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體功能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2 11:24:00
導語:教育的本體功能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教育是一種傳遞經驗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其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育對個人的作用,即教育的本體功能;一是教育對社會的作用,即教育的社會功能。教育的本體功能是教育本質的根本體現,是其社會功能得以實現的基礎和中介。
楊賢江在他的《新教育大綱》中說“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可見教育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是人類自身身心發展需要和參與社會活動需要的必然產物。因此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就具有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生一代成長的兩種功能,是個人成長發展和社會延續進步的必要手段。
一、教育功能的內涵
在分析教育功能之前,首先得弄清楚功能是什么。功能是一個在多個學科中被廣泛使用的概念。在哲學上,功能是指事物的結構所決定的該事物的特性和能力;在社會學上,功能是指某一活動或社會系統所發揮的作用,是一種客觀結果。基于這兩種觀點,我們可以把功能定義為“構成某一事物或系統的因素對事物或系統的維持和發展所產生的一切作用或影響”。有了對功能的認識后,我們就可以這樣理解: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對人以及由人所構成的社會所產生的一切作用或影響。這種作用或影響是一種能實實在在觀察到的客觀結果,不是人們的主觀愿望,也就是說,教育功能是教育這一客觀存在的社會意義。
既然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對人以及由人所構成的社會所產生的一切作用和影響,因此從它所指向的對象,即人與由人所構成的社會,就可以看出教育功能包括兩大塊:一是教育對個人的作用,即教育的本體功能;一是教育對社會的作用,即教育的社會功能。把教育對個人的功能作為教育的本體功能,是因為教育是一種傳遞經驗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它的直接對象是人,教育的功能就首先體現在教育對個人的作用上,而教育社會功能的形成與發揮必須以它為基礎、為中介,即通過育人來實現。因此在談教育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涉及到教育與人的關系、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這兩個問題,其核心就是教育功能問題。
二、教育的本體功能
教育的本體功能是教育對個人的作用,是教育本質的體現,在教育功能系統中處于基礎地位。教育應該具有怎樣的本體功能決定于對人有影響的后天要素,因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因此有哪些要素對人產生影響,教育就必須去培養這些要素。作為生命個體的人,首先得生存,其次是發展,最后才是享用,因此教育必須使個體獲得生存素養、發展素養和享用素養。由此可知,教育的本體功能主要表現在教育的個體謀生功能、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和教育的個體享用功能三個方面。
(一)教育的個體謀生功能
人作為生命體必須得生存,因而獲得生存技能是生命得以維持和延續的必要條件。
怎樣才能獲得生存技能呢?我們知道,對生存的需要就直接誘發了教育的產生,也就是說教育起源于滿足個體和社會生存的需要。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對個體的要求越來越高,要獲得社會相應的技能,謀求某種社會職業,就必須要接受相關的教育或訓練,因此教育成為了個體獲取謀生本領的一種手段、一種途徑和方式。在此意義上,教育的個體謀生功能是很現實、很直接的,它在教育的本體功能中處于基礎地位,其他功能的形成和發揮得以它為基礎。教育的個體謀生功能的實現,有兩條途徑:一是通過個體的社會化,將社會的規范要求內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使之在社會實踐中能迅速地適應環境;一是教育必須對個體傳授“何以為生”的本領,教人“學會生存”,這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務和職責。
(二)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
人之所以為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屬性是人具有社會性,因此除了生存之外,人還必須要發展自己,以便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具有兩重身份,即他既是社會的人又是個體的人。前者表現為人具有社會性,追求其共性;后者表現為人具有個性,追求其獨特性,因此個體的發展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既社會化又個性化的過程。可見,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一是教育促進個體個性化的功能。
個體的社會化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而是個體學習所在社會的生活方式,將社會所期望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內化,獲得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知識、技能,以適應社會需要的過程?!叭耸且磺猩鐣P系的總和”,人不可能孤立存在于社會之中,因此社會化是個體生存和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的必要途徑,“狼孩”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點。教育在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促進個體思想意識的社會化。個體的思想意識是社會規范和價值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而代表社會要求的教育,通過傳播社會的主流思想和價值觀念來對個體施加影響,進而形成與社會相一致的思想意識。第二,促進個體行為的社會化。教育通過社會規范的傳遞,使個體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規范,為社會所承認和接受。第三,培養個體的職業意識和角色意識。社會中的人往往要從事一定的職業,要扮演多種角色,而職業意識和角色意識的形成有賴于教育。個體的個性化是個體在社會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性,而獨特性的形成是教育的個體個性化的結果。個性化是一個尊重差異性的求異過程,反映的不是對現有社會的適應,而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變革和創新,因而個性化的核心是個體在社會實踐中促進自主性、獨特性和創造性的形成。教育促進個體個性化的功能主要表現在:第一,促進個體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能力的發展,培養個體的主體性。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是人的主體性的表現,前者是主體性的觀念表現,后者則是主體性的外在表征。無論是主體意識的形成還是主體能力的發展,都要依賴于教育。只有通過教育,個體才能獲得知識和技能,才能進行社會實踐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促進個體差異的發展,形成人的獨特性。個體因先天的遺傳素質和后天的環境不同而具有差異性,教育能在了解和尊重差異的基礎上,設計和選擇適合不同個體的教育,以便充分地挖掘個體的潛能,形成自己的特長。第三,培養個體的創造性,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創造性是人的個性的核心品質,是個性的自主性和獨特性的綜合體現。只有通過教育,個體才能擁有進行創造活動的知識和能力,才能在創造活動中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三)教育的個體享用功能
教育的個體享用功能是指教育不是單純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成為了個體生活的必需,受教育的過程是需要得以滿足的過程,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獲得自由和幸福,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人因其本能的不完備性,具有未完成性和巨大的潛能,正是因為這種潛能的存在,所以對個體而言,接受教育和訓練是十分必要和可能的。個體必須在社會中不斷地學習,才能獲得應有的素養,因此個體的存在是一個無止境的學習過程和完善過程。眾所周知,人既有物質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教育既可以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又可以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滿足人的物質需要是教育的外在價值,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是教育的內在價值。教育的個體享受功能就是要滿足個體的精神需要,是建立在教育的個體謀生功能的基礎上的,是教育的個體謀生功能的延伸和發展。人的精神追求有三大方面,即求真、求善、求美,具體來說,對“真”的探索以擁有智慧,對“善”的追求以獲取幸福,對“美”的向往以贏得自由。因此,教育的終極目的是通過經驗的傳遞和知識的傳授,教人怎樣求真、求善、求美,滿足個體的精神需要,使個體成為自由之人,幸福之人。
教育的本體功能是教育本身對培養人的作用和價值,是根本上決定教育之為教育,是教育本質的體現。教育既要傳授知識技能,滿足個體的生存之需,又要發展個體的智能,滿足個體的發展之需,更要健全個體的心靈,滿足個體的享用之需。因此,教育的基礎功能是滿足個體的生存之需,核心功能是滿足個體的發展之需,終極功能是滿足個體的享用之需。
【參考文獻】
[1]黃濟著.教育哲學通論[M].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龍玲玲編著.現代教育概覽[M].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
[3]夏晉祥,馮碩萬.論教育本體功能的嬗變——從注重知識到尊重生命[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6,(3).
[4]彭文曉.論教育的個體享用性[J].襄樊學院學報,2006,(4).
- 上一篇:教學方法設計研究論文
- 下一篇:教師師德的內涵分析論文