學。這就導致西部貧困地區婦女文盲率很高,嚴重影響西部人口的總體素質。
從上面的目前狀況可見,西部地區經濟落后,致使教育尤其是“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基礎教育,伴隨地方經濟的貧困而走入困境,成為“貧困綜合癥”的重病區。對于治理“貧困綜合癥”古今都有實踐和經驗。目前,國內流行的觀點是摘要:貧困地區教育和經濟能否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已不完全取決于經濟的發展水平,而是更多地取決于教育和經濟發展的結合程度。這種說法從理論上講似乎無錯誤,但卻忽視了貧困地區的當前新問題是“生存還是發展”,而不僅僅是發展新問題。在“生存”的層面上侈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顯然是蒼白無力的。筆者認為摘要:在“生存”層面上,“資金是第一推動力”。對于西部貧困地區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要求和當地經濟協調發展是永遠走不出貧困的。國家必須實施教育扶貧戰略,為貧困地區的教育注入教育資金,推動貧困地區的教育優先發展,這才是治理西部“貧困綜合癥”的一個突破口。
三、國家的教育扶貧戰略
國家已熟悉到西部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是西部貧困地區自身無法解決的新問題,必須由國家注入發展資金,這也是國家的責任和義務。到目前為止,國家以及由國家組織的(基礎)教育扶貧工程主要有摘要:①政府扶貧—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②基金扶貧—社會捐資,以“希望工程”為代表;③國際組織扶貧—引進外資,以世界銀行為代表。
●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是原國家教委和財政部決定從1995年到2000年,利用中心普及義務教育??詈偷胤礁骷壵呐涮踪Y金,預計總投入200多億元,重點投向“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確定的592個貧困縣等老少邊窮地區,改善這些地區小學、初中學校的辦學條件。整個工程由政府為主投資,政府組織,并動員全社會力量扶持貧困地區發展基礎教育事業,融化政府在完成本地區普及義務教育工作的責任和義務。
●希望工程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并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它的宗旨是摘要:根據政府有關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方針,以民間的方式,廣泛動員國內外財力資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資助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繼續學業,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促進貧困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30日開始實施,截止1996年底,全國各級希望工程實施機構累計接受國內外捐款額978287526元人民幣,累計支出為686977179元人民幣。全國希望工程捐款暫存(待撥)291310347元人民幣。
●為了重點扶持貧困和少數民族地區盡快趕上全國“普九”步伐,國家教委決定進一步引進外資,將世行貸款作為我國教育投資的一個有力補充,推動我國教育事業更快地發展。1992年國家教委出面,從世行借貸1.3億美元,啟動了“貧困Ⅰ”,世行貸款和國內配套資金之比為4摘要:6,云南、貴州、湖南、陜西、湖北、山西6個省114個縣因此而受益。1995年“貧困Ⅱ”啟動,世行貸款1億美元,國內配套資金為1.2個美元。江西、四川、新疆、內蒙古、廣西、寧夏6個省區的111個縣因此受益。
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范圍內的三種教育扶貧主要形式,從扶貧的規模和力度上看,政府是教育扶貧的主體。教育資源應由政府來配置,這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A教育是政府行為,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必須由政府來配置,也只能由政府來配置?!皣邑毨У貐^義務教育工程”的實踐證實,政府作為教育扶貧的主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筆者認為,國家以扶貧的形式,集中財力在一段里間內扶持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做法,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只是權宜之計,不能解決基礎教育繼續發展過程中出現新的欠發達地區的資金短缺新問題?;A教育既然是政府行為,政府就應從教育財政制度、基礎教育投資體制和投資方式上,有一個長期的、全面的規劃,對基礎教育實施非均衡投資戰略,并通過立法的形式確定對貧困地區和發達地區基礎教育的經常性投資比例,使基礎教育的非均衡投資體制走上法制化軌道。通過非均衡投資體制,保證全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
四、實施基礎教育“非均衡投資戰略”的內容、方式及方法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們分析了我國基礎教育投資管理體制的兩種形式—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和高度分散的管理體制。這兩種管理體制經過多年的實踐都反映出一些固有的缺陷和不足,也難以保障我國基礎教育的正常發展。基礎教育究竟如何管理,許多學者進行過探索。筆者同意有些學者提出的相對集中的投資管理體制。所謂相對集中的投資管理體制,指基礎教育的投資應由中心(?。┖偷胤秸餐袚?,其中中心(?。┱畱谡麄€基礎教育投資中承擔較大的比例和義務。我們其所以支持這種相對集中的投資管理體制是因為第一,有國際成功的經驗和普遍的做法。如日本1881年中心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資占教育投資的10.2%,1960年上升到48.4%。第二,相對集中的投資管理體制可以避免高度集中的投資管理體制統得過死,難以調動各級政府和社會對教育投資積極性的缺陷,又可以消除高度分散投資管理體制不具有有效保障和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弊端,從而有利于基礎教育投資的動態管理和分配,有利于基礎教育持續穩定均衡的發展。
相對集中的投資管理體制有利于中心(?。┘壵胸斄Σ扇》蔷馔顿Y戰略,為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提供經常性的、穩定的經費保障。這里我們是站在全國的立場,從中心政府對基礎教育非均衡投資的角度提些建議,省及省以下各級政府可以仿此辦理。
我們建議中心政府應將對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投資列入教育財政經常性投資規劃和計劃,并以??钚问街苯酉逻_到縣。這筆專款應包括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經常性補助??睿回毨У貐^掃盲教育???;貧困地區民辦基礎教育補償專項等。
●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經常性補助???/p>
為推動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中心政府可以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對貧困省區的基礎教育實行經常性的專項撥款制度,在基礎教育經費中,設立“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經常性補助??睢?。按照一定的標準,以專款的形式直接撥給貧困地區的貧困縣,專門用于這些地區設置學校、改善教學條件、培訓師資,從而保證貧困地區兒童入學和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貧困地區經濟落后,財政基礎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可用于發展教育的資金極少。所以這項??钸€要用于免收義務教育兒童的一切學費,并提供一定數量的補助,以降低他們入學的教育成本,減輕貧困地區人民的負擔。
我們建議,把現在實施的“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經?;⒅贫然?,逐步轉化為“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經常性補助??睢?。
●貧困地區掃盲教育專款
和基礎教育關系密切,并直接影響基礎教育持續發展的是貧困地區的掃盲教育?!吨袊逃母锖桶l展綱要》指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據1990年統計,西部15歲以上文盲、半文盲率為26.51%,高于全國15.88%的水平,第四次人口普查,西部人均受教育年限為5.47,低于全國6.26的水平。文盲率居高不下,必然導致貧困和對基礎教育熟悉不到位的雙重危機,阻礙基礎教育的發展。因此,國家要和“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經常性補助??睢毕嗯涮祝O立“貧困地區掃盲教育??睢?。該??钣糜谪毨У貐^的成人掃盲教育,包括建立鄉村一級的學校及教學點,教師隊伍的建設和教學設施建設,教學活動的開資和免除掃盲對象的學費并提供適當補助等。我國政府目前已實行由道義性扶貧向制度性扶貧轉變,這就意味著作為扶貧重要內容的掃盲教育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政府有責任設立“貧困地區掃盲教育專款”,并將其法制化。
●貧困地區民辦基礎教育補償專項
基礎教育中的義務教育屬于純公益性事業,按照經濟學理論分析,義務教育具有純公共產品的性質,因而完全應由政府保證財政上的支持。至于富裕地區的人民希望自己的子女享受到一定標準以上的更好條件的教育而愿意出資支持教育,那是“錦上添花”之舉,斷無不可之理。在貧困地區為了鼓勵民辦基礎教育的發展,彌補國家財力之不足,政府應當設立“貧困地區民辦基礎教育補償??睢?,為貧困地區的民辦基礎教育提供制度上和物質上的保障。這項??钜獙嵭薪逃?經費單列,按接受民辦基礎教育的學生數劃撥到學校。這項??畹膶嵤?,可以鼓勵更多的有識之士在貧困地區創辦民辦基礎教育,接收貧困地區相對富裕家庭的孩子入學,減輕政府的負擔,官民結合,推動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
- 上一篇:中美中小學教育研究論文
- 下一篇:行業協會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